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曹操为什么杀掉杨修(曹操该不该杀杨修)

曹操为什么杀掉杨修(曹操该不该杀杨修)但杨修真的该杀吗?“扰乱军心”的罪名真的比一个人才更重要吗?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另外一个故事吧。在当时战争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候,头领的命令还没有下达,是不应该出现退兵的传言的,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也会造成人心惶惶,对战事极为不利。因此,后人提起这件事,多半都会说杨修恃才放旷,不识大局,咎由自取。前者如夏侯惇,后者如杨修。当夏侯惇还在留恋着曹操碗里的鸡肋时,行军主簿杨修已经代传圣旨,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班师回朝。夏侯惇瞪着一只大眼睛,天真地问杨修:“杨主簿是不是比我早进去的,我进去的时候只剩下鸡肋了,魏王还跟你说什么了?”杨修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从一句“鸡肋”推算出曹操必将退兵,确实堪称“神算”,要是在路边摆个摊儿至少也是个“杨半仙”。但后人提起这件事,却很少有人为杨修鸣不平,最多只是惋惜而已,因为杨修确实犯了一个大错。

关于曹操和杨修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当年,曹操被马超困在斜谷,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当夏侯惇向他请示下一步计划的时候,曹操盯着面前的一碗鸡汤,只说了两个字——“鸡肋”。

夏侯惇打仗是一员猛将,但领会这种意思还差了点儿,还以为曹操要请他啃鸡骨头呢。

曹操为什么杀掉杨修(曹操该不该杀杨修)(1)

在大多数人眼里,鸡肋就只是鸡肋,比鸡骨头好点,但远不如鸡大腿来得过瘾;但在有些人眼里,鸡肋却不是鸡肋,而是一个符号,暗藏玄机。

前者如夏侯惇,后者如杨修。

当夏侯惇还在留恋着曹操碗里的鸡肋时,行军主簿杨修已经代传圣旨,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班师回朝。夏侯惇瞪着一只大眼睛,天真地问杨修:“杨主簿是不是比我早进去的,我进去的时候只剩下鸡肋了,魏王还跟你说什么了?”

杨修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从一句“鸡肋”推算出曹操必将退兵,确实堪称“神算”,要是在路边摆个摊儿至少也是个“杨半仙”。但后人提起这件事,却很少有人为杨修鸣不平,最多只是惋惜而已,因为杨修确实犯了一个大错。

在当时战争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候,头领的命令还没有下达,是不应该出现退兵的传言的,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也会造成人心惶惶,对战事极为不利。因此,后人提起这件事,多半都会说杨修恃才放旷,不识大局,咎由自取。

但杨修真的该杀吗?“扰乱军心”的罪名真的比一个人才更重要吗?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另外一个故事吧。

春秋时,一天,齐桓公跟管仲在宫中密谋讨伐莒国的事。就跟现在很多政策还没等出台外面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一样,齐桓公跟管仲还没商量完呢,外面就已经传开了齐国要讨伐莒国的消息了。

鉴于当时还没有间谍卫星,针孔摄像机的创始人也还没出生,可想而知齐桓公是如何的惊讶和愤怒。齐桓公问管仲:“商量这件事的人除了你就是我,现在给你充分的民主,你说吧,到底是谁泄露了消息!”

要是碰上一般人,基本上会被问得手脚冰凉,半天说不出话来。就是啊,屋子里只有两个人,不是你就是我,难不成是齐桓公吃饱了撑的,逗全国人民玩儿?但管仲可不是一般人,诸葛亮曾想跟人家称兄道弟,但取得的成就远不如人家,后世还有几位牛人也都曾想自比管仲,均未遂。

曹操为什么杀掉杨修(曹操该不该杀杨修)(2)

管仲听完齐桓公的质问,不慌不忙,跟个算命大师一样幽幽地道:“国必有圣人。”

这句话说得很妙,一是推脱了自己的责任,二是也让齐桓公高兴一下,因为咱国家除了我还有一位圣人呢,就是传扬这个消息的人。您想想刚才还有谁进来过?

齐桓公想了想,一拍大腿,道:“确实,刚才有个送饭的进来过!你说的圣人不会就是那个送饭的吧!”

那个送饭的人叫东郭邮,被请进宫中,齐桓公问,外面流传的消息是不是你传出去的?东郭邮倒也干脆,很痛快地就承认了。

齐桓公又问:“我记得你只进来送了一次饭,几秒钟都不到,隔那么远又听不到我们说的什么话,你怎么会知道我们在商量讨伐莒国的事?”

东郭邮终于等来了机会,又兴奋又激动还得装着很平静地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人的表情能反应出人的心理活动:面带笑容,是有喜事的表情;面色灰暗,是有丧事的表情;面部发红,手舞足蹈,是要打仗的表情。刚才我进来送饭的时候,看见两位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显然是在商量打仗的事,而从大王的口型来看,像是一个‘莒’字,大王激动的时候手指的也是莒国的方向,而且我知道周围这些小国只有莒国是个刺头,不肯孝敬我们,因此我得出结论:大王一定是在商量攻打莒国。”

齐桓公听完大喜,这人观察事物如此细心,一定是个难得的人才,从此重用东郭邮。

曹操为什么杀掉杨修(曹操该不该杀杨修)(3)

这两个故事是如此的相似,却又如此的不同,都是从一个细节推论出一个重大的事件,不同的却是东郭邮由此得到了重用,而杨修却为此赔上了性命,为什么呢?

要说才华,杨主簿不比东郭邮差多少,要说“扰乱军心”的严重程度,东郭邮也不比杨修轻多少,然而结果却是如此的天壤之别,让人不由自主地褒齐桓公而贬曹操。同样的人才,同样的事件,一个留下千古美名,另一个却留下千古骂名,难道齐桓公真的比一代枭雄曹操英明百倍吗?

在后一个故事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就是一代名相管仲。管仲是个全方位的人才,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无所不通,连诸葛亮都深为叹服,但管仲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大包大揽,结果造成蜀中无大将,而是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对培养和挖掘人才是终生不遗余力的,东郭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反观曹操,身边没有一个说话有分量的人,荀彧、程昱、郭嘉、刘晔等人都是一时俊杰,但在曹操面前,所起的作用远没有管仲之于齐桓公重要。曹操确实是一代枭雄,文韬武略,世所罕匹,这也造成了他目空一切、不听人言的弊端,文臣武将在他眼里只是手下,甚至棋子,而没有一个可以信任和交心的朋友,甚至老师。

就好像现在一些企业,领导无所不能,极具个人魅力,也能迅速吸引一大批人才,但领导的全知全能却让他很少信任手下这帮人才,最终形成一言堂,引发悲剧。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才能,结果却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这是人才的悲哀,更是领导的悲哀。

历史客栈每天辛苦写文,方便的话请关注本人mashaohua108,有趣味、有思维、有品位的“三味”历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