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辅黄敬祸乱宫闱(吴良辅黄敬祸乱宫闱)
吴良辅黄敬祸乱宫闱(吴良辅黄敬祸乱宫闱)咱们来一起看看,有没有冤枉顺治帝?既然康熙早就认识到,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依笔者看,在顺治帝。就拿明朝来说吧,明朝太监的衙门,名目多,共有二十四个单位为皇族家庭服务。清朝入关时,虽然在中央政府机构上大多仿照明朝的制度,但是太监的机关则由名叫“内务府”的供取,承办上三旗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清初设内务府,固然与关外时期的“包衣”制度有关,这个制度就是那种家里的家奴。然而,我们的疑问是明朝末期太监为祸,难道大清的建立者们就没有总结经验,或者说就没有所防范吗?这一点,康熙早就看出来了,并且康熙一生都对太监保有警惕。康熙三十年,这位以仁厚称的清朝皇帝仍以严厉刻的言词说太监绝非善类,而且直到康照末年也再一次的提到,太监性情与常人异,只是在各宫中使役就行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玄烨继位之初,太监吴良辅竟然敢偷盗先皇宫里的宝物,撤三藩时也是宫里太监和朱三太子勾结出来作乱,太监黄敬还把皇帝引诱到眠月楼体验民情,明朝消亡就是因为宦官专权,大清刚刚建立,为啥就这样了?其实原因,康熙皇帝都知道,只是不能明说罢了。
剧里面,吴良辅是要偷宫中宝贝给鳌拜贺寿。
鳌拜何许人也?是清初著名五臣之一直义公费英东之侄。鳌拜自崇德间征皮岛立功被授巴图鲁之后,屡立战功,成为清初非皇族的著名军事将领之一。顺治遗诏“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隆、鳌拜为辅臣”。虽然,鳌拜位列最后,但是也开创了一个鳌拜辅政时代。
真实的历史,太监能不能给鳌拜偷寿礼不知道。但是,太监的势力大倒是真的。
就拿明朝来说吧,明朝太监的衙门,名目多,共有二十四个单位为皇族家庭服务。清朝入关时,虽然在中央政府机构上大多仿照明朝的制度,但是太监的机关则由名叫“内务府”的供取,承办上三旗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
清初设内务府,固然与关外时期的“包衣”制度有关,这个制度就是那种家里的家奴。然而,我们的疑问是明朝末期太监为祸,难道大清的建立者们就没有总结经验,或者说就没有所防范吗?
这一点,康熙早就看出来了,并且康熙一生都对太监保有警惕。康熙三十年,这位以仁厚称的清朝皇帝仍以严厉刻的言词说太监绝非善类,而且直到康照末年也再一次的提到,太监性情与常人异,只是在各宫中使役就行了。
既然康熙早就认识到,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依笔者看,在顺治帝。
咱们来一起看看,有没有冤枉顺治帝?
首先,顺治朝的政局,也是风云时起,变化不定。顺治七年十二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逝。福临亲政后,虽然追论多尔衮“逆谋”大罪,削爵没籍,惩其党羽,但在治国方针、政策上,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仍是在保证满贵族统治的前提下,重用汉族官吏,提倡汉族文化,沿用故明制度。
由于多尔衮和福临大量任用明朝降官,明末的党争就被带上了清初政治舞台,如以陈名夏为首的人物和以冯为首的阉党余孽各自引荐南北名士,在朝中互相倾轧。这就导致了“人人各亲其家而私其党”。
说白了就是官场的裙带。福临继承了明重用阉宦之恶习,建立“十三衙门”,以致内监吴良辅等交结内外官吏,营私舞。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不尽心任职。反而贪污受贿,并勾结地方豪富,行私中饱,拖钱粮。
其次,顺治帝对崇祯帝的态度让前明余孽们贼心不死。这一点,也让明朝遗留的宦官们,投降过来的一些人好像嗅到了死灰复燃的可能。客观上,会助长太监作乱的气势。十六年三月,命金之俊撰写崇祯帝碑,然而这一举动在有些守旧派老臣看来就有点过了。其中,孝庄也一定不太满意。祖宗好不容易挣来的江山,坐上去你还歌颂前朝皇帝?
还有一点,是客观原因。早年满洲皇家这些贵族们,并不会说汉语,生活习俗与汉人不尽相同,因而明朝投降的太监也都在宫中服侍着。长此以往,一些坏的习气,也难免会传染。
顺治十年六月,皇帝受了部分汉人太监的影响,以内务府事务繁多,特别降谕要“的古因时,量为设”太监的衙门,而将明朝的二十四单位酌量简化为清乾宫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等十三衙门。
康熙继位以后,撤销了十三衙门,这就说明,他早就看出了十三衙门的问题。清廷依然重用汉官、汉将,已经毫无阻力。在战略上刚刚取得优势的康熙,在康熙十七年就决定大开博学鸿儒特科,笼络汉人名流学者,随即于次年开设馆纂修《明史》,当时皆传为盛事。
其实,从康熙撤销十三衙门可以看出,康熙是看出了顺治的问题的,康熙皇帝不能说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顺治帝即使有失误的地方,但是跟那些守旧派比,康熙皇帝依然认为顺治帝的很多做法是对的,如果否定了顺治帝的执政,也会跟自己的战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何况康熙也要为贤者讳,为长者讳,毕竟犯错误的人是自己的父皇,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