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崴脚再也不能运动了(那只总被崴的脚)

崴脚再也不能运动了(那只总被崴的脚)以实现更细致观察和更深层思考,为了更持续集中关注某一点,只是为了尽可能多接受外界危险信息,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慢慢地,

崴脚再也不能运动了(那只总被崴的脚)(1)

扭伤脚踝,也就是崴脚,是非常痛苦的事。

更痛苦的是,

扭伤脚踝,几乎无人能幸免。

低等动物的眼睛大多长在身体的两侧

只是为了尽可能多接受外界危险信息,

以获得更多的安全

慢慢地,

为了更持续集中关注某一点,

以实现更细致观察和更深层思考,

高等动物的眼睛逐渐由两侧进化到了正前方

然而,

我们放弃了那么多安全才换来的专注,

绝不是用来盯着地面走路防止崴脚的

作为身处食物链最顶端的我们,

有无数比专注盯着地面走路更重要的事,

比如边走边聊天、刷微信,

比如边走边看美女、撩汉子。

数据总是直观而有说服力:

Freeman教授的研究显示,踝关节扭伤的患者中有40%会发展成为习惯性崴脚[1 2]。Anandacoomarasamy 教授的数据认为,踝关节扭伤的复发率为42%[3]。Bullock-Saxton教授在他的研究中给出了类似的数据:约有47%的踝关节扭伤患者报告在相同的踝关节发生重复性扭伤[4]。数据在运动员人群中更为可怕,相关研究发现专业运动员踝关节扭伤的复发率高达70-80%[5-7]。

习惯性崴脚,

不仅让爱美的女性告别了高跟鞋,

也让爱运动的男性告别了蓝球场。

不仅让年轻人无法体育竞技运动,

更让老年人承担着摔倒骨折的极大风险。

那么,

“为什么会习惯性崴脚呢?”

不仅是坊间,连许多医生都这么认为:

因为踝关节扭伤后,损伤的韧带没长好,

韧带松了,

所以踝关节不稳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并不是!

还是一贯的风格,直接给“指挥官命令”:

习惯性崴脚,多数并不是韧带松弛,

而是因为踝关节“本体感觉”受损。

不接受专门针对本体感觉的康复治疗,

很难真正的终结“扭伤—不稳—再扭伤—更不稳”的恶性循环。

崴脚再也不能运动了(那只总被崴的脚)(2)

习惯性崴脚,

专业叫“慢性踝关节不稳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

指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后恢复不良,

导致最终踝关节不稳定,

引起踝关节频繁扭伤,

进入“扭伤—不稳—再扭伤—更不稳”恶性循环。

它实际上分为两个类型:

结构性踝关节不稳

(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 MAI

和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FAI)。

结构性不稳

就是坊间和医生最常说的因为韧带松弛

导致踝关节不稳“晃荡”了。

去医院通过特殊的检查方法可以确实检查出来。

功能性不稳

其实就是各种专业检查后,

发现一切解剖结构都正常,韧带不松弛

但患者就是感觉踝关节不稳。

你一定很奇怪,

为什么会存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这种诡异的现象。

Hertel教授的文章给出了答案[8]: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是由于本体感觉受损,

使得神经肌肉控制功能下降,

引起的关节不稳感觉以及踝关节不稳症状重复发生。

关键词:本体感觉

别急,

后面我会详细解释这一炫酷吊炸天的概念。


现在问题来了。

结构性不稳和功能性不稳哪个更常见呢

答案:功能性不稳更常见

北京同仁医院的于惠贤医生[9]认为,60%的踝关节不稳为功能性不稳,而结构性不稳仅占40%。

国外的多项研究[10-12]发现,即使是结构性不稳,往往同时也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不稳。因为肌腱韧带等结构损伤的同时,长在这些结构上的本体感觉的感受器也同时被损伤了,所以合并有本体感觉损伤。

换个说法,就是:

生活中,

多数的习惯性崴脚并不是因为韧带松弛,

而是因为“本体感觉”受损;

而即便是少数情况下的确有韧带松弛,

也都同时合并有“本体感觉”受损。

对“本体感觉”损伤的轻视甚至忽视,

可以说,

是国内踝关节不稳患者众多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总说国内?

你或许也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孙悦、刘翔、姚明这些优秀运动员,

他们一旦受伤都会选择去国外治疗。

你还真以为是因为国内的医生做不了那点小手术?

崴脚再也不能运动了(那只总被崴的脚)(3)

怎么可能!?

我国优秀骨科医生手术水平国际顶尖,

但国内没有与手术相匹配的康复医疗水平,

所以,就算手术做的再好,

与手术同等重要的康复跟不上,

最终效果也不会太好。

所以没人敢给刘翔他们做手术。

上面这话真不是我说的,

是我们尊敬的戴克戎院士,

在上海国际骨科康复学术会议上的感慨。

庆幸的是,

随着医学、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的水平迅速直线拉升,

越来越多更新更有效康复治疗理念应用于临床。

其中,就包括对本体感觉受损的康复治疗。


好吧,我知道,

“本体感觉”这种看似深奥炫酷的名字,

让你一直有关闭页面的冲动。

好在你没有,

否则你会错过了最精彩有趣的部分。

“什么是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又叫“深感觉”。

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浅感觉(触觉/痛觉)并列,也被戏称为“第六感觉”。

在人体深部的肌腱、韧带、关节囊上

(就是被坊间称为“筋”的那些东西),

布满了大量的本体感觉感受器。

它们专门感受所在“身体零件”部位的

空间位置运动的方向角度

运动的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等各种运动参数

他们持续监视着这些运动参数,

并且通过传入神经传给大脑

它们之所以要这么做,

就是为了在发生各种意外情况,

比如一脚踩空时,

在你都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

危险信息电光火石般穿到大脑。

在你毫无意识的情况下,

大脑迅速做出计算和决策,

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肌肉的效应器上,

替你指挥身体肌肉做出快速反应,

以应对意外情况和突如其来的危险。

这种诡异而牛逼的能力就叫“本体感觉”。

崴脚再也不能运动了(那只总被崴的脚)(4)

比如,地面不平或下楼梯踩空,

脚以一种向内翻(如上图)的姿势着地的一瞬间,

你脚踝上的本体感受器就会瞬间感受到

脚位置的异常,脚着力点的异常,

脚踝扭转角速度和加速度的异常,

以及外侧韧带上异常增大的的毁灭性拉力,

甚至精准的计算还有多少毫秒韧带会被撕裂。

通过韧带上的传入神经

本体感觉迅速传到大脑。

大脑根本不等你思考做决定,

电光火石间变进行了周密计算,

飞速将指令传递给小腿外侧肌肉。

百分之几毫秒间,腓骨肌急速收缩,

硬生生的把你的脚

由向内翻迅速外翻拉成平稳站立。

于是,你的脚安全的正常落地,没有崴脚。

这就是为什么

有时候踩空了把自己吓了一跳,

却没有崴到脚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本体感觉没有受到损伤时对你的保护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本体感觉带动神经肌肉的补偿作用,

人们会对突然不平的地面或者突发情况做出应急反应,

从而避免了扭伤的发生。

而一旦韧带被拉伤或局部接受过手术,

韧带里的本体感觉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受损,

整个本体感觉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神经肌肉系统的调节机制发生改变,

平衡的能力下降,

进一步导致踝关节反复扭伤,

形成恶性循环。

是的,

本体感觉一直真实的存在着,时刻帮助你保护着你

而你却感知不到。

但本体感觉一旦受损,

就必须而且只能通过重新锻炼才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BTW,我一直深信,

当初岸本齐史画《火影忍者》时

设计我爱罗这个角色的沙护盾血继界限,

就是受到了“本体感觉”这一概念的启发。

崴脚再也不能运动了(那只总被崴的脚)(5)

其实之所以那么多人有习惯性崴脚,

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

对踝关节单纯的软组织损伤重视不够。

我出骨科门诊急诊时,

遇到的大多数踝关节急性扭伤患者,

他们只关注有没有骨折,

只要拍片看没骨折,

不管韧带撕裂成什么样都觉得无所谓。

当我建议石膏固定或康复理疗时,

他们都会不屑一顾,

表示回家找老中医活血化瘀。。。

本体感觉的重要性远不止是保护脚踝那么点。

体育竞技运动,除了力量和速度外,

拼的就是本体感觉。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简单的活动,

如刷牙、刮胡子、挖鼻孔、擦屁股等等,

离开了本体感觉都会无法完成。

只是,不像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

患者和医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或看到,

本体感觉损伤由于看不到摸不到,

非常容易被忽略。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认识。

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

本体感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运动的。

同时也会告诉大家,

如何判定是不是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本体感觉损伤后究竟如何治疗,

以及如何避免发生习惯性崴脚。

文章的最后,重复下这篇文章的指挥官命令:

习惯性崴脚,多数并不是韧带松弛,

而是因为踝关节“本体感觉”受损。

不接受专门针对本体感觉的康复治疗,

很难真正的终结“扭伤—不稳—再扭伤—更不稳”的恶性循环。

崴脚再也不能运动了(那只总被崴的脚)(6)

至于,

为什么不在这一篇文章中全部写完?

因为码的字数太多,

放在一篇里,大家看着会累。。。

敬请关注下一篇推送,

也欢迎将本篇文章推送给你身边崴脚的人。


参考文献

[1] Freeman M A. Instability of thefoot after injuries to the lateral ligament of the ankle[J]. J Bone Joint SurgBr. 1965 47(4): 669-677.

[2] Freeman M A Dean M R Hanham IW. Th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func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foot[J]. J BoneJoint Surg Br. 1965 47(4): 678-685.

[3] Anandacoomarasamy A BarnsleyL. Long term outcomes of inversion ankle injuries[J]. Br J Sports Med. 2005 39(3): e14 e14.

[4] Bullock-Saxton J E. Sensorychange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nkle sprain[J]. Scand J Rehabil Med. 1995 27(3): 161-167.

[5] Mckay G D Goldie P A Payne WR et al. Ankle injuries in basketball: injury rate and risk factors[J]. Br JSports Med. 2001 35(2): 103-108.

[6] Bahr R Bahr I A. Incidence ofacute volleyball injuri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injury mechanisms andrisk factor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1997 7(3): 166-171.

[7] Yeung M S Chan K M So C H etal.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ankle sprain[J]. Br J Sports Med. 1994 28(2):112-116.

[8] Hertel J. Functional Anatomy Pathomechanic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J]. J AthlTrain. 2002 37(4): 364-375.

[9] 于惠贤,杨纯生,张冉,等. 完善慢性功能性关节不稳定康复疗效评估体系[J]. 解剖学报. 2017 48(2): 165-169.

[10] Tropp H Odenrick P GillquistJ. Stabilometry recordings in functional and mechanical instability of theankle joint[J]. Int J Sports Med. 1985 6(3): 180-182.

[11] Karlsson J Andreasson G O. Theeffect of external ankle support in chronic lateral ankle jointinstability. An electromyographicstudy[J]. Am J Sports Med. 1992 20(3): 257-261.

[12] De Simoni C Wetz H H ZanettiM et al.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assessmentof ankle sprains treated with an orthosis[J]. Foot Ankle Int. 1996 17(3):177-18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