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境生于尘而止于心(见境而起念幻生幻灭)
万境生于尘而止于心(见境而起念幻生幻灭)心生于性,性字从心从生,言心之所自生也。心之灭也,灭还于性,故生处不可见,何自而来,不可得而知也。 此不动非如木石之不动,仍活泼泼地,见境而起念,幻生幻灭,毕竟不可得者,心也。 此物不生不灭,非垢非净,故湛寂不动者性也。
见境而起念,幻生幻灭,毕竟不可得者,心也
世人每分明心见性为二事,又心与性,亦无从辨别,此机之所以难启也。
今以性之湛寂不动,喻之如水;因境而动念,此念为心,喻如波浪,因风而起也。水有起波浪之可能性,非水之实有波也,此波既因风而有,是名幻生,风止波灭,灭还于水,是名幻灭。幻生幻灭,故不可得,以无自性,故空。水与波,二而一也,惟性本无生灭,虽经千万世,亦无变易,以不可见而非空,故曰真空不空。以不见其有而妙用却恒沙无尽,故曰妙有不有。
此物不生不灭,非垢非净,故湛寂不动者性也。
此不动非如木石之不动,仍活泼泼地,见境而起念,幻生幻灭,毕竟不可得者,心也。
心生于性,性字从心从生,言心之所自生也。心之灭也,灭还于性,故生处不可见,何自而来,不可得而知也。
谓之依境而生,则当生于境,非关自有,于性宜若无涉矣;谓之依性而生,则无境何由起念,性中不得凭空起念也。
故知因缘假合而有,如钟之因击而鸣,声之出也,亦各种因缘和合而假有,是生处之不可得也。及其灭也,去至何方,不可得而知也,谓为灭于境,则境上不见有所增,谓为灭还于性,则心生时,性亦不见减,心灭时,性亦不见增,正如水之有波时,水未必减,波灭于水时,水未必增,动而不动,此灭处之不可得也。
以不可得,故不生,以不生,故无可灭,是云不生不灭。
由是而知,生者幻生,灭者幻灭,均亦假名而已。
幻生之义云何,曰依他起也,依法相。性本有三,一曰依他起性,二曰遍计执性,三曰圆成实性。圆成实者,言本来圆满,本来成就之实相也,忽为外物所诱,依他而起念,以不能觉知为幻,遂周遍计度而执持之,其病不在依他起,而在住著,住著之病,又不在周遍计度,而在坚固执持,遂使本性淆乱。然只暂时之淆乱,本性决不有增减,故名曰恒常不变如来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