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26期古诗解码(第974期反七步诗)

126期古诗解码(第974期反七步诗)豆在釜中泣。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乡村精短文学》孙延宜(山东)专栏: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或: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是妇孺皆知的曹植的《七步诗》,它巧借“豆”与“萁”,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殊不知,周恩来、鲁迅、郭沫若、华罗庚等名人都曾先后作有“反七步诗”,反其意而作,赋诗以新意,令人拍手叫绝。

周恩来:《相煎何急》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1941年4月,皖南事变后,时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这首仿《七步诗》的四言诗,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126期古诗解码(第974期反七步诗)(1)


鲁迅:《替豆萁伸冤》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

正好办教席。

这首诗写于1925年6月5日,发表于1925年6月7日的《京报副刊》。当时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是为了反对其校长杨荫榆迫害进步学生而作。诗中的“办教席”指的是1925年5月7日,杨荫榆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员,商议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的事。


郭沫若:《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此诗写于1943年7月7日,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关于《七步诗》,郭沫若认为“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又不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因此,他作了这首《反七步诗》,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华罗庚:《赠诸弟》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乐。

不惜身成灰,

愿弟早成熟。

1971年,华罗庚写了这首诗,将原诗兄弟相逼、骨肉相残,改为长辈对晚辈的精心培育、扶持和殷切期望,抒发了为培育接班人,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情怀。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随着煤炭和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国家西气东输宏大工程的实施,人们大都早已不再靠燃萁来煮豆了,但《七步诗》及“反七步诗”依然散发着芳香的泥土味,代代相传。

126期古诗解码(第974期反七步诗)(2)


风流的“碳汇”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我深信不疑。这不,在谈“碳”色变的大背景下,我不得不集中学习了碳源、碳汇、碳达峰、碳中和等与环保有关的一些新词儿。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清洁美丽家园,国家全面实施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然而,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有时候碳排放量会超出政策规定的上限,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碳汇交易来购买碳排放权。山东(蒙阴县)林业碳汇交易首单的完成,无疑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环保春风,也开阔了我的视野。

所谓“碳汇”,是指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海洋都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都是碳汇。与碳汇所对应的是“碳源”,它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污水排放、树叶焚烧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都是碳源。

碳排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植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林业碳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汇技术,不仅成本低,具有较高生态附加值,而且固碳量大,被广泛认可是碳中和的最有效手段。林业碳汇交易本质上就是在交易碳排放权,这是以前我所不知道的。

山东省蒙阴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紧跟国家战略部署,率先开展了GEP核算、碳达峰、碳中和、林业碳汇的探索和试点工作。一公司于2015年在蒙阴县开发的碳汇造林项目,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造林树种为侧柏、黑松和黄栌。如今,这些山林已通过碳汇交易变现了,真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 林业碳汇”将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126期古诗解码(第974期反七步诗)(3)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