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理解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男儿到死心如铁)

如何理解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的爷爷叫辛赞,这是一个非常可敬的老人。但对辛弃疾爷孙来说,这是极其屈辱的。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在辛弃疾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乡已被金国占领,他们便成了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的人民。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敌国的顺民,在有些人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是天经地义的。比如辛弃疾的同学、大宋的遗民、后来成为金国著名文学家的党怀英。

如何理解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男儿到死心如铁)(1)

南宋的天空是灰暗而低垂的,因为金人的铁蹄疯狂地践踏着大宋的土地,所过之处,民不聊生,烟尘滚滚。

南宋的天空又是明亮的,因为有那么多的爱国志士,他们将奋勇杀敌、收复失地当成终生的理想,虽抛头颅,洒热血,也横刀握槊,矢志不渝。

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是南宋的希望。

而辛弃疾,是希望中的希望。

1\热血男儿,怎甘做敌国顺民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

在辛弃疾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乡已被金国占领,他们便成了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的人民。

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敌国的顺民,在有些人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是天经地义的。比如辛弃疾的同学、大宋的遗民、后来成为金国著名文学家的党怀英。

但对辛弃疾爷孙来说,这是极其屈辱的。

辛弃疾的爷爷叫辛赞,这是一个非常可敬的老人。

虽然他在金国政府中担任县令,但他并不想做一个贪图安逸,忘记国耻的金国子民。他一直希望能有起兵造反的机会,驱除贼人,复我中原。

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已无机会去实现这个愿望,便把光复河山的理想寄托在了他的孙子辛弃疾身上。

辛赞老人一生没有追过星,唯独对霍去病“情有独钟”。

他欣赏霍将军的爱国之心,更欣赏他的英武和神勇。因此他为自己刚出生的小孙子取名“辛弃疾”,就是希望他能像霍将军一样,将来率千军万马,与金人驰骋厮杀,将他们统统赶回老家。

因此,辛赞老人为孙子量身制定了一套培养计划。

首先,他让辛弃疾黎明即起,骑马、练剑、习武,一样都不能少,样样都得过硬。

为了给孙子找一个好的武术教练,辛赞常常四处奔走,多方打听,不惜把自己的退休金全拿出来,一节课单独辅导哪怕好几百块,他也决定让孙子上了。

因为老人明白,培养栋梁之才,怎能不下血本?!

其次,他将辛弃疾送到了特级教师刘瞻的门下,让他跟随名师学习文化。辛弃疾后来出色的填词本领,就是在这里练就的基本功。

晚上的时候,他们爷孙俩,则坐在明亮的灯光下,一起研读兵书。辛弃疾对兵法很感兴趣,因为爷爷说,剑术是一人敌,而兵法是万人敌。

天气晴朗之时,爷爷还会带着辛弃疾,和他一起“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爷爷沉痛地告诉他,眼前这些被金人统治的地方,原来是宋人世世代代的家乡。

在久久地远眺和凝望中,一种坚定的信仰,在辛弃疾的心中萌生。

他决心成为像孙权那样的人。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如何理解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男儿到死心如铁)(2)

2\初试锋芒,已显露英雄本色

1161年,金主完颜亮被李煜的《望海潮》这首词所打动,尤其是词中描绘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扬州盛景,令完颜亮心驰神往,于是他大举发兵,南下侵宋。

国难当头,21岁的辛弃疾挺身而出。

他组织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自觉寡不敌众,于是投奔了当时山东最大的起义军首领——耿京。

起初耿京觉得辛弃疾只会写写文章,再说他刚二十出头,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那就让他去做文书好了。

直到辛弃疾带来的那个和尚义端,偷走了义军抗金的大印,辛弃疾星夜追驰,仅用三天时间就把义端的头扔在耿京面前的时候,耿京这才觉得,他这下遇到大人物了。

于是耿京开始心悦诚服地和辛弃疾合作,他们一起带着所有的人马,投奔了南宋朝廷。

南宋政府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将他们的队伍编入国家的正规军,然后委任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委任辛弃疾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还没来得及赴任,就传来了耿京被军中的叛徒张安国所杀的消息。

辛弃疾如何咽得下这口恶气,耿京怎么说当初也有恩于他,所以他恨不得立刻就杀了张安国这个贼人。

辛弃疾果然是人中枭雄,仅带50精兵便直闯敌军阵营,一路所向披靡,犹如天兵降临。敌军眼睁睁地看着他生擒了张安国绝尘而去,半天还没有回过神。

之后,张安国被南宋朝廷问斩,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也使他在江湖上威名甚重。

洪迈在《稼轩记》中赞之曰:“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后来,辛弃疾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3\叱咤风云,却一生报国无门

辛弃疾是真正的英雄,“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他,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安邦定国。他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奋勇杀敌,振兴南宋。

但是,南宋的主和派,恰恰反对他去抗金。那些人觉得在乱世中,能够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已很好,万一振兴不成,连眼下的日子都保不住,那岂不太蠢?

所以,振兴这号事,对他们来说太遥远。

要他们去招惹金兵,决一死战,这更是要了他们的命。他们没那个想法,更没那个能力。

因此,为了能让金兵放下武器,与其议和,赵构不惜杀害一代忠臣岳飞。试想,这样的朝廷还会任用辛弃疾吗?

所以,想办法维持现状,保住他们的小朝廷,已是南宋统治者最大的愿望和本事了。

他们躲在这个小朝廷里,忘了老百姓的生灵涂炭,忘了外面的风云变幻。隔三差五地,他们还要娱乐一下,让他们担惊受怕、高度紧张的神经放松放松。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

但是,正直的辛弃疾却看不明白统治者的心思,他不停地在国家公众号上更新呼吁抗敌的论文,比如《美芹十论》、《九议》等等。

当朝皇帝每次看到这些文章,都烦得慌,于是对手下的人说:“辛弃疾要是再发这样的文章,直接给我删除!”

为了不再听到辛弃疾关于抗金的陈词滥调,南宋统治者干脆把他打发地远远地,让他去地方上做官。这样眼不见为干净,他们这些人也可以过几天舒心的日子了。

辛弃疾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施政大刀阔斧,政绩卓著,因而时常遭奸人诬陷弹劾,不是被频繁地调动,就是干脆被罢官。

所以,辛弃疾的爱国热情,都消耗在了偏远的地方上了。他一生都没有几次机会,走上他真正向往的疆场。

后来,朝廷要起用他,让他领军抗金,但当年豪情万丈的英雄,毕竟已是六十五岁的人了。他纵有冲天之志,也已“廉颇老矣”。

生在一个统治者不作为的时代,辛弃疾只能仰天长叹,把手在栏杆上拍烂。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如何理解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男儿到死心如铁)(3)

4\英雄末路,无意成词中之龙

有人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那些最为杰出的,他们的志向往往不在文学,最后却偏偏只能停留在文学这个世界。

比如,被誉为“才高八斗”的曹植,他的志向就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我们最熟悉的杜甫,他的志向也不是成为“诗圣”,而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但是最后,他们都只能写诗去了。

辛弃疾也是如此,磨刀霍霍多少年,待吴钩都生锈了,他也没有杀掉多少敌人。

在郁闷中,他只好写写词,没想到却成了“词中之龙”,并且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的词,风格和内容多变,但抒发较多的还是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登京口北固亭时,他因思念被金人控制的中原,内心颇为伤感: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登健康赏心亭时,想到山河破碎,统治者犹醉生梦死,他流下了悲愤的泪: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

任江西提点刑狱经过造口壁时,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他想到了自靖康之变以来,南宋国事的艰危: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在一个个寂寥的夜晚,他不止一次地拿出心爱的宝剑把玩,回想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在为内兄范如山祝寿时,辛弃疾借着劝说范兄,再一次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和君王效力的决心:

千古风流今何在,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虽然辛弃疾也已经看到,今生他的理想和壮志很可能无法实现,但是他的一腔热血永在,一颗忠心永在: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种誓死补天的精神,就是辛弃疾的精神,也是英雄的精神。

如何理解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男儿到死心如铁)(4)

5\慷慨激昂,竟也有儿女之心

辛弃疾一生向往沙场,梦想通过杀敌卫国来建功立业。这也使得很多人对他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辛弃疾只是一个战场上的英雄,他的性格应该是单面的,除了爱好打打杀杀,他可能根本没有情趣,不懂生活。

殊不知,辛弃疾其实是一个顶天立地又很有魅力的人。

据史书记载,辛弃疾长得“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

从这句话来看,辛弃疾的颜值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应该属于高大威猛型。

作为南宋的遗民,他时刻不忘国耻,一生以报国为志,所以首先他是一个大写的男人。

看着“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内心充满了甜蜜,所以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看着美丽的妻子,辛弃疾的笔下洋溢着怜爱与赞美: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所以他还是一个很有审美眼光,懂得欣赏妻子的丈夫。

在离别的日子里,辛弃疾不光想着抗金,还有对妻子一往情深的思念: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辛弃疾,原来也懂离别。

年轻的时候,弃疾疾还曾是一个爱情发烧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样的句子,乍一看觉得不像辛弃疾写的,倒更像出自李煜之手,因为它跟辛弃疾本人的气质,的确存在着那么一点违和。

但辛弃疾的确是它的原创,这正说明了辛弃疾内心的丰富性,在他的身上,侠骨与柔情并存。

因此他的词才不拘泥于一种题材,不受限于一种风格,铿锵,大气,自由,深情,多姿,烂漫,变化万千。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辛弃疾,就是那个既能慷慨激昂又有儿女之心的真正的诗人。

到了晚年,辛弃疾虽然还想“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无奈“可怜白发生”

所以,他不得不尝试着把曾经的执念放下。

他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却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是啊,一生以收复失地、功业自许,却备受排挤、壮志未酬的辛弃疾,此时,除了感叹“天凉好个秋”,他还能说什么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