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厦门这个城市的文案(厦门很文艺你有一封信)
关于厦门这个城市的文案(厦门很文艺你有一封信)传统的歌仔戏遇见“侨批”这一国际化题材,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该剧音乐设计江松明打破常规,在秉持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将交响乐配器手法融入歌仔戏音乐的创作,并对唱腔板式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化,拓展了歌仔戏剧种的音乐功能。全剧的音乐有如歌剧一般的宏伟气势,烘托了作品的命运感,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歌仔戏是我国348个地方剧种中,唯一一个根在大陆而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共同孕育的剧种。它以戏曲的形式记录了闽南人的集体情感记忆,剧种个性同以文字形式承载闽南华侨历史的“侨批”高度契合。而歌仔戏音乐的悲情色彩,也特别适合演绎离愁别绪,讲好这段荡气回肠、情感浓烈的中国故事。 歌仔戏演绎“侨批”故事 ▲不同时期东南亚华侨寄到厦门的侨批“侨批”是福建首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批”是闽南话“信”的方言,“侨批”便是曾经海外华人华侨寄往故乡的家书与汇款。《侨批》的成功与动人,不仅离不开主创团队对“侨批”这一历史题
在国内艺术刊物引发热议、晋京展演收获满堂彩,厦门歌仔戏《侨批》这部讲着闽南话的地方戏,创造性地以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为载体,聚焦闽南华侨下南洋的艰辛历史,用文艺演出讲好侨批故事,打动了无数人。
▲戳图片了解更多侨批故事
今天,厦门文旅通·厦门很文艺,继续带你走进《侨批》,走进凝聚了闽南文化的歌仔戏。
歌仔戏演绎“侨批”故事
▲不同时期东南亚华侨寄到厦门的侨批
“侨批”是福建首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批”是闽南话“信”的方言,“侨批”便是曾经海外华人华侨寄往故乡的家书与汇款。《侨批》的成功与动人,不仅离不开主创团队对“侨批”这一历史题材的准确把握,也离不开用闽南语演绎,凝聚着闽南文化的歌仔戏这一载体。
歌仔戏是我国348个地方剧种中,唯一一个根在大陆而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共同孕育的剧种。它以戏曲的形式记录了闽南人的集体情感记忆,剧种个性同以文字形式承载闽南华侨历史的“侨批”高度契合。而歌仔戏音乐的悲情色彩,也特别适合演绎离愁别绪,讲好这段荡气回肠、情感浓烈的中国故事。
传统的歌仔戏遇见“侨批”这一国际化题材,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该剧音乐设计江松明打破常规,在秉持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将交响乐配器手法融入歌仔戏音乐的创作,并对唱腔板式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化,拓展了歌仔戏剧种的音乐功能。全剧的音乐有如歌剧一般的宏伟气势,烘托了作品的命运感,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侨批》一剧正是闽南人下南洋悲情命运的演绎和倾诉,歌仔戏剧种和《侨批》主创们将这种哀婉忧伤却勇于与命运抗争的风采气韵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
作为一名侨胞同时也是一名闽南人,有幸在北京听到这么浓厚的闽南文化色彩的歌仔戏,我感到非常亲切。当剧中的第一句闽南话响起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我带入儿时的记忆里。
——北京厦门企业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平谷区侨联副主席王莉莹
悠悠歌仔戏,吟咏两岸情
歌仔戏《陈三五娘》
歌仔戏的历史,是一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闽南的民间音乐“歌仔”随着闽南人迁徙的脚步传播到台湾,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流传在台湾的其他民歌和车鼓弄等歌舞小戏,以及梨园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形式,二十世纪初在台湾形成了“歌仔戏”,并迅速进入城市舞台,发展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地方剧种。
歌仔戏《玉壶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歌仔戏传入厦门,厦门的梨园戏班“双珠凤”和“新女班”邀请台湾师傅戴水保教授歌仔戏,成为闽南最早的歌仔戏班。与此同时,台湾的“玉兰社”“霓生社”等歌仔戏班纷纷前来厦门演出,歌仔戏快速在闽南地区流传,成为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
歌仔戏《邵江海》
抗日战争期间,歌仔戏遭到禁演,闽南艺人邵江海等人,融合闽南“歌仔”创造了“杂碎调”,让歌仔戏获得演出,推动了歌仔戏的发展。1948年闽南“都马剧团”赴台演出,把“杂碎调”带到台湾,成为继“七字调”之后歌仔戏又一主要唱腔曲牌。
2006年,歌仔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简介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前身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福金春”和“群声”剧团合并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厦门市歌仔戏剧团作为福建省重点剧团之一,在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享有较高声誉。2012年,市歌仔戏剧团的原班人马划转成今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歌仔戏《窦娥冤》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作的《羯鼓汉箫》《白鹭女神》《邵江海》《蝴蝶之恋》《窦娥冤》等优秀剧目,在国家级或省级各项戏曲比赛中均获嘉奖,也在对外交流中起到文化碰撞的重要作用。《飞金梭》《杂菜汤》《厦门新娘》《三家福》等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获得海内外观众好评。
喜欢歌仔戏的小伙伴注意啦
现在大家又多了一个看戏新去处
闽南戏曲艺术中心
你看过歌仔戏吗?
你对歌仔戏都有哪些印象或记忆?
欢迎留言告诉A萌君
素材来源: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厦门数字文化馆联合网、厦门日报等
编辑:吕雅红
责任编辑:陈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