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与家训的区别(什么叫幼承家学)
家学与家训的区别(什么叫幼承家学)文从简的曾祖父是文徵明,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的诗书画方面的三个老师,都是父亲文林的朋友,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留有《甫田集》。文从简是文天祥的后人,他的高祖父叫文林,只活了55岁,做过温州知府,为政斐然。有《文温州集》、《琅琊漫钞》等。文林的弟弟文森,曾任右佥都御史。兄弟两人皆由文入仕。文林死于温州任上,当时的巡抚带头募捐了一笔赙金,但是,被文林的儿子文徵明拒绝了。温州人用这笔钱,建了“却金亭”,以纪其事。而在中国书法史上,父子、夫妻、兄弟、或乃是数代人都从事艺术,并获得成绩的,代不乏人。为什么当今,在强大的媒体吹嘘下,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甚至
《画人传》~第233篇
什么叫幼承家学,读了文从简的家学,你还好意思吹吗?文/卢秀辉
文从简(1574年—1648年),明末清初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明代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
当代书法,称为“大家”者林立,据媒体绍介,影响力巨大,大到什么程度?一般情况下,是吹不下去了。因为巨大到只有他的亲朋好友知道,最多也就是行业内的部分人知道。说白了,当代影响力巨大的人物,连子女都没有受到影响,他们的子女有因为父母之技成名?遑论传至数代了。
而在中国书法史上,父子、夫妻、兄弟、或乃是数代人都从事艺术,并获得成绩的,代不乏人。为什么当今,在强大的媒体吹嘘下,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甚至到了非常鲜见的程度。其实,就是四个字:名不副实!
当别人听腻了你吹的牛皮,剩下的只有剥开画皮看本质了。我爷爷,与你孙子何涉!关键是自己有什么?不能只有孙子,或是只会骂人。不谈长脸,不要丢你爷爷的脸。
今天我要谈一个人,他叫文从简。说到他不得不说他的家族:苏州文家。
文从简是文天祥的后人,他的高祖父叫文林,只活了55岁,做过温州知府,为政斐然。有《文温州集》、《琅琊漫钞》等。文林的弟弟文森,曾任右佥都御史。兄弟两人皆由文入仕。文林死于温州任上,当时的巡抚带头募捐了一笔赙金,但是,被文林的儿子文徵明拒绝了。温州人用这笔钱,建了“却金亭”,以纪其事。
文从简的曾祖父是文徵明,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的诗书画方面的三个老师,都是父亲文林的朋友,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留有《甫田集》。
文从简的曾伯祖父叫文徵静,读书善笔札,生平气义自胜,不为贵势折腰,喜好诗书画。
文从简的伯祖父是文彭,三桥先生,文征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官国子监博士。工书画,尤精篆刻,是明清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祖师爷。文彭能诗,有《博士诗集》。
文从简的祖父是文嘉,是文征明的仲子。吴门派代表画家。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画得徵明一体,善画山水,笔法清脆,颇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贞评:“其书不能如兄,而画得待诏(文徵明)一体。”吴门派代表画家。著有《钤山堂书画记》、《和州诗》。
文从简的父亲是文元善,明代画家。幼承家学,书画俱佳。尤擅画龙,也作山水木石,殊多逸致。传世作品有《墨龙图》等。可惜的是三十六岁就去世了,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文元善的岳父王穉登,铭其墓:“画品第一,诗品第二。”
文从简的外公是王穉登,文学家、书法家。少有才名,长益骏发,名满江南。万历二十二年,召修国史。著有《吴社编》、《弈史》、《吴郡丹青志》。
文从简的女儿叫文俶,明代著名女画家。嫁夫赵灵均,赵灵均也是有名的书画家,文俶与丈夫一同隐居,俩人过着夫唱妇随的田园生活,闲时诗文唱和,忙时相伴两作,以书画为娱乐。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长于写生,多画幽花异卉、小虫怪蝶,能曲肖物情,颇得生趣。作品笔墨细秀,风格娟丽,深得时人赏识。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续录》中评价文俶:“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俶为独绝云。”她在画扇面时,必图两面,她怕别人在她的画后面乱写乱画,影响到她绘事的美。可惜中年而殁,卒年四十。
文从简,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文徵明曾孙,文嘉孙,文元善子。和他的先人一样,蹉跎于举业。文家的科举之选,好像为文震孟一个人积攒着,被他以“状元”身份一下子用完了。文从简到六十七岁,才在崇祯十三年被推荐为拔贡,这个年纪的老人,你是让他再赴乡试还是让他入监读书?他入清时,已经七十一岁了,后人说他“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其实就是知识分子的手淫,自我安慰而已。七十一岁的老人,清廷用你做什么?
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文家笔法风靡大江南北,笼罩之盛,蔚为壮观。文氏后裔中有长于书画的达五十多人,门生长于书画的也有五十多人。
尤其在江南,文家影响之大,不肯稍减,从文徵明起,外国人过苏州,行至文家,必立门仰望,甚至有跪拜者。到文震孟还能“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其曾祖相”。
这一时期的文艺大咖李日华在他的日记中感慨,文家影响之大,令人膛目结舌。他甚至在小饭店里还看到文徵明的作品。撑起江南书画市场的,更是文家的子孙们。文家笔意风靡江南,文徵明一出,占江南主导市场的赵孟頫,不得不退居其次。
现在的书画市场靠忽悠,各种“大仙”辈出,文氏靠口碑。文家不单在江南、在中华,名声响亮,还远播至日本。文徵明虽然有“宗藩、中贵、外国”三不应的规矩,但是,他的书画还是流出国门,流传海外,尤其是日本。整个文氏家族,在日本的影响力巨增。即使董其昌一出,也不能取代文家。
文从简的山水画以家学为主,得文徵明、文嘉笔法,能传家法,以笔墨简淡,似士大夫不疾不徐展卷读书,于构图上略带荒率,也较少变化。文从简的画水墨居多,布局安详,境界空灵,尽显胸中块垒,气韵华贵,笔墨浑厚,如对贵家长者,娓娓道来他的前世今生。喜用枯笔皴斫,力脱时人蹊径。
文从简的书法,同样得益于家法。出入从容,入则堂奥,出则规矩。他的书法更似学李北海,最得其神,与曾祖文徵明又有不同,爷爷文嘉比之,则不能逮也。家学传至数代,不见疲态,非是家学的力量,而是学者的力量。这也是文家文脉长久不衰的秘密,也是中华文明绵绵不绝的秘密。
文从简《郑州景物图》,纸本墨笔,纵98.2厘米,横3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构图极为疏简,坡岸仅以干笔勾勒,几无皴染,整个画面由于有大片空白而显得十分空阔,但虽空阔而不空洞,空白处观者凭借想象似乎可见云气茫茫,水天一片,元气淋漓,气韵丰盈。这幅画的笔墨极为精简,笔墨师法元人,又得文氏家传,具家法而有变化,是一幅笔简意丰的佳构。文从简在《郑州景物图》右上角自题道:“ 庚辰仲春,道经郑州,仿佛图此”。庚辰年(1640),文从简以拔贡身份前往京师时,他途径郑州,时间是仲春,也就是农历二月。
1640年,距明朝灭亡还有四年。文从简此时已年过六旬,作为郡诸生,是个老秀才了,明崇祯八年始推行的拔贡制度,文从简以年近古稀之年终于赶上了,他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拔贡,获得前往京师贡入国子监读书,老书生以为是“施展才华”的机会,可见,文家太缺功名了。
文从简并没有选择最快的大运河水路,而是从苏州出发先到南京,然后选择了经安徽至河南渡河,再北上京师的路线,全然不顾当时正在中原的李自成农民军。由南京而凤阳(蚌埠)再宿州后商丘然后开封(郑州)这条道路是明代的重要驿路。中原乱离兵燹,也没能搅了文从简的兴致,文从简依旧是享受其中,图写自然。于是,有了这幅《郑州景物图》
明清时“文人画”几乎是统治画坛,职业画家成了“旁门左道",文人士大夫“意写”真山,抒发内心情感,俨然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正宗和大道。
文从简作为吴门画派晚期的一位职业画家,不可避免的沾染了“吴门画派”流弊横生的习气,正是这种习气助长了俗气,使“吴门画派”走向了终结。画家会利用自己多年绘画的经验,反复地用旧有技术运用山水画元素对各种风光景致在真景基础上进行拼凑和堆积,这是中国画的习惯做法,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工作,缺乏艺术的热情。尤其是当热情成为艺术的要素后,那种画就成了假货、俗画。
卢秀辉有《赞文彦可》一诗,赞曰:
文氏九重楹,
后人何以应?
松冈云闲行春水,
朝来浪翻奏琴筝。
独庐如翁违,
岂是人未醉。
秃尽兔毫笔生光,
老力尚能推又起。
山水笑人君莫舞,
七十功名欲欺子。
试上丘垅厌山高,
青霓明月印如水。
逢春病酒关,
插花走醉环。
万斛泉上老夫图,
轻薄春似荡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