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五种不祥事情(孔子在春秋中记录)
孔子的五种不祥事情(孔子在春秋中记录)为了更好地彰显其怪异之处,我们不妨先抛开“信达雅”中“雅”的原则,将这两件事直译为现代汉语,其语序表述应为:如果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不仅记录了反常的现象,叙述的方式也很奇怪。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这句话简单描述了僖公十六年正月发生在宋国的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天上掉下来五块陨石,第二件是有六只鹢鸟在都城上空倒着飞。这一句话很好理解,乍一看也没什么问题,但这是因为古今语言系统的变更,导致了现今的很多读者自发地将其转换成了现代汉语进行理解,以至于对文言结构的变动不敏感。
孔子所作的《春秋》,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历史的记录,而不是对历史的叙述。
在这本书里,所能见到的往往只是对已经发生过的某些事件简单的概括,关注点在于其是否“合礼”,而并不像《左传》等文本中深究前因后果。
《春秋》除了记载当时重大历史事件之外,还对一些反常的现象予以记录。
记载类似的事情,却用了两种不同的结构在《春秋·僖公十六年》中,有这样一句话,记载了当时两种反常的自然现象:
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这句话简单描述了僖公十六年正月发生在宋国的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天上掉下来五块陨石,第二件是有六只鹢鸟在都城上空倒着飞。
这一句话很好理解,乍一看也没什么问题,但这是因为古今语言系统的变更,导致了现今的很多读者自发地将其转换成了现代汉语进行理解,以至于对文言结构的变动不敏感。
如果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不仅记录了反常的现象,叙述的方式也很奇怪。
为了更好地彰显其怪异之处,我们不妨先抛开“信达雅”中“雅”的原则,将这两件事直译为现代汉语,其语序表述应为:
……天上掉落了石头在宋国五块……六只鹢鸟倒退着飞在宋都。
很明显就能看出,《春秋》在记录这两场反常事件的时候,虽然二者在句子成分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却故意在语序上做了区别。
这又是为何呢?《公羊传》中对这样的记录有一个很有道理的解读。
在第一件事情里,为什么要先说动作“陨”,再说主体“石”,最后才说数量“五”呢?因为这是一次“记闻”。
“陨石”一事目击者往往很少,多数都是听来的。那么当人们听到这一信息的时候,顺序是什么样的呢?自然是先知晓了天上掉下来了一些东西,去寻找之后才会发现原来掉落的是一些石头,最后才会数一数,一共有“五枚”。
那么,第二件事情里,为什么又先叙述了数量和主体,然后才描述动作呢?因为这是一次“记见”。
陨石坠落之地尚需要花费时间来寻找,但鹢鸟倒飞却发生在人流密集的宋都上空,人们一抬眼就能见到。正常的顺序就是,人们最初看到的是六只鸟,然后才会辨认出其品类,最后才会察觉到它们飞行的方式比较怪异。
或许有人会觉得,不是因为鸟的倒飞才导致了人们对这些鸟品类的关注吗?其实并不是,运动中的物体很容易引起人类视觉的注意,就像看到火车在铁轨上飞驰的画面时,人们的注意力会不自觉地放在运动的火车上,而不是固定的铁轨上。
所以,人们观测鸟的品类,是因为要察觉正在运动的是何物体,而不是直接察觉到了它们在倒飞。
《春秋》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展现最大的张力,后人评价它为“贵于省文”。但文字虽少,却在细节处非常精致。
而在这些简单的文字中,往往通过一些细节也能发现编纂者对某些事件的态度。
“弑君”一词的用法,暗含机关《春秋》因其记录史事的性质,往往不直接发表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所以在所用词汇上就比较讲究。
常常用来举例子的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
郑庄公镇压共叔段叛乱,本来应该是占据了正义名分的,但在《春秋》里,虽然如实记录了这一事件,但却不提二人本为兄弟的身份,更是选用了一个“克”字,彰显了孔子对郑庄公的批判和不满。既批判他作为兄长没有对弟弟进行应有的教育,也讽刺他身为君王却设计、纵容臣下叛乱的心机。
这样的内涵在《春秋》当中并不少见,我们可以再来说一个晋国的故事。
晋灵公昏聩,与国中显贵赵盾有矛盾,几次设计要杀死他。最后一次伏击失败后,赵盾逃出国都,但还没有出国境,便传来了弟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的消息。
赵盾被迎回之后,史官董狐在记录这一历史的时候直接写下了“赵盾弑其君”。
赵盾感到很冤枉,辩解说杀死国君的是其弟弟赵穿,即使自己有责任,但也不应该把他写为“弑君”的罪魁祸首。
董狐却说,你身为晋国的正卿,国君被杀的时候并没有出国境,返回国都之后也没有主张为国君复仇。你这种行为和“弑君”有什么区别吗?
“董狐直笔”一事被后世史官当做了榜样,很多人都认为董狐作为史官如此记载是准确无误的。
那么,孔子在《春秋》里对这一事件有何看法呢?
《春秋》当中对此事的记载有些不一样: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这里将晋灵公的名字也写出来了,明显表露了一种“不尊重”的态度。
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首先对赵盾弑其君一事表示了肯定,认为赵盾确实有“弑君”之举,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但是,通过直写晋灵公名字的方式,也表示出晋灵公自身也有问题,他暴虐恣肆的行事方式,同样要为其死亡负责。
所以《左传》在这一条之下才有了“晋灵公不君”的记载,以及孔子对赵盾“国之良大夫”的感慨。
《春秋》在简练的行文中往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这得益于其对语言的锤炼,情感和内容的表达都能恰到好处。就如对灾异的描述、词汇的选用以及成分的增减一般,于细微处更能体现其精致。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