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联老英雄都退场了(复联英雄为什么必须死)
复联老英雄都退场了(复联英雄为什么必须死)《复联3》剧照。比如,在《复联3》中化为灰烬的蜘蛛侠,其实关于《蜘蛛侠》后两部的企划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了,所以蜘蛛侠将必然复活。再比如死得只剩下小浣熊的“银河护卫队”,其第三集电影也在漫威之后的计划中。就更别提前阵子(在美国)票房口碑双丰收、话题性一时无两的“首部黑人主演的超级英雄电影”《黑豹》了——好莱坞怎么会任凭黑豹死掉,放过这样又吸金、又政治正确的题材呢?1)很多大牌演员的漫威合同到期了,漫威也借此机会把英雄们“拍死”,这样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很多问题;2)漫威第一阶段十年计划基本结束,下面可能需要重启漫威宇宙(MCU),英雄们纷纷离场,方便让创作者们在一张白纸上重启新计划。可惜这两个答案并不是复联英雄们殒难的原因,至少,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漫威系列作者、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在美国辞世,享年95岁。斯坦·李的离世留下了一个庞大的漫威宇宙。关于漫威宇宙,已经有汗牛充栋的文化论述,而本文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复联英雄”们为什么必须死?在作者看来,“复联英雄”是典型的“成长电影”,英雄只有走向死亡才能给予观众更深的震撼,而漫威电影宇宙已发展为极成熟的产业链,资本利益的驱动又会使得这些超级英雄一次次复活——不管是战无不胜、走向死亡,还是再次复活,都是一场生意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与商业不仅重构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还重构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切产物,以此形成一个自循环体系。只是不知道,这个循环系统能否如同永动机般持续下去?
那么,首先解题,漫威英雄到底为什么必须死呢?
直接的答案
最简单的回答有两个:
1)很多大牌演员的漫威合同到期了,漫威也借此机会把英雄们“拍死”,这样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很多问题;
2)漫威第一阶段十年计划基本结束,下面可能需要重启漫威宇宙(MCU),英雄们纷纷离场,方便让创作者们在一张白纸上重启新计划。
可惜这两个答案并不是复联英雄们殒难的原因,至少,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比如,在《复联3》中化为灰烬的蜘蛛侠,其实关于《蜘蛛侠》后两部的企划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了,所以蜘蛛侠将必然复活。再比如死得只剩下小浣熊的“银河护卫队”,其第三集电影也在漫威之后的计划中。就更别提前阵子(在美国)票房口碑双丰收、话题性一时无两的“首部黑人主演的超级英雄电影”《黑豹》了——好莱坞怎么会任凭黑豹死掉,放过这样又吸金、又政治正确的题材呢?
《复联3》剧照。
至于重启漫威宇宙,考虑到漫威旗下数不清的英雄,以及仍旧幸存的复仇者们,无论是重启一个系列,还是延伸出新的剧情线,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毕竟,《复仇者联盟》是科幻动作片,不是现实主义题材,要想重启系列,只需编剧开开脑洞即可,并不必然需要劳师动众让一众英雄身死沙场。
其他让人消失的方式很多:归隐、软禁、结婚,甚至干脆就硬生生不出现......但为什么一定要让复联英雄死呢?(虽然肯定还能复活。)
“必须死”的套路学
事实上,漫威宇宙系列电影是非常流水线化的操作。
故事不外乎:普通人/大富豪拥有了超能力——敌人出现——敌我缠斗——回炉再造(战胜心魔or / and增强装备)——最后战胜敌人。人物形象和视觉效果也越来越单一。前者一般都是关于人物成长的故事:主人公要么胆小懦弱腼腆自卑普通(蜘蛛侠、美国队长),要么花心臭屁自负混球冲动(钢铁侠、奇异博士),他们大多无意中得到了某样超能力,最后变成了勇于承担责任的超级英雄;而后者无非就是炸城市、炸名胜、炸地球、打打打、轰轰轰。
《复仇者联盟3》剧照。
漫威超英片,是毋庸置疑的“类型片”。类型片的特征就是,要满足观众的期待。侦探类型片的观众期待看见福尔摩斯解决迷案,爱情类型片的观众希望看到浪漫温馨又轰轰烈烈的恋爱,恐怖类型片的观众渴望受到惊吓(以感受刺激)......如果侦探片案子没破(如《杀人回忆》),爱情片最后连暧昧都没有(如《蓝色大门》),恐怖片根本不吓人(如大多数国产恐怖片),那么要么它们根本不是类型片,要么它们就是失败的类型片.....
漫威franchise电影每一部都是极度规范的超英类型片:人物从凡人成长为英雄,情节则谨守着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故事套路,各种眼花缭乱的武器装备和特异功能更是花样奇观展示。
但是类型片能吸引无数人的关注,显然也不能只靠franchise式的励志电影套路(无论是浪子回头的斯塔克,还是一夜暴富的蜘蛛侠)。观众为了满足期待,来到了影院,所等待的一定不是他坐在家里也能猜到的人物和情节,而是花样百出的“惊喜”。所以,就算是类型片,也需要不断地变奏、翻新、反转,让观众“眼前一亮”。这种惊喜,其实也是类型片观众期待的一部分(防消息泄露也就成了漫威的重中之重)。
所以每一部漫威电影,都在寻求一些突破。比如《美国队长》的第一部就是非常具有复古质感的超级英雄电影;《黑豹》居然讲了一个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只不过这个复仇的“王子”是反派);《银河护卫队》则将超级英雄们拉下神坛,他们再也不是“超人型”的伟岸英雄,而是会像星爵(及其团队)那样喜欢尬舞、搞怪的“逗逼型”英雄;甚至到了《雷神3》,连一副英武君主像的雷神也开始各种搞笑卖萌——就更别提《死侍》将搞笑、恶搞、血浆、武打......打破第四堵墙(顺便让主人公吐槽整个漫威影业及其franchise电影)等等都融合在了一起。
漫威从2008年第一部《钢铁侠》拍到现在,各类英雄电影和衍生剧不下二十部,却仍然能够成功迎合大众的口味,靠的就是在超级英雄电影套路狭小的空间中,求新求变。
《雷神3》剧照。
但事实上,到《雷神3》时,这种尝试已经略显乏力了。漫威几乎穷尽了大部分能跟爆米花超英电影杂交的类型片元素,除了本来就是超英电影题中之义的科幻、动作,还杂糅了:喜剧(乃至闹剧)、悬念(甚至侦探,《美国队长2》)、冒险、幻想、历史(《美国队长1》中的二战)、战争、反英雄(《死侍》)......剩下的一些类型显然不太适合漫威英雄们:歌舞、西部、黑帮、体育、浪漫喜剧、家庭伦理情节剧(如果雷神和洛基一家不算的话)......如果漫威拍一部黑色电影
(film noir)
风格的片子的话,就又跟DC撞了。
漫威旗下电影太多,而可以被商业消费的元素也被消耗得太快,到了《复联3》,如果漫威还是想要一鸣惊人、不落俗套的话,它可以选择的电影类型元素,已然不多了。而带有悲剧色彩的史诗片,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还能与超级英雄杂交的电影类型元素了。
《复联3》中的灭霸。
之前悲剧元素不能进入漫威视野,是因为超级英雄总归是要成功拯救世界的,总归漫威宇宙是邪不压正的,总归要给在走出影院的观众一个交代,悲剧元素(哪怕是惨胜)不会是爆米花电影的首选。但经历了《复联2》的不尽如人意,《复联3》如果还想要给予观众以“超乎期待”的致命一击,造就超乎寻常的口碑效应,避免与之前尝试过的混搭风格撞车,进行一次“彻底”的反套路......——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众英雄之死,几乎是所剩不多的选择。
《复联3》众多英雄的加盟,为这场事先保密的谋杀奠定了足够广阔的舞台,以及足以用来牺牲的人数;《复联3》作为漫威电影宇宙最具号召力的子系列,更有着无法比拟的关注度;而《复联3》想要彻底地反套路,就必须要塑造一个史无前例的反派——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用豆瓣网友的话说)简直就是一部《灭霸传》。当然,众多英雄的死亡,更能让所有观众更加关心2019年5月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这场“事先保密的谋杀”直接预示了一年之后又一场“事先张扬的复活”,以及数以十亿计的全球票房。
所以,复联英雄,又为什么不能死呢?
成长电影的生意经
超级英雄死亡并不少见,虽然这种规模、形式和随机性的集体死亡确实亘古未有。但就算有主角光环附体,超级英雄作为拯救地球的高危职业,出现死亡的案例确实不在少数。
最为典型的就是DC系列里蝙蝠侠之死和超人之死。如果说《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里的蝙蝠侠之死(存疑)还带有一丝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烈,以及宁可全哥谭负我、不可我负全哥谭的悲情,那《蝙蝠侠大战超人》中的超人之死,就多了几分搞笑的色彩——因为就在下一部《正义联盟》里,超人又“被迫”复活了:既然这么容易就复活了,上一部《超蝙》里为何还要办葬礼来埋他?!
DC的超级英雄之死,确实看上去廉价。这部里死了,下部要么复活,要么换个演员继续演(本·阿弗莱克)......难怪蝙蝠侠、超人死时,观众似乎也并未感到有多痛心。
但《复仇者联盟3》的英雄之死,却真真切切给不少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哪怕他们也知道,很多角色会像超人那样再度复活......那为什么复联英雄之死,要比DC英雄之死,让观众感到更遗憾、更难以接受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比错了死亡的对象——我们不应该拿《复联3》英雄之死跟DC相比。《复联3》中的死亡,应该与流行文化史中另外一次著名的“超级英雄之死”相提并论,这就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邓布利多之死。
J.K.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第六部中,也一手促成了这次著名的死亡,这次死亡让无数书迷(还有之后的影迷)心痛不已,很多与《哈利·波特》一同成长的读者都无法接受邓布利多的死亡——我们与哈利·波特以及霍格沃茨毕业的那些凤凰社成员一样,一直以来都团结在邓布利多周围,视他为榜样、圣人和依靠。但就在霍格沃茨塔楼的那一夜,他带着无数秘密和脆弱不堪的身体,永远离开了我们。邓布利多之死,以及之后第七部中邓布利多圣人形象的坍塌,都给一代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惊愕、感伤和怀疑。
为什么邓布利多之死会给伴随着《哈利·波特》成长起来的一代读者带来如此大的心灵冲击?简而言之,这是因为这部系列小说已经不仅是一个流行文化消费品了,它的本质是一部披着魔法故事外衣的超长成长小说
(Bildungsroman)
。
成长小说——是一个文学术语,源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之后成为西方小说界的一种重要类型,简而言之其故事一般都是关于一个纯洁无邪的少年,在进入社会经受种种磨难之后,完成了某种个人成长的故事。其最著名的文本,无疑就是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进入20世纪后,成长小说迅速被影视剧作品吸收,最著名的是“小妞电影”
(chick flick)
,这一类型以少女为主角、面向少女观众的电影,一般都以女主角从傻白甜,然后历经成长、完成成长为故事主线。
《哈利·波特》系列(或曰漫威复联系列)与成长小说/成长电影不同的一点在于,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在每一部电影中,需要完成成长——每一部《哈利·波特》中,哈利都要学会在魔法世界里变得更成熟,而钢铁侠、蜘蛛侠也要从一个没心没肺的纨绔子弟或是见到女孩就脸红的高中生,一步步蜕变成独当一面的超级英雄。而且,这种成长是超越单部作品的线性成长历程:哈利在第一部《魔法石》中,只需要战胜自己想见父母的欲望,就可以拿到魔法石、打败附体于别人身上的伏地魔,但是到了第五部、第六部之后,他就逐渐学会要面对至爱的死亡(先是小天狼星,后是邓布利多);同样,钢铁侠在第一部中,只需要“找回自己”即可,但在之后的复联系列中,却还要支撑起整个大局,要试着凝聚整个团队。
但比之更重要的是,《哈利·波特》系列与《复仇者联盟》系列已经不仅仅是哈利三人组和托尼·斯塔克等超级英雄们的成长历程了,漫长的书籍出版历程、电影(改编)公映历程,使得这些虚构的人物,与观众们一起成长,甚至是同年龄段的共时成长。最明显的无疑是《哈利·波特》,这部刚刚写作时,充满了魔法童话色彩的书,随着哈利和读者年龄的“同步”增长,开始掺杂更为政治化(邓布利多与魔法部的斗争)、暗黑化、更具成长性的内容。以至于对于已然成长的主人公和读者来说,漫画化的反派不再具有说服力了。
《复联3》剧照。
而《复联3》也是一样,观众已经伴随着第一代复仇者联盟成员一起“出生入死”,10年近20部的漫威电影,让我们对复联从大的战役,到生活小细节都非常之关心,观众也跟随钢铁侠、美国队长、蜘蛛侠一起“完成”了无数的“伟业”,我们简直就是“看着他们长大的”。漫威和哈利·波特(当然还有Friends或是《生活大爆炸》里的宅男们)对受众的这种情感附着、共同成长,已经超越了某一部商业电影的窠臼,辐射到了粉丝和观众的人生(乃至精神世界),成为他们“流行文化”基因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说哈利·波特系列与读者/影迷的“共同成长性”充满了偶然因素(可能罗琳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小说要伴随着读者们逐渐长大),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又都局限于童年怀旧的固化回忆——那么漫威电影宇宙则是步步为营、精心策划的一场大型成长历程。
每一部电影中的“小成长”,只是主角个人的蜕变成长;而在《复联3》中,主创则想带领观众完成一次巨大的、断裂的、创伤的成长。
只有这样巨大的、断裂的、创伤的事件,才能让观众(注意,是观众,而非超级英雄们)完成一次痛彻心扉的“成长”,而这样巨变性的成长,只能通过“死亡”来完成。那些每隔一阵子就要与观众见上一面的超级英雄,很多将“永远”告别我们;超级英雄,将不再超级,更不再英雄;故事的结局,再也不是傻白甜式的“邪不压正”,而是哲人王式的反派最终取得了“邪恶”的胜利——即使是暂时的。
《金刚狼3:殊死一战》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金刚狼形象。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另一部漫威旗下系列《X战警》2017年的《金刚狼3:殊死一战》中,英雄迟暮的金刚狼会赢得那么多粉丝的泪水,因为超级英雄无往而不利的胜利套路,是无法被永远复制的,观众总会厌倦这种套路;能让观众心甘情愿掏钱买票的,无疑是观众对剧中人产生的那种深深的情感共鸣:看到英雄迟暮时的感伤,面对一场必死无疑但又非战不可的战役的无畏,以及最后对英雄之死这种悲剧性谢幕感到“令人心碎的愉悦”。
漫威众英雄的死,让观众得以在漫威电影宇宙中,感受到真实世界般的生离死别,借由近20部影片的铺垫构成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契约,再让这种情感契约“无情”断裂,以让观众完成“成长”,并且同时,形成了对超级英雄们更多的情感互动、情感依靠:不舍、流连、怀念......只有漫威众英雄的死,才能给予观众“致命一击”,形成心痛后的“口碑效应”,将这种情感纽带变现为超额的票房。
当然,在《复联4》时,会再次扭转乾坤,让那些希望跟超级英雄们保持情感纽带的观众,让那些期待着英雄复活的观众,再次买票入场,将这种“共同成长的情感”再次变现成超额的票房。这就是漫威franchise(或曰漫威成长电影)最核心的生意经。
复仇者联盟的“穷途末路”,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
迪斯尼乐园也好、《哈利·波特》系列也好、漫威电影宇宙也好,说到底,都是一门生意。这门生意想要长久的做下去,就必须倚仗与观众之间漫长而又微妙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纽带,需要讨好、满足观众,这样他们才能心甘情愿为之掏钱。
但同时,情感纽带的微妙就在于,人类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构成,单向度的讨好和满足,不一定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臣服”。撕裂、感伤、遗憾、不圆满,更能为已然日渐成熟见多识广、并且厌烦了传统电影类型套路的观众感到由衷的新奇和满足。并且,这种情感上的冲击,更加深了观众、粉丝与虚构超级英雄之间的情感纽带,因为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会无奈,会失败,有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然后不出意外地摔得头破血流,最后总要面临至亲至爱至敬之人的死亡......就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一样。
一部电影中的人物命运,或许要看编剧的精心架构,要看电影的类型套路,要看卡司的角色定位,要看情节是否圆融合理,所有这些,也同样都是生意......但如果是成系统的franchise电影系列,那无疑剧作者、大明星的个人意志会被压缩到最低,而让这门成系列的电影生意能够天长地久地做下去、最大程度地吸金赚钱、在讨好观众的同时,又能让他们依依不舍,这才是漫威电影世界最为核心的创作内核——它被导演、演员、剧情之外的商业利益所驱动,也被希望“共同成长”的审美体验所确认,最后这一“共谋”由广大心系漫威的影迷粉丝所完成。
所以,无论是电影类型求新求变的压力,还是情感纽带的步步紧逼,抑或是商业世界的种种算计——复联英雄们的死,早在剧本创作之前就注定了,哪怕漫威影业和迪斯尼不遗余力想尽一切办法“严防死守”剧透,但复仇者联盟的“穷途末路”,无疑可以被定性为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
作者 伯樵
编辑 走走 沈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