释迦牟尼在圆寂时说了最后一句话(有的人贫穷时慈悲良善)
释迦牟尼在圆寂时说了最后一句话(有的人贫穷时慈悲良善)波斯匿王说,长久以来,我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人都只能耐受贫贱,却容易被富贵打败。经过一番跋涉后,波斯匿王终于到了孤独园,很有礼貌地拜见了释迦牟尼,就退坐在旁边,虔诚地请教释迦牟尼这个问题。在他们贫贱的时候,生活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能够知足节育,保持廉洁的作风,对别人也更有一份包容之心,很少因为别人冒犯自己而生气。而一旦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就会放飞自我,骄奢放逸而为所欲为。对于这个现象,波斯匿王百思不得其解,左思右想还是没有一丁点头绪,最后想起自己的好朋友悉达多刚好在祗树给孤独园,就决定前去请教他。
古今中外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那样的例子,那就是一个人在贫穷卑贱的时候,性格非常的温和,所谓贫贱不能屈,相比于有钱人,他们似乎反而更懂得仁义和廉耻。
但一旦这个人发达了,有的发了大财,有的做了大官之后,很多人就性格大变,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对待他人也很少了慈悲和仁爱,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传释迦牟尼证悟成佛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祗树给孤独园讲法,名声也慢慢传播开来。
这时候,波斯匿王还在迦尸国做国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在王宫里静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再说拥有权势和名利后,不骄奢浪费的。
在他们贫贱的时候,生活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能够知足节育,保持廉洁的作风,对别人也更有一份包容之心,很少因为别人冒犯自己而生气。
而一旦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就会放飞自我,骄奢放逸而为所欲为。
对于这个现象,波斯匿王百思不得其解,左思右想还是没有一丁点头绪,最后想起自己的好朋友悉达多刚好在祗树给孤独园,就决定前去请教他。
经过一番跋涉后,波斯匿王终于到了孤独园,很有礼貌地拜见了释迦牟尼,就退坐在旁边,虔诚地请教释迦牟尼这个问题。
波斯匿王说,长久以来,我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人都只能耐受贫贱,却容易被富贵打败。
为什么他们不能在自己远离了贫困、建立了宏大的事业或者获得无比的财富之后,依然保持贫贱是那种不骄不躁、清净仁爱之心呢?有的甚至为所欲为而伤害他人,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释迦牟尼听了老朋友的话,稍微沉吟了一下,然后和他说了一个故事:
曾前有个渔夫,非常善于捕鱼,还带了一个徒弟,徒弟跟着他学会了一身捕鱼的本领,只要他们下河,很轻松就能满载而归。
一天,渔夫师徒拖着欲望逆流而上,水里面的鱼、虾、鳖等水族生物陆续落网,而落网后的这些生物,也就只能任凭渔夫师徒宰割了。时间一长,他们的心性就会被潜移默化,宰割别人就像当年逆流而上讨生计那么自然了。
而世间大多数拥有财富权势的人,他们的性格其实就相当于满载而归的渔夫师徒,他们纵情欲乐之中,慢慢就开始骄躁奢侈了。
但他们最终的结果也会像那些水中生物一般,同样落入一张看不见的“网”,所谓魔由心生,那张魔网就可能颠覆他们的人生。
最后,释迦牟尼还和波斯匿王说了一首偈语:
纵逸着事业,荒迷于五欲,不知有恶果,如鱼入密网,此业已成就,极受大苦恼。
说完这些之后,释迦牟尼还总结说,你思考的问题很有意义,世人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获得成功之后,无论是名利权势滔天,还是家财富可敌国,都不能纵情欲海,甚至恣意妄为伤害别人,那样的后果就是令人痛苦,使自己也痛苦。
听了释迦牟尼的开示之后,波斯匿王当即就顿悟了,从此就不再离开孤独园,成了佛的护法国王。而在旁随听的一众比丘都同时受到感悟,无不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