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萱草梅雨初霁可解忧(春雨连绵妻独宿)

萱草梅雨初霁可解忧(春雨连绵妻独宿)《世说新语》记载: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随曹操同过碑下,曹操问杨修可知其意,杨修答,知,曹操不让杨修说出“谜底”,三十里后,才让杨修写下来,答案与曹操所写相同。曹操感叹“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隐语”即“绝妙好辞”:"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至于杨修后来见“活”知门、见“合”字知一人一口甚而从“鸡肋”猜度出曹操退兵心思,乃是自负聪明,让曹操隐无可隐、近乎裸奔,招致杀身之祸。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说客出于利害、自保等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且慢,先唠一下民俗,

春雨连绵妻独宿

——寻觅灯谜之“谜”

张智辉

萱草梅雨初霁可解忧(春雨连绵妻独宿)(1)

“春雨连绵妻独宿”,此诗、此景,难保令君不浮想联翩。

且慢,先唠一下民俗,春节贴对联、元宵节赏灯、猜灯谜,自古有之。

这灯谜文化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至少已超一千五百年。古代每年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赏灯猜谜,引为乐事。李商隐《无题》“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描写的就是宴席上喝酒行令的情景。其中,“送钩”类似于现在的“击鼓传花”游戏,“射覆”是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红楼梦》就有不少猜谜、射谜、射覆酒令的描写。灯谜与“射覆”同样作为智力游戏,一落地便生机勃勃。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说客出于利害、自保等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

《世说新语》记载: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随曹操同过碑下,曹操问杨修可知其意,杨修答,知,曹操不让杨修说出“谜底”,三十里后,才让杨修写下来,答案与曹操所写相同。曹操感叹“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隐语”即“绝妙好辞”:"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至于杨修后来见“活”知门、见“合”字知一人一口甚而从“鸡肋”猜度出曹操退兵心思,乃是自负聪明,让曹操隐无可隐、近乎裸奔,招致杀身之祸。

《红楼梦》是隐语、谜语的集大成者,看人名如甄士隐、贾雨村、霍启、卜世仁等,从谐音就晓其寓义:真事隐、假语存、祸起、不是人。

《文心雕龙·谐隐》:“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清《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苏轼、徐渭都是制谜和猜谜高手。“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东坡的谜语诗《花影》,任你想象任你猜,此时王安石二度任相。

相传徐渭在西湖巧对谜语对联,上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下面还写着:“打一日常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 徐渭苦苦思索,一时难对,忽见墙上挂着一物,灵机一动,“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可谓绝对。谜底“一杆秤”,上联的谜底“青油灯”。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所谓谜语,就是婉转变化其文辞,使人迷惑难解的作品。有的分解文字以成谜,有的描绘事物状貌让人猜想名称,在细巧之处施展才思,借浅白认识炫耀文辞,内容婉转而正确,文辞含蓄而明显。其中有字谜、物谜等。

王安石好隐语,加以韵,更是有趣。《遯斋闲览》:“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这是“日”字谜。吉甫指吕惠卿,字吉甫。吕惠卿的“日”字谜着眼于字形,“鱼”字无头无尾是“田”字,再除去一竖便是“日”字;“八九不离十”猜“杂”字也是字谜。

《鸡肋编》所载“常随措大官人,满腹文章儒雅。有时一面红妆,爱向风前月下。”“风前月下”非谓自然界的清风明月之下,而是比喻。盖章后往往吹口气使其印迹快干,这就是“风”;有时在灯下使用,这就是“月”。这是物谜:印章。《红楼梦》探春所出“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也是物谜,谜底“风筝”。

除字谜、物迷外,还有另类——事谜。《冷斋夜话》云:“荆公在钟山,有一道士来访,因与棋,辄作数语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惟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荆公笑曰:‘此持棋隐语也。’”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帐帷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 佳人雪肤,佯醉不起,帐中难觅,风声水起……此诗此景,仍无需多想,这是王安石的谜语诗,也是人名诗,跨越千年才被破解。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解释:第一句意即佳人“假倒”,谐音为“贾岛”;第二句佳人肋白,“肋白”谐音“李白”;第三句 “寻不见”即为“隐”,衍义为“罗隐”;第四句 “水满江湖”,又有风,会起浪,再加上“潘”字有“满”之意,得“潘(水溢貌)浪”,谐音“潘阆”。谜底大开,是唐代四位著名诗人:贾岛、李白、罗隐、潘阆。

破谜自有“法门”。以“猜谜的益处”猜影星“利智”,为“正扣法”;以“必须制作优良产品”猜成语“不可造次”,为“反扣法”;以“早晚食斋”猜食物“午餐肉”,为“侧扣法”;以“成人电影”猜成语“大有可观”,为“别解法”;以“更”字猜成语“与人方便”,为“增字法”;以“身残心不残”猜“息”字,为“增损法”,其他如组合、分离、参差、移位、抵消、漏字等法,此不赘述。

说到此处,可以掀开“春雨连绵妻独宿”的盖头,可用“损字法”破谜,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 “春”雨连绵就看不见“日”,妻独宿即“夫”不在,“春”字去掉“日、夫”二字,谜底为“一”字。

这就是谜语的魅力。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万象,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陶冶性灵。

“花市灯如昼”“月与灯依旧”。爱上她,你会乐此不疲。

作者简介:张智辉,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网名福慧堂主。舜网文学论坛“诗词故事”专栏主持,新黄河“奔流号”、今日头条、大鱼号官网、企鹅号等媒体签约作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