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哥哥想当厅长了吗(杨开慧哥哥想当厅长)
杨开慧哥哥想当厅长了吗(杨开慧哥哥想当厅长)那么,面对杨开智的“二次诉求”,毛主席最终是如何回信的?但没想到,不久后杨开智再借其表兄弟向三立的信中表明,希望自己能够在长沙谋个“厅长”职位。杨开智的要求让毛主席异常为难,因为毛主席早有铁令:无论是谁,想要找我要工作的,一律谢绝;不死心想来北京见我的,一律不见!但杨开智着实有些特殊,因为他除了是毛主席的好友、亲属,对于毛主席父子更是有着极为厚重的恩情。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毛主席最终还是回绝了杨开智的请求。
1949年10月,以星星之火燎原华夏九州的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设了一个崭新的国度,将中华文明带入了新时代。
然而,就在开国大典结束后不久,一个古老而棘手的难题摆在了开国领袖毛主席的面前。
杨开慧的哥哥,自己曾经的亲密战友兼大舅哥杨开智由湖南来了一封信。
信中的内容除了关心毛主席的身体等外,还想要让毛主席在北京给自己安排个工作。
杨开智的要求让毛主席异常为难,因为毛主席早有铁令:
无论是谁,想要找我要工作的,一律谢绝;不死心想来北京见我的,一律不见!
但杨开智着实有些特殊,因为他除了是毛主席的好友、亲属,对于毛主席父子更是有着极为厚重的恩情。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毛主席最终还是回绝了杨开智的请求。
但没想到,不久后杨开智再借其表兄弟向三立的信中表明,希望自己能够在长沙谋个“厅长”职位。
那么,面对杨开智的“二次诉求”,毛主席最终是如何回信的?
杨开智生于1898年,在父亲杨昌济的教导下,杨开智自幼便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
1914年,21岁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
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的年龄要远超过身边的同学,众多学生甚至是老师都因此而取笑他。
但杨昌济却是截然不同,他深感这个思想进步的青年极有想法,甚至在有些事情上自己都没有他看得长远。
所以,杨昌济对于毛泽东以及当时的蔡和森等人非常看好和重视,甚至经常在家中教导他们。
也正是在此期间,毛泽东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彼时,杨开智已经在雅礼大学就读,对于当时世界上进步的思想与学说要远远比毛泽东理解的更广更深。
但是,他却并没有嘲笑、看不上这个比自己都大了5岁的“中学生”,反而是将自己的所学全部分享给毛泽东。
从雅礼大学毕业后,杨开智受聘前往北京大学担任教师。在北京,毛泽东、邓中夏等人经常去杨开智家中谈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事宜。
在耳濡目染中,杨开智也逐渐深深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所影响。也是在这期间,毛泽东与杨开慧愈发熟络并成为了恋人。
1920年,教育家杨昌济不幸于北京因病离世。作为长子的杨开智,扶柩回到湖南老家,将父亲安葬。
当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开办了文化书社,用来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但因为经费问题,刚开张不久便面临着倒闭。
杨开慧知道后,回家与母亲向振熙商量,想要将父亲去世时收到的亲属与好友的奠仪金拿出一半用来支持毛泽东的工作。
最终,在哥哥杨开智的一同劝说下,向振熙将亡夫的奠仪金拿出了很大一部分交由了杨开慧去支持毛泽东。
毛泽东在湖南的宣传革命工作,也正是在杨开智的多次庇护下才能顺利完成。
同年冬天,毛泽东与杨开慧正式结为夫妻。婚后,除了恩爱的夫妻生活,两人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宣传共产主义与民主革命上。
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醒悟过来,夫妻二人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东奔西跑。
1927年,在蒋介石与汪精卫接连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大肆捕杀的情况下,毛泽东在湖南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
虽然这条道路成为了大革命失败后,唯一正确救图中国的道路,毛泽东也因此成为了蒋介石眼中必须除掉的第一人选。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杨开慧带着儿子回到了湖南老家,并将名字也改为了跟随自己的杨姓。
但尽管如此小心,杨开慧母子却仍旧没能逃过国民党的抓捕。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在回家看望母亲和儿子时被特务抓到。起初,国民党准备利用杨开慧来打击毛泽东及其所坚守的马克思共产主义。
但杨开慧宁死不屈,无论何种酷刑加身,杨开慧始终不曾背叛自己所坚守的共产主义事业。
最终,在阴谋未得逞的情况下,国民党反对派残忍地将其杀害。听闻杨开慧被害后,毛泽东悲痛欲绝,并深深自责: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可是,虽然杨开慧已经身死,但国民党却仍旧不想放过其尚年幼的儿子毛岸英。
得知这个消息,舅舅杨开智连夜找寻关系,希望能够将外甥毛岸英救出来。最后,经过近半个月的多方走动,杨开智最终才将毛岸英给保释出来。
其实,国民党之所以释放毛岸英,除了杨开智托人找关系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想要以此来引诱毛主席现身。
为了不被国民党特务的阴谋得逞,杨开智甘愿放弃了体面的生活,和妻子李德崇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毛岸青三兄弟东躲西藏。
中间杨开智,右边毛岸英
直到几个月后,杨开智接到毛泽东弟弟毛泽民的消息,让母亲向振熙和妻子李德崇一起将毛家三兄弟秘密送往上海。
可惜的是,年幼的岸龙因为体质的关系,在中途不幸染病去世了。
可以说,杨开智对于毛主席父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恩深义重。而其本身,也是思想进步开明之人。
在其独女杨展在革命形势最严峻时,向他提出想要投身共产主义事业时,杨开智虽有不舍但也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要知道,当时参与革命真的是在用生命验证真理。后来,杨展也真的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并残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深明国家民族大义,也懂得新思想之独特的人,为何在建国后却又想要行不劳而获之事?
1949年,国内形势基本大局已定,国民党只余曾经的军阀系势力苟延残喘。与此同时,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府也正在筹备中。
老百姓虽然不知道新政府的成立意味着什么,但可以显而易见的是,自己的好日子马上就要来到了。
特别是在毛主席的故乡湖南,人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庆祝,但他们所庆祝的目的却是有些不光彩。
在他们的心里,中国即将改朝换代,而新的“统治者”就是自己的老乡毛泽东。甚至,在湖南湘潭等地,当地的老百姓私下里都称曾代毛主席回去省亲的毛岸英为“太子爷”。
那段时间里,很多人都在幻想着,新政府一经成立,自己马上就会因为“近水楼台”的关系成为新贵族。
特别是那些毛主席的亲属,个别夸大者已经开始逢人就说,自己即将成为新的“皇亲国戚”。
起初,杨开智对于这种想法与行为还是非常抵制的。作为一个思想开化、进步的人,他深知过去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情不会在今时与毛主席和共产党手中发生。
但是,架不住长时间被这种思想的耳濡目染,杨开智的内心也开始发生了一些侥幸的变化。
特别是,曾经的一些朋友时常劝他:“你和毛主席的关系如此亲密,又曾经救过他儿子的命,毛主席对别人不会,给你安排个职位还不是应该的。”
最终,杨开智还是没能抵得住权力的诱惑,提笔给毛主席写了那一封“求职信”。
毛主席在看后,也曾心生过犹豫,但最终出于对亿万国民的负责还是提笔回信拒绝了杨开智的请求。
在信中,毛主席对杨开智说:“你也是深明共产主义的人,你知道我们的新政府是人民当家作主,不再是‘家天下’的狭隘思想。就不要来北京了,湖南省委根据你的能力与长处怎么安排就怎么来吧,不要坏了规矩给政府出难题。”
杨开智看到回信后,也确实明白自己如此做有些不合适,但身边的亲属却是再次劝道:“毛主席不好办,你写信给岸英啊,你这个舅父可是跟他情如父子,这个小忙他还不会帮你?”
在亲戚朋友的鼓动下,杨开智最终还是不死心地借表兄弟向三立的信中,向毛岸英表示:自己不再诉求去北京了,在京城可能会给主席带来麻烦,但希望能在湖南谋取一个“厅长”职位。
这封带有杨开智“二次诉求”的信,毛主席也看到了。对此,他嘱咐儿子毛岸英向其舅父讲明白:如今已经是新时代了,其最重要含义不正是不同于旧时代了。
经过深思熟虑,毛岸英最终还是做出了一次被家乡人民误解为“六亲不认”的选择。他给舅父与表舅回了一封长达3000字的长信,其内容如下:
毛岸英阐述了这种想通过毛主席这层关系升官的想法,和旧时代的封建思想是一样的。
我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可能因为个人关系而开“走后门”的先例,否则和清政府、蒋介石他们有什么区别?因此对家人的感情,绝对不能凌驾于“为人民服务”这四个字之上。
看了毛岸英这封发自肺腑的回信后,杨开智内心五味杂陈。
他终于醒悟,他这么做其实并非只是一家一私的小事,而是关乎着毛主席、共产党在人民心中形象与信仰。
远的不说,就是数年以前还曾掌控中国的蒋家王朝,不正是毁于这种任人唯亲、独裁统治之下么?
其实,除了杨开智,毛主席的家族亲属,想要通过他而一步登天的还大有人在。
从建国后的文献记录来看,毛主席湖南老家的亲属们想通过他,或是在北京、或是在老家想要有份体面“公差”的信件非常多。
特别是在1950年5月,光是毛主席亲自回信的就高达58件!
有一次,毛主席的七叔公带人进京找毛主席,因为当天主席公务繁多便先将他们安置在了会客厅。
没想到,七叔公一进去便指点江山般点评其内各种摆设简陋,还声称:“这哪配得上咱们毛主席,金銮殿可得是气气派派的才行嘞!”
毛主席闲下来后,连忙赶来与七叔公等人见面。谈话途中,七叔公又再次说起毛主席“金銮殿”一事,被毛主席立刻正色纠正:
“七叔公,我们是人民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不是过去的皇上。”
但七叔公等人哪里听得进去,只当作是毛主席依旧谦逊的品德。
见解释不同,毛主席也不再多费口舌,将其安顿好后便继续忙着国事。却没想到,不久后警卫来报,竟是惹怒了毛主席。
原来,七叔公此行主要是为了看病。但没想到,在病愈之后,中央警卫带他们一行人到故宫观览看到那些珍贵的文物时,七叔公又语出惊人:“这个不错,这个看着气派……”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观览过后,七叔公竟然要求随行警卫将自己看重的那些都搬到毛主席的会客厅去。
见警卫不为所动,七叔公更是大怒,自己可是“皇亲国戚”小小警卫竟敢不听命令。
毛主席在得知这件事后,立马叫警卫将他们带了回去。却没想到,七叔公仍旧不见悔改,在见到毛主席后竟然要求把他们这一行人都安排在北京做官!
这一行,毛主席实在忍无可忍,他大怒道:“七叔公,我是人民的主席,不是过去的皇上,这江山是亿万人民的,不姓毛!别再胡闹了,吃过饭快回家吧,车票给你们买好了。”
这都只不过是毛主席“一心为公,不谋私情”的小小缩影,那个时代毛主席拒绝安排的家族乡亲实在是数不胜数。
毛主席的高风亮节、克己奉公,直至放在今日,都仍人民敬仰,同时也让一些国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