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诗大全100首(还记得唱哭你的苔诗吗)
苔诗大全100首(还记得唱哭你的苔诗吗)“以音乐教授诗歌的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嘛。”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通过微信采访梁俊,微信名为“小鸡”的他说道,“但在谱曲上,我更愿意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去解读古诗词。”自称“不起眼的人做着不起眼的小事情”的梁俊,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有着怎样的内心独白?两个多月过去,生活又有何变化?2015到2017年,他整理孩子们的日记和作文编辑整理,众筹资金,以《乌蒙山里的桃花源》为名出了一本书。随后,坚持把乌蒙山的故事向外界传递。正是在分享会的旅途中,一名语文老师和书店老板将梁俊推荐给《经典咏流传》节目组。狗年大年初一晚上,梁俊与他教过的30名贵州山村孩子,做客由撒贝宁主持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演唱古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是目前该节目中惟一非名人或明星的“素人”传唱者。对话背景
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梁俊诗性教育的初心,让主持人和嘉宾当场泪目也感动了观众。清朝文人袁枚这首孤寂了300年的咏物言志小诗,一夜之间也被亿万中国人记住。
人物简介
梁俊,广西崇左市大新铅锌矿人,36岁。音乐人,支教老师,公益项目“诗性教育梁俊唱古诗”发起人。
2013年,他和妻子周晓丹来到乌蒙山脉的贵州威宁县石门坎支教。两年时间里,他展开“诗性教育”,共教给孩子们一百多首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诗被谱成民谣。
2015到2017年,他整理孩子们的日记和作文编辑整理,众筹资金,以《乌蒙山里的桃花源》为名出了一本书。随后,坚持把乌蒙山的故事向外界传递。正是在分享会的旅途中,一名语文老师和书店老板将梁俊推荐给《经典咏流传》节目组。
狗年大年初一晚上,梁俊与他教过的30名贵州山村孩子,做客由撒贝宁主持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演唱古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是目前该节目中惟一非名人或明星的“素人”传唱者。
对话背景
自称“不起眼的人做着不起眼的小事情”的梁俊,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有着怎样的内心独白?两个多月过去,生活又有何变化?
“以音乐教授诗歌的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嘛。”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通过微信采访梁俊,微信名为“小鸡”的他说道,“但在谱曲上,我更愿意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去解读古诗词。”
半路出家当老师“我可以教山里的孩子唱古诗文”
问:石门坎是一个苗族小村寨,偏僻贫穷,你去支教肯定不是心血来潮?
答:的确不是突然的想法,之前我就一直在做公益、当志愿者。我经常去福利院教小朋友唱歌、讲故事。那里不少孩子有脑瘫、有唐氏综合征,你说什么、唱什么他不一定知道,但是关心他、经常去看他,他们能感受得到。那种力量就是后来影响我在教育里很重要的力量——爱和陪伴。
问:你是怎么把爱人也“怂恿”去支教的呢?
答:呵呵,没有“怂恿”。她就是支教教师团队的召集人,我是她第一个招募的成员,后来我就变成了组织者。我们原本想延迟结婚,后来想着要上山,还要生活两年,孤男寡女的干脆先结婚算了。我们的婚房就是教师宿舍,蜜月也是在山上。爱人很能干,把小窝收拾得很整洁。
问:半路出家去当老师,你做了一些什么准备?
答:我没怎么上过学,因为喜欢音乐,20岁出头开始弹吉他。上山之前当过乐队经纪人和琴行店长,没教过书。只是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音乐人周云蓬写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名音乐人“不务正业”地带着幼儿园小朋友唱他谱曲的《桃花源记》。当时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水墨中国画:老师与学生就像深山里的隐者与牧童,在山水间吟唱古诗。我想,这个家伙会唱歌我会弹吉它,我至少可以教大山里的孩子唱古诗文吧?上山前,我和朋友共同完成了9首古诗的谱曲,作为教学素材。
我刚去石门坎时,那些苗族孩子们对我们表现得又怯弱又胆小,眼神总是习惯性躲避。让孩子们开口唱歌、唱诗,可以缓解最终放下紧张的情绪,后来我就将唱诗正式纳入课程之中。
拿着吉它教唱诗“我是苔孩子们也是苔,我们要一起唱《苔》”
问:“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清晨唱,日落唱,悲伤时唱……唱到孩子们长大,唱到他们被爱着……”这是你说过的一句话,很有画面感,都唱了哪些诗歌?
答:是啊!早上五六点起床,读书、唱歌,7点吃饭;等孩子们陆续来学校,我就跟孩子们在操场聊天,拿着吉他带他们唱诗;早上8点钟上课,下午4点多放学。这也是我的日常作息。除了英语以外,我其他课程都教。
两年时间,我一共教给孩子们一百多首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将近一半被谱成了民谣,都会唱。不同的孩子理解力不一样,从学前班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唱《苔》;春天来了,教三四年级的学生唱罗隐的《蜂》;高年级的孩子情感稍成熟,就一起唱宋词,我发现他们挺喜欢《青玉案·元夕》和《江城子》的。
问:和诗以歌,在你看来是一件文艺也很情趣的事吧?
答:学唱古诗,学习语文,最终学习的是如何寻找生命的价值——这是我给古诗词谱曲的一个初衷,想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热爱语文的有情趣的现代人。孩子们积累多了,就会信手拈来,比如扫地时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午打饭时唱“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诗情画意要从小熏陶,我给我儿子现在就写童谣,比如:“小宝贝,桂花加小枣;小宝贝,冰糖加梅桂。”
其实以音乐教授诗歌的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嘛。但在谱曲上,我更愿意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去解读古诗词。
问:你站在舞台上时说:“我也是从山里出来的,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角落的那些苔。”你是怎样找到《苔》这首诗的?
答:第一个学期教孩子唱诗歌,他们很喜欢,第二个学期我就开始选诗,考虑教什么、为什么要教,于是在孩子们的阅读课本《日有所诵》里发现了《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是生命的写照,每个生命不一定都会成为牡丹,但是都有独特的地方和价值。苔的特质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是苔,孩子们也是苔,我要跟他们一起唱《苔》。
问:与两年前支教相比,学生们在去年底录制节目的时候有哪些变化?
答:我每年都会回山里看看孩子们,只是时间比较短,没办法见到全部学生。这次相聚,孩子们又长大了很多,但我们的情感没变,彼此的信任还在,轻松无拘束的感觉也在,我觉得这很宝贵。
录制专辑筹备苔基金“想让更多乡村孩子可以享受诗性教育”
问:大年初一晚上你也看了《经典永流传》吧?当时什么感觉?
答:嗯。今年春节,我和妻子、儿子还有我母亲、妹妹一起在重庆过的,一家人一起看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上节目了,很期待,我自己也挺紧张的。没想到播出来后反响这么大,但我也不太明白大家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呵呵。
问:你手头在做什么事情?有了知名度,是不是感觉事情好做多了?
答:怎么说呢,现在也许各方面的资源更多了,选择多一些,但选择的时候需要智慧。
我的计划是这两年完成120首古诗词的音频制作。今年元宵节前,我在自己的微信公号“童书乌蒙”发出邀请,请大家来唱我很喜欢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苏轼的《江城子》。结果,我收到了三四十个投稿视频,全国各地都有,还有美国的。有清华的博士,也有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很多视频是一家人集体出镜,很温馨。没有哪个人唱得不够好,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就已经足矣。
另外,我一直和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小象汉字”在合作,推广诗性教育,录制专辑“梁俊唱古诗”。还在筹备苔基金,想让更多乡村孩子可以唱古诗,享受诗性教育。
问:在朋友圈中看到了你不到两岁的儿子,好可爱,你们给他取名叫“起初”有来历吗?
答:“起初”这个名字是在向梁启超先生致敬,希望我们父母能像他一样给自己的孩子写信,爱他们。哦,我跟爱人还想再生一个女儿,然后带着他们“闯江湖”,也就是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健康长大,成为一个愿意与别人分享生命的人。
问:来过武汉吗?你的公益活动什么时候来武汉?
答:暂时还没有人邀请我去武汉。不过去过武汉,以前带乐队去vox演出过,感觉跟重庆差不多,有江,也很热。
□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