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进孩子在家画画的兴趣(父母怎样做艺术启蒙)
如何增进孩子在家画画的兴趣(父母怎样做艺术启蒙)美,就是点亮孩子双眼的那束光。什么是美?捡好的树叶带回教室,涂上各色水彩颜料,再把树叶拓印在纸上,印出各种花朵的样子……放学后,晗晗一见到我,就兴奋地说:“妈妈,今天我们用树叶在纸上印花朵,好美啊!”她两眼放光,仿佛又看到那些拓印出来的花朵,流光溢彩……
弗朗西斯科·戈雅 《红衣孩童》
01 艺术的力量秋风起,秋意渐浓。
南国深圳,也已是“碧云天,黄叶地”……
前几天,小女儿晗晗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几棵大榕树下捡树叶。
捡好的树叶带回教室,涂上各色水彩颜料,再把树叶拓印在纸上,印出各种花朵的样子……
放学后,晗晗一见到我,就兴奋地说:“妈妈,今天我们用树叶在纸上印花朵,好美啊!”
她两眼放光,仿佛又看到那些拓印出来的花朵,流光溢彩……
什么是美?
美,就是点亮孩子双眼的那束光。
《蜂巢与排队的蜜蜂》晗晗3岁时,自己剪泡泡纸,拓印蜂巢,用手指印蜜蜂。我帮忙画蜜蜂。
晗晗从小就喜欢画画。每一次,陪孩子画画、做手工,都会被孩子的快乐所感染,唤醒老母亲心底的纯真、欣喜……
不想孩子快乐的双眼蒙尘,不想因父母的眼界而限制了孩子的无限可能,我特地翻看学习《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
没料到,晗晗比我看得还起劲。
临睡前,非要拉着我向她讲解书中的图画。
一早起来,自己翻出那本书,一个人看得津津有味。
看完后,向我要了两张白纸,一个人趴在桌上画画。
画完,挥舞手中的作品,大叫:“妈妈,快来看,这是我!”
我吃惊,会意,欣喜……她终于自己画出了人物像。
此前,她画过很多东西,花草树木,鸟虫鱼兽,唯独不会画人。
每次需要画人时,她总是向我求助,让我帮她画。
无数次,我鼓励她自己画。她总是摇头,坚决地说:“我不会画人!”
她给自己设限,我无可奈何,但也没有刻意教她怎样画人。
直到前一天晚上,我们一起翻到书中的自画像课。
看到《提着水罐的小女孩》时,她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看到《红衣孩童》时,她不禁感叹“好漂亮呀!”;再看看五六岁的哥哥姐姐们的自画像,她似乎若有所悟“原来可以这样画自己!”……
第二天,被书中的画指引,她突破自己,终于画出了第一张人物像。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提着水罐的小女孩》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人是两个世界的公民”,人同时活在真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中。
美学家说“艺术是跨可能的世界”,艺术是进入两个世界的通道。
欣赏艺术作品时,一只脚踩在真实世界,另一只脚踏进了精神世界;既能感知到真实世界的逻辑,又能接受到精神世界的感召。
或许,小晗晗就是被书中的艺术作品感召,突破了自己的设限,发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什么是艺术?
艺术,就是孩子心底的那盏灯。
点亮那盏灯,才能照亮孩子懵昧的心,才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
艺术启蒙,就是帮孩子点亮那盏灯。
02 启蒙的力量怎样给孩子艺术启蒙?
(一)创造条件,提供环境
育儿博主大J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J的女儿有一个康复师,康复师的儿子3岁就进入了纽约的天才项目。
因为康复师经常带儿子逛博物馆、美术馆,看的多了,自然就了解的多,而那些就是天才班会考核的内容。
经常带孩子逛博物馆、美术馆,多看、多了解、多熟悉,多感受艺术之美,自然就会喜欢上。
什么是喜欢?
喜欢=熟悉 意外
这样东西你知道,但同时它又不让你全知道,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就是让孩子先“熟悉”。
(二)欣赏名画,理解名画
熟悉之后,还要引导孩子发现“意外”,才能让孩子真正喜欢上。
1.认识
逛完美术馆,回家后,父母可以提供画册或书籍,引导孩子看出名画中的美术元素。
- 选其所好
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动物,可以选取一组与动物有关的名画。
譬如,选取《美国农场一景》、《小野兔》、《金鱼》、《两只猫》为一组,进行欣赏。
库里、艾弗斯 《美国农场一景》
第一幅《美国农场一景》, 简单介绍这幅画。
先问一下孩子:画中有哪些动物?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调动起孩子的兴致,再来仔细观察画中的景物,引导孩子找出画中的近景、中景、背景。
阿尔布雷特·丢勒 《小野兔》
第二幅《小野兔》,简单介绍这幅画。引导孩子发现画中的光是从哪个方向照进来,让孩子明白画中的光影元素。
亨利·马蒂斯 《金鱼》
第三幅《金鱼》,简单介绍这幅画。引导孩子找出画中的三原色,再让孩子找出其他各种颜色。
第四幅《两只猫》,简单介绍这幅画。引导孩子发现画中的线条是直线还是曲线,再让孩子看看画中有哪些形状,最后让孩子指出前景与背景。
通过提问、启发、鼓励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兴趣,不仅要让孩子感受到名画之美,还要让孩子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美术元素。
- 比较说明
孩子会疑惑:同样是画动物,为什么有些画的非常逼真,有些画的看起来不像?
向孩子解释:
画《小野兔》时,世界上还没有照相机,画家想画得和真的兔子一模一样,把兔子的局部细节画得非常仔细。这种作画风格叫写实主义。
画《金鱼》《两只猫》时,照相机已经发明了,画得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画家只想画自己心中的感受和想象。
弗朗茨·马克 《两只猫》
《两只猫》,看起来像猫,又像狐狸。因为画家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在这幅画里运用了很多自己的想象。
《小野兔》的画中有光和影,《金鱼》的画中却找不到光和影。因为画家想在创作上有所突破,干脆让光影、空间在画面上消失,每一个物体都变成一个色块,像做剪纸拼画一样,把每一个色块拼在一起。
把《金鱼》画中的物品和它们在生活中真实的样子对比一下 ,发现有什么不同?
看起来像,但和真实的又不一样,画中的每件东西都不是实际生活中的样子。它让我们明白:哇,原来可以这样画物体!
- 讲故事
孩子都比较喜欢听故事,给他讲一下野兽派的故事吧!
刚才看的那幅《金鱼》,是野兽派大师亨利·马蒂斯画的。
什么是野兽派?
像野兽一样画画?还是画野兽呢?
亨利·马蒂斯 《红色的和谐》
野兽派,其实是一种绘画风格。
1905年,法国巴黎画展上,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年轻画家参加了这次画展,他们的作品被放在了同一个展厅。
这些画的共同特点是:色彩夸张,看起来张牙舞爪,像野兽一样。
有趣的是,当时在同一展厅里,还有一个小的人物雕塑,这个雕塑很乖巧。
有人就说,这件小巧的雕塑,像是被关进了野兽的笼子。
于是,人们就称马蒂斯为首的这帮画家们为野兽派。
2.理解
即便懂得名画中的美术元素,也不一定看得懂名画好在哪。那么,怎么办呢?
- 情境分析法
《艺术的故事》中反复提到“情境分析法”:复原一件艺术品对应的时代和情境,是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艺术的关键。
譬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几乎妇孺皆知,对这幅画又有各种解读。那么,用情境分析法来看,它又好在哪?
时代情境:意大利15世纪,那些效仿马萨乔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作品形象看起来有些僵硬,几乎像是木质的。
马萨乔 《年轻女子肖像》
艺术家们做了无数实验,通过各种方式来打破这个难关,但效果都不太好。
只有达芬奇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画家必须给观者留下猜想的余地。
达芬奇用“渐隐法”作画,用模糊不清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得一个形状融入到另一个形状之中,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蒙娜丽莎》
了解名画所处的时代情境,才能让孩子明白:画家当时为什么画出这幅画?为什么用这种风格画出来?这幅画对那个时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理解了名画,才能懂得名画之妙。
因为理解,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爱上……
(三)综合材料,多样创作
大量欣赏名画,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名画之美,学习名画的表达方式,从而创作属于自己的名画。
欣赏过前面那4幅动物名画,就可以围绕动物这一主题进行相关创作。
- 模仿
茅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
孩子的创造力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能力越强,将来创造性的潜力就越大。
1.下载一些经过处理的世界名画线条图形,给孩子涂色。
文森特·梵高《星空》的线条图形
2.模仿大师的作画风格,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
从世界名画的简笔画入手,进行涂色;再模仿大师的作画风格,用大师的表达方式画自己所想,从经典中学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 创新
模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模仿名画,但不局限于名画。
艺术的表达,也不只限于绘画。可以从绘画材料上创新,也可以从创作方式上创新。
传统材料绘画是以颜料、笔墨、画纸和画布等作为基本材料。
综合材料绘画,是指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各种材料和废弃物品当成创作材料,如泥土砂石、花草树叶、报纸麻布、橡胶金属……有的甚至将绘画和装置艺术结合起来。
欣赏过前面那4幅动物名画,就可以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也可以用魔法海绵在麻布上拓印出非洲风格的动物图腾;还可以用彩纸剪出各种形状,拼贴成各种动物的剪纸图案……
还可以给孩子欣赏音乐画,如《百老汇街的爵士乐》,让孩子知道:画家还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感觉来作画。然后,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听着音乐,发挥想象,画出对音乐的感觉。
皮特·蒙德里安 《百老汇街的爵士乐》
所欣赏的名画与艺术品,文化多元,风格不拘,形式多样,才能激发出孩子无穷的创造力。
同时,注重美术与音乐、舞蹈、科学、生活等的结合,充分调动多通道感知和多学科交融。鼓励孩子发挥想象,选用多种多样的综合材料,创作出种类繁多、风格迥异的作品……
03 知音的力量
前天,晗晗幼儿园的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主题调查表《颜色蹦蹦跳》。
调查:孩子知道哪些颜色,喜欢哪些颜色。
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在表中的空白处,用喜欢的形状,画出或粘贴各种颜色。
感谢这样的小巧思,让父母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体验绘画的乐趣,让孩子通往艺术的路上不孤单。
艺术是照亮孩子的灯,父母就是点灯人。
对灯视而不见的父母,无法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
对灯心怀向往的父母,让孩子的眼前一亮,看到灯照在到父母身上的光芒。
父母对艺术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对艺术的态度。
很多父母惶恐:怎么办?我没有艺术细胞……
不,每一位父母都是艺术家。
孩子,是父母带给这个世界最好的艺术品。
欣赏你的孩子,就是在欣赏绝佳的艺术品。
艾布纳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艺术涉及世界的四个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与其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不如说,是懂得鉴赏作品的欣赏者,成就了艺术家。
欣赏你的孩子,懂得鉴赏你孩子的作品,才有可能成就艺术家与艺术品。
晗晗3岁4个月时的手指画,只有亲妈才看得懂这是啥!
有时候,孩子会拿出一些你看不懂的“作品”,邀你鉴赏,怎么办?
不用担心,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毕加索一生都在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在通往艺术的路上,孩子只是为了追寻更好的自我!
像欣赏大师的名画一样,欣赏孩子的作品,如实地说出作品中的美术元素:点、线、面、形、色、景(近景、中景、背景)、重叠(透视)、光影……
就算不明白他想表达的内容,但能准确说出他表达的方式,他也会为此欣喜不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被懂得,所以创作……
每一次创作与鉴赏,都是一种交流与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有你相伴,孩子通往艺术的路上不孤单。
有你相伴,沿途的风景,比终点的红线,更美……
海纳百川,有爱则灵。
【关注】海灵,有你相伴,
育儿育己,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