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达芬奇绘画的艺术风格和人文价值(西方美术文艺复兴)

达芬奇绘画的艺术风格和人文价值(西方美术文艺复兴)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达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 达·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达芬奇的作品的。宗教故事: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

文艺复兴

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大约发生在14~16世纪,是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这是欧洲历史进程中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欧洲经过近千年的封建神权统治后,理性精神开始复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世俗文化得到肯定,古典文化重新被颂扬,人们逐渐摆脱宗教思想的奴役,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一个完全不同于封建中世纪的崭新时代开始了。

新的时代风尚以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为标志。人们以理性的宗教信仰代替了绝对的神权,以追求财富和世俗生活的享受代替了禁欲主义,以科学的发展代替了中世纪的愚昧无知,这就是新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思想,这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武器。但这种新的思想武器不可能从天而降,人们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这种歌颂人赞美人的人文主义思想,于是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帜,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的热潮。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原意就是“古典文学艺术的再生”,即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在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艺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当然这一概念不仅仅指文学艺术,它包容的范畴已远远超出它原来的涵义。这个伟大的变革以复兴古典文学艺术为起点,然后推及到科学、文化、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它首先开始于意大利,然后越过阿尔卑斯山波及到北方,绵延至整个欧洲大陆。

达芬奇作品欣赏

达芬奇绘画的艺术风格和人文价值(西方美术文艺复兴)(1)

▲《最后的晚餐》

壁画《最后的晚餐》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这幅画,是画家达芬奇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该画尺寸是421X903厘米,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达芬奇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

《最后的晚餐》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画面中左起第四人)向罗马人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耶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宗教故事: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 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遣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有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

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达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 达·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达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修道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达芬奇绘画的艺术风格和人文价值(西方美术文艺复兴)(2)

▲《岩间圣母》(约1503-1506)(祭坛画189.5 x 119.5厘米 )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 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 左手下坐婴孩耶酥 一天使在耶酥身后 构成三角形构图 并以手势彼此响应 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 花草点缀其间 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 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 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 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 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 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幅画是标志达芬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达芬奇绘画的艺术风格和人文价值(西方美术文艺复兴)(3)

▲《蒙娜丽莎》

油画《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另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曾有蓝天。

画家达芬奇的肖像油画杰作《蒙娜丽莎》完成于佛罗伦萨城。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对正义的歌颂,那么《蒙娜丽莎》则是对美的赞叹。16世纪的美术史家瓦萨里在他的书中写道:“达芬奇创作这幅油画的动机,是由于蒙娜丽莎长得非常漂亮。为了在画中充分表现出来,他做了周密的准备之后才着手创作……无论谁看到芬奇这幅画的时候都会发现一种永恒的微笑呈现在夫人的脸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类之手,而是上帝创造的真正艺术。所以这幅画被公认为胜过以前所有肖像画的世界杰作,也绝非偶然。”

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一位商人佐贡达的妻子。画家达芬奇在创作时为了使模特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甚至请了乐师为她演奏助兴。画家是这样来处理这幅肖像的:在呈三角形的构图中蒙娜丽莎的头和双手既优美又突出。她似乎坐在露台上,远远望去,背景上有一片起伏的山峦和河流,空旷而深远。柔和的光线笼罩着整个画面,蒙娜丽莎的形影自然交融,轮廓线常常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同早期文艺复兴画法已大不相同。

长久以来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蒙娜丽莎的笑容。在她那张极为生动的脸上,一双明澈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观众,她似乎若有所思,嘴角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这微笑中又依稀露出哀愁。正是这若隐若现的微笑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所以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永恒的微笑”。人们认为这一微笑之所以神秘,是由于达芬奇在这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理想化的美的典型,要让瞬间即逝的表情成为一种永恒的象征,这种矛盾的结合便产生了出神入画的奇特效果。画家对人物心理和情感恰如其分的描写,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达芬奇在运用明暗法和“薄雾法”处理画面有许多独到之处。蒙娜·丽莎的眼角、鼻下、嘴角和双手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明暗,形体显得结实而有立体感。头和双手不但造型优美,而且解剖结构准确,刻画细致入微。画面背景的处理也十分奇特,两边远景并不在同一视平线上,左边视平线显得较高,而右边视平线则比较低,这样的处理更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

达芬奇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精心的制作,刻画出一位普通意大利妇女的真实形象。“蒙娜·丽莎”既表达了作者对人的歌颂和赞美,又集中体现了盛期文艺复兴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因此,它成为一幅名扬天下的艺术杰作。

据说,达芬奇为了使蒙娜丽莎保持愉悦的心情,以便捕捉那抹魅人的微笑,不仅用亚麻布盖住窗户营造晕柔的光线,还在四周装设喷泉,种满她最爱的花草,更请来乐师弹奏动人旋律,歌唱家现场演唱,喜剧演员进行幽默逗趣的表演,可说费尽心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