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那么,斯大林和朱可夫因何而争执?阿尔卡季耶夫为什么要给朱可夫两记耳光呢?朱可夫和阿尔卡季耶夫之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一时间,克里姆林宫一片死寂。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惊掉了下巴!斯大林头顶领袖光环,不容任何人质疑自己的决定;而朱可夫则是德军“最感到害怕的苏联人”,据理力争,力图让斯大林改变决议。不给自己面子的朱可夫令斯大林的怒火近乎达到了顶峰,可谓是杀意凛凛。就在斯大林的怒气要喷薄而出之时,斯大林身边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快步冲到朱可夫面前,给了他两记响亮的耳光。

1941年7月,莫斯科白宫气氛焦灼,斯大林与一众将领就战前部署工作争论不止。

此时,德军距离基辅已不足20公里。

克里姆林宫内时而寂静无声,每个人的呼吸声都微若游丝;时而喧闹不止,争执不休。

但细细看去,在场的主角只有两人,那就是斯大林和朱可夫——两人因为苏军部署问题产生了巨大的争执。

斯大林头顶领袖光环,不容任何人质疑自己的决定;而朱可夫则是德军“最感到害怕的苏联人”,据理力争,力图让斯大林改变决议。

不给自己面子的朱可夫令斯大林的怒火近乎达到了顶峰,可谓是杀意凛凛。

就在斯大林的怒气要喷薄而出之时,斯大林身边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快步冲到朱可夫面前,给了他两记响亮的耳光。

一时间,克里姆林宫一片死寂。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惊掉了下巴!

那么,斯大林和朱可夫因何而争执?阿尔卡季耶夫为什么要给朱可夫两记耳光呢?朱可夫和阿尔卡季耶夫之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

(朱可夫)

一、德国经济萎靡,挥兵东指基辅

斯大林与朱可夫之间的争执,根源在于经济不景气的德国。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国还没有下定决心介入大战,而英国也退守英伦三岛、风雨飘摇,随时面临着德军登陆的威胁。

此时,德国在欧洲的权势如日中天,希特勒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

“在欧洲大陆上,德国无法控制的强权只剩下苏联。”

而苏联也被英国视为在欧陆上抗衡德国的最后希望。

这一年,受英国封锁的影响,德国的经济困境进一步加深:粮食供应、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供应逐渐满足不了军事所需。

德国不得不限制国内消费,减少对外出口,这导致德国和整个欧洲的供应需求都出现了危机。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2)

(德军)

与此同时,苏联也加快了扩张的步伐。虽然这种扩张是按照苏德之间的秘密协定进行的,但是却严重威胁了第三帝国的原料供应,包括芬兰的镍矿石供应、瑞典的铁矿石以及最重要的罗马尼亚的石油。

为了破除经济困境,打压苏联前进的步伐,在1941年6月,德军对苏联发动了侵苏战争。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的装甲集群在以基辅以西300公里为顶点,以罗斯拉夫尔、克烈缅楚格为底角的巨大舌形地带合围了苏联守军,一举消灭苏军数十万人。

大获全胜的希特勒自信无比,对苏联的工业和石油念念不忘,毅然将战线推进至距离基辅不足150公里处。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3)

(希特勒)

希特勒通过陆军最高统帅部强调:

“在今年冬季到来之前,德军要夺取的首要目标是乌克兰的工业区和高加索的产油区。”

希特勒的第21号作战训令已经清楚地表明:

他希望迅速地击溃苏军的有生力量,为进一步向东推进、赢得胜利奠定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希特勒将目光放在南北两翼,他认为:

“占领乌克兰基辅是关键,而控制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地区也同等重要,相比之下,莫斯科无足轻重。”

这些地区都是苏联举足轻重的工业区,并且希特勒也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这些地区丰富资源、强大工业的觊觎。

他曾在私人谈话中表示,要在对苏战争中取得完全的原材料供应独立,自由的支配铁、煤炭、石油、粮食、牲畜、木材这些原料。

为了进一步达成目标,德军战线进一步推进至距离基辅仅有不足20公里处,此时,正是7月下旬。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4)

面对着距离基辅不足20公里处的敌人,莫斯科白宫召开了一场关于“保基辅”还是“保莫斯科”的“大论战”。

“论战”的主角,就是斯大林和朱可夫。

二、斯大林与朱可夫的争执

在会议上,斯大林力主“坚守基辅,血战德军”。

而朱可夫则是坚持“放弃基辅以保留有生力量,将军队撤至第聂伯河对岸,静待战局好转”。

两个人就苏军的部署问题展开了激烈争执,数百万苏军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两个人手中。

斯大林认为:

首先,德国在战争爆发以来暴露出严重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对苏联的经济依赖愈发严重。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德国将首先夺取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和工业;

其次,德国在1940年8月份对罗马尼亚的安全做出保证,他担心德国会将罗马尼亚作为深入苏联腹地的桥头堡,因此必须加强在南部的防御。

最后,明斯克至莫斯科方向森林面积广大,相比之下,乌克兰平坦的地势更适合德国大规模装甲部队的机动。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5)

(斯大林)

正如前文所述,斯大林的想法正中希特勒的下怀:德军要打的就是基辅。

希特勒在基辅会战前的一次私人谈话中说道:

“我担心苏联人会像1812年那样选择战略撤退,但是我相信苏军会对我们的进攻进行坚决的抵抗。我认为放弃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这种工业中心无异于投降,在这些目标面前选择撤退意味着毁灭。因此,苏军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这些地区。”

希特勒相信,苏军的主力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乌克兰基辅。可以说,两位独裁者的逻辑出奇的一致。

但是,磨练沙场的朱可夫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在会议上,朱可夫代表苏军总参谋部向斯大林汇报作战计划时指出:

陆军总参谋部预计德军的主力将部署在华沙至基辅地域,该方向的德军十分强大,应当放弃防守,退守第聂伯河对岸,以莫斯科为重。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6)

(朱可夫)

在朱可夫眼中,莫斯科是苏联最重要的“国土”。

它的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使得朱可夫不可能主动放弃这座红色帝国的首都,因此,苏军主力需要放弃基辅保存力量,以拱卫莫斯科。

这一观点在苏军总参谋部拟定第一份对德作战计划开始就未曾改变过,在总参谋部内部会议中,朱可夫提出:

对基辅的防守将会导致与德军主力的决战,一旦失败,极有可能是苏联政治崩溃的前提。

与此同时,在与斯大林的争论中,朱可夫提出:

“我们应该睁大眼睛!撤离基辅是打破德军战略意图的最有效方式。相比于基辅,莫斯科更值得被重视,它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更主要是我军主力在德军进攻基辅的过程中会被消灭。”

在朱可夫“慷慨陈词”的过程中,斯大林的脸色愈发难看,右手攥紧了拳头,一下下重重地敲击着桌面。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7)

(斯大林)

而行伍出身的朱可夫则是全然不顾,和斯大林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此时,大家都默默地为朱可夫捏了把汗,因为朱可夫面对的那位,可不是“善茬”。

三、矛盾一触即发,侍卫长挺身而出

与会的各位将帅都明白,斯大林对于反对意见,那是半点都听不进去。而斯大林的“残酷”和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在场的元帅们心知肚明,斯大林的家庭教育也是很低的。

他的父亲是个鞋匠,常常喝酒殴打母亲。这在幼年的斯大林的心灵上打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

斯大林不满意自己的命运,很早就明白,要生活下去,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他也不允许任何人忤逆自己。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8)

(童年时期的斯大林)

因此,在此时的斯大林看来,朱可夫的行为,无异于是在挑衅自己的权威。

列宁在政治遗嘱中,就曾对斯大林个人性格进行严厉批评:

“斯大林同志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最高职务上便是不可以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这个人……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等”。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9)

(斯大林登上了权利的顶峰)

看着眼前咄咄逼人的朱可夫,大权在握的斯大林,马上就要压不住内心的怒火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突然冲到朱可夫跟前,甩手扇了他两记响亮的耳光,咆哮着:

“统帅部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抗命者将被撤职,情节严重的,还将被送上军事法庭问罪。”

这两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打醒了沉浸在争执之中的斯大林和朱可夫。

朱可夫不禁一阵胆寒,汗珠从额头滑落,再也不复刚才的气势。

而斯大林则是长舒一口气,在座位上挪动了一下,端起身前的杯子,浅浅地喝了一口水。

“逞凶”的阿尔卡季耶夫则是依旧高昂着头颅,静静地守卫在斯大林的身后,刚才的争执与两记耳光似乎已被全然忘记。

会议结束不久,斯大林就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另作他用。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布置苏军,静待大战。

四、斯大林率军惨败岌岌可危,朱可夫临危受命挽救危局

根据苏联官方的记录,在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将主力部署在乌克兰方向,包括基辅特别军区和敖德萨军区在内,苏军总共部署了45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10个摩托化师和6个骑兵师的庞大部队,约占苏军在西部各军区部署兵力的一半,仅仅西南方面军的总兵力就达到了120万人。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0)

(苏军士兵)

然而,短短两个月之后,斯大林自诩为“牢不可破的阵势”就被德军击垮,70万苏军被德军合围,危在旦夕。

虽然战局岌岌可危,但是斯大林仍然极力保持着无所谓的态度,想要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苏军的溃败使得苏联的防线一溃千里,基辅覆灭的命运似乎正在等待着莫斯科。

惊慌失措的斯大林再也无法保持镇定,亲自写信给丘吉尔,要求他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以牵制德军。

斯大林甚至请求丘吉尔从英军阵中抽调一整个集团军驰援苏联。

这一提议无疑是惊掉了世人的下巴,这也彻底地将斯大林的恐慌暴露在欧洲各国领导人的面前。

看着已经失去理智的斯大林,丘吉尔轻蔑地说道:

“俄国政府的首脑,既然有很多军事专家提供意见,竟会有这样荒唐的想法,这实在让人无法相信。看来,要同一个想入非非的人争辩,是没有希望会得出什么结果来的。”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1)

(丘吉尔)

丘吉尔直接拒绝了斯大林荒唐无比的建议,表示“英国无能为力”。

德国大军压境之时,慌了神的斯大林终于是想起了朱可夫,重新启用他并委以重任。

朱可夫直截了当地指出,苏军在基辅会战的损失是几乎无法接受的。除非德军自己将脖子伸进苏军在莫斯科周边为其准备的铰链,否则苏军很难取胜。

面对着朱可夫刻薄而尖锐的批评,斯大林这一次选择了沉默,任由朱可夫率军救局。

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在1941年-1943年间,在失去了西部大片土地的情况下,红军每年依然能够招募到200万以上的新兵。

实际上,德军在1941年已经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战果,截止到1941年底,苏军已经损失了500多万军队、20500辆坦克。

苏军的这一损失相当于参与基辅会战的那支红军死伤殆尽,这一损失换作其他任何大国,都已经陷入彻底的崩溃。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2)

(朱可夫)

但是,在“战神”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顽强地坚挺了过来,并最终赢得了二战。

五、朱可夫“念念不忘”,阿尔卡季耶夫淡然处之

二战胜利后,苏军将帅都将斯大林“奉若神明”,称颂斯大林的功绩。

立下汗马功劳的朱可夫也不例外,他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归功于斯大林。

1945年12月出版的《真理报》共有八版,其中大部分版面是奉献给斯大林的。

朱可夫在《斯大林与党》一文中认为,斯大林“奠定了党的最初的基石,创建了党的最初的小组”,把《真理报》组织者的作用归于斯大林名下。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3)

(苏联《真理报》)

但是,在称颂功绩的同时,朱可夫也不忘把阿尔卡季耶夫等人拎出来加以指责,称“正是这些小人蒙蔽了伟大领袖斯大林,苏军才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

很多人都对朱可夫的指责感到不满,认为他根本没有领会到阿尔卡季耶夫“两记耳光”的深意所在:

如果没有那两记耳光,朱可夫很可能早就被斯大林扔到了西伯利亚喂狼群了。朱可夫这是恩将仇报。

当事人阿尔卡季耶夫则是淡然道:

“我在领袖身边做事已久,自然熟悉领袖的脾性。那日,朱可夫将军也是为了战事考虑,让朱可夫将军替我说话,岂不是落了领袖的面子?”

战后不久,苏共19大决定把政治局改组为党中央“主席团”,同时撤销组织局,把党中央的日常组织工作集中交给书记处处理。

斯大林虽然在名义上不再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只是在几个书记中名列第一,但斯大林个人集权的领导体制早已固定下来,并无变化。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4)

这一领导体制形成后,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也不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召开了。

斯大林采取“私下聚餐的方式。往往是政治局委员接到邀请后,改到斯大林的郊外别墅孔策沃,在席间闲谈聊天,觥筹交错之后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面对着如日中天、功高震主的朱可夫,斯大林早已看不顺眼,于是密令国家安全部调查朱可夫,并给他扣上了“谋反”的帽子。

国家安全部正是克格勃的前身,手段毒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他们为了讨斯大林的欢心,决定炮制朱可夫“谋反”的罪证。

调查人员很快就找到了阿尔卡季耶夫,向他表示这是“一雪前耻”的好机会,鼓励他提供朱可夫的“罪证”。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调查人员,阿尔卡季耶夫面无惧色,反而是帮朱可夫说话:

“朱可夫将军心无私念,一心都在为国为领袖考虑。他的忠诚无可置疑。”

调查人员轻蔑而笑,嘲讽阿尔卡季耶夫“不识时务”,称“这是你一个人改变不了的”。

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朱可夫便被斯大林逐出了苏共中央,被调离莫斯科,一路奔波,距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

面对着失势的朱可夫,很多人都直接落井下石,抨击朱可夫的“谋逆”之心,他身边的亲人也渐渐地疏远甚至举报他。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5)

(朱可夫)

然而,曾被朱可夫在《真理报》上批评的阿尔卡季耶夫却是从来没有指责过朱可夫,也不曾说过朱可夫的一句坏话。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朱可夫也东山再起,重回苏联国防部部长的宝座。

1957年,在连续三天半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7人联合一致,共同向赫鲁晓夫发起了攻击,并坚决要求撤销他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

在国防部长朱可夫的鼎力相助下,赫鲁晓夫才转危为安,继而又由安变胜。

当主席团中的多数决定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职务时,朱可夫声明:

“军队反对这个决定,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能动”。

“军队只听命于中央,而不听命于主席团。”

虽然主席团会议上的争吵没有停息过,但朱可夫的声明却不啻一声惊雷,向主席团传递的信息除了霸气之外,还有威胁,让所有的主席团委员都感到心头一震。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6)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在对朱可夫心存感激的同时也深受刺激和震动:是朱可夫在牢牢控制着军队,而不是中央。

同年六月全会上,中央委员、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卡皮托诺夫在发言时声嘶力竭地喊道:

“坦克掌握在朱可夫那双忠诚可靠的手中,而他是知道如何支配这些坦克的。”

此话刚一出口,全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而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则是坐立不安:

自己虽为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但军队的实际指挥大权仍然操纵在以朱可夫为首的一批将军和元帅的手中。

在赫鲁晓夫的眼里,朱可夫是一个觊觎党和国家的独裁权力的人,国外就有案例:

与朱可夫一起在欧洲战场,为反对德国而战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是朱可夫的私人朋友,战后不久艾森豪威尔就当选为美国总统。

这使得赫鲁晓夫畏惧不已。

朱可夫元帅晚年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侍卫长冲到朱可夫元帅跟前)(17)

(朱可夫)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提到:

“朱可夫的不正当活动,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解除他的职务。”

1957年10月,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改进苏联陆、海军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决议,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的职务,任命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接替他的位置。

晚年,朱可夫彻底认清了苏联官场的险恶,悔不当初。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苏联战将云集,一生宦海沉浮,如今却只有两三人还记得我,其他人都对我避之不及,何其可悲。”

除去和朱可夫私交甚笃的两位将军外,阿尔卡季耶夫也用自己高尚的品质宽恕了朱可夫,映照着人性的光芒。

参考资料:

《朱可夫被扇耳光》 王伟 领导文萃

《朱可夫传奇的乌纱帽》 徐焰 领导文萃

《拯救斯大林格勒的英雄——长胜将军朱可夫》 田武 国防科技

《朱可夫元帅的最后时光》 世界文化

《基辅会战60周年祭——苏军一战被俘66万 德军也因此丧失进攻莫斯科的最后机会》 周明 国际展望

《朱可夫元帅与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 徐隆彬 潍坊学院法学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