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的四大徽班(为何能诞生了国粹京剧)
京剧中的四大徽班(为何能诞生了国粹京剧)「四大徽班」中,当年最火的非三庆班莫属,但是论后世的开枝散叶,不太抢眼的「四喜班」做得最好。四喜班的班主是当时「三鼎甲」之首的张二奎,同治四年由姚増禄领班。同治十一年,梅巧玲接任班主之位,而他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爷爷。1913年,梅兰芳开始掌管四喜班,后来班社散落,梅兰芳成为「四大名旦」之首。清朝初年,北京主要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三大声腔争胜的场所,后来更接地气的「花部」几乎挤占了「雅部」昆曲的所有空间。各有所长的四大徽班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纷纷改良剧目、唱腔,在原有徽调的基础上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最终在道光年间形成了集各种戏曲之长的「国粹」——京剧。从三庆班首次进京到京剧的最终形成,至少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后世公认的「京剧之父」程长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程长庚与张二奎、余三胜作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当时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
「四大徽班」都有哪四家?他们是什么时候进的京?他们为什么进京?「徽班」演出的是什么戏?「四大徽班进京」又为何促成了京剧的诞生?
在清代中叶,我国各种地方戏剧开始兴盛起来,由梆子腔、秦腔、徽调、楚调等为代表的「花部」形成了与「雅部」昆曲争胜的局面。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并驻跸扬州,扬州也成为了北京之外的另一个戏曲荟萃之地,各地戏曲艺人纷纷流向扬州,而其中尤以安徽、江苏等地的班社最多,「徽班」的名号也就此打响。
1790年,为了给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祝寿,常年在扬州演出的安庆「三庆徽班」受召到京城演出。当时三庆班的台柱是著名的旦角高朗亭,祝寿演出大获成功,三庆班也赢得了「京都第一」的声誉。由于徽调剧本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深受北京观众的欢迎,三庆班在祝寿演出后就继续留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
三庆班在北京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后续又有四喜、春台、长春、启秀、霓翠、和春、双庆、合福等徽班相继进京,日益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在发展过程中,这些班社最终合并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并各具特色。民间流传着「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和春的把子」的说法。
清朝初年,北京主要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三大声腔争胜的场所,后来更接地气的「花部」几乎挤占了「雅部」昆曲的所有空间。各有所长的四大徽班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纷纷改良剧目、唱腔,在原有徽调的基础上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最终在道光年间形成了集各种戏曲之长的「国粹」——京剧。
从三庆班首次进京到京剧的最终形成,至少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后世公认的「京剧之父」程长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程长庚与张二奎、余三胜作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当时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在京剧的强调、表演形式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贡献。
提到程长庚,就不能不提以他为代表的「同光十三绝」。《同光十三绝》本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墨彩如生,吹气欲活」。这幅京剧史上非常重要的画作描绘了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处于京剧形成时期的重要名角,堪称京剧界的「开山之祖」,后世我们熟悉的很多京剧大师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
「四大徽班」中,当年最火的非三庆班莫属,但是论后世的开枝散叶,不太抢眼的「四喜班」做得最好。四喜班的班主是当时「三鼎甲」之首的张二奎,同治四年由姚増禄领班。同治十一年,梅巧玲接任班主之位,而他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爷爷。1913年,梅兰芳开始掌管四喜班,后来班社散落,梅兰芳成为「四大名旦」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