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国宴上吃最多的一道菜(尼克松访华的国宴上)
尼克松访华国宴上吃最多的一道菜(尼克松访华的国宴上)时间到了中午时分,会谈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时,周恩来看了看时间之后,话锋一转,笑着说道:“北京烤鸭的味道很好,我们先吃烤鸭吧,否则就凉了。”第二天,中美双方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会谈,两方代表都是谈判桌上的高手,再加上这次双方的第一次会谈,谈话都非常的谨慎,双方虽然都没有试探对方底线的行为,但是两方人员的精神依旧是高度的集中与紧张。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途径巴基斯坦之后,秘密到达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来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一场秘密的会谈,时间虽然只有短短48个小时,但是却是中国外交史乃至世界外交史上最传奇的一次秘密会谈。在此之前,中国方面对美国这位特使也有一定的耳闻,知道这位基辛格,不仅仅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谈判高手,同时也是一位品味极高的美食家。对于接待方面的工作,周恩来做了非常细致且周密的安排,这也是钓鱼台国宾馆第一次接待到这么高级别的美国官员。图|基
前言新中国成立之后,外交俨然成为了重中之重,让新中国立足于世界之林,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己的国际社会地位,成为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主要任务。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让新中国外交的发展举步维艰。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让新中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当中的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但是,作为‘老大哥’的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却是不断的恶化,甚至裂痕还在不断地加大。
图|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美国政府在美苏的冷战当中,处在劣势的位置当中,再加上美国‘孤立’外交政策的失败,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中美之间的关系,而中苏之间关系的不断恶化,也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建交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契机。
基辛格被烤鸭折服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途径巴基斯坦之后,秘密到达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来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一场秘密的会谈,时间虽然只有短短48个小时,但是却是中国外交史乃至世界外交史上最传奇的一次秘密会谈。
在此之前,中国方面对美国这位特使也有一定的耳闻,知道这位基辛格,不仅仅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谈判高手,同时也是一位品味极高的美食家。对于接待方面的工作,周恩来做了非常细致且周密的安排,这也是钓鱼台国宾馆第一次接待到这么高级别的美国官员。
图|基辛格和周恩来
第二天,中美双方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会谈,两方代表都是谈判桌上的高手,再加上这次双方的第一次会谈,谈话都非常的谨慎,双方虽然都没有试探对方底线的行为,但是两方人员的精神依旧是高度的集中与紧张。
时间到了中午时分,会谈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时,周恩来看了看时间之后,话锋一转,笑着说道:“北京烤鸭的味道很好,我们先吃烤鸭吧,否则就凉了。”
在这次午宴当中,一共有12道菜,12道菜中主角是全聚德送来的烤鸭。在席间,周恩来总理向基辛格介绍着烤鸭的正宗吃法,并且亲自为他选择了一块上好的鸭肉,放在了他的荷叶饼中。
美味的烤鸭给基辛格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他在给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报告中,这样写道:“中国饮食源于传统文化、精心手工烹制、用餐环境清新、盛宴菜式繁多、酸甜搭配得当。美餐之后,虽有心满意足之感,却无丝毫厌腻之心。”
图|毛泽东、周恩来会见基辛格
午宴之后的会谈气氛格外的融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周恩来和基辛格两方终于就尼克松访华的时间以及种种细节都得到了确认。自此,中美两国的关系在经过二十二年的对峙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基辛格甚至曾经这么说道:“只要给我来一份北京烤鸭,我愿意签署任何文件。”当然,这仅仅只是这位美国朋友的一句玩笑话而已,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的美食对于这位外交家的影响。
在卸任之后,基辛格也曾多次访问中国,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安排就是去品尝中国美食——北京烤鸭。
图|尼克松和基辛格
“34号特供处”1971年7月16日,在中美双方发布公告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应邀访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中美两国之间的破冰之举,成为全世界都为之注目的行动。
中国方面,为了保证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部门进行会议指导,提醒有关部门对于此事,务必高度重视,强调准备工作要做到细致、周密的安排,确保活动的万无一失。负责此次宴会采购工作的张涛也是参会的一员。
张涛所在的部门对外宣称为“34号”,这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专门设立的食品“特供”部门,设立这个部门的使命,就是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接待外国领导人访华,以及类似的国宴等大型国事活动的时候,保证提供食品的安全。因为保密工作的需要,对于这一部门的称呼也只能用门牌号“34号”来命名了。
图|周恩来
每次有重大的国事活动之前,“34号”总是会最先知晓,尼克松访华这件事自然也不会有例外,为了能够准备充分且安全的各种原材料,张涛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事先,有关部门就已经了解到了尼克松的一些喜好,在得知这位美国总统对于海鲜情有独钟之后,张涛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来备用。辽宁长海县獐子岛的潜水队在接到这项任务之后,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和被鲨鱼袭击的危险下水进行采捕作业,其中经历了上百次的深海捕捞,才完成任务,最后挑选出其中的精品运送到被北京。
在那天的晚宴之后,当尼克松听说这些新鲜的鲍鱼采摘自黄海深处的时候,不禁被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深深打动。
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有一道菜,名叫“芙蓉竹荪汤”,这道汤的原材料竹荪产自四川长宁一带。在县领导接到这一任务的时候,不仅仅说是需要紧急调集2斤长宁竹荪,还被告知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千万不能有任何差错。
图|尼克松
后来,当地领导在特别留意之后,在报纸上看到了篇名为《竹荪:从国宴到世界》的文章之后,才知道当时的竹荪就是为了尼克松访华的晚宴上准备的食材。
竹荪的鲜美,不仅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连连赞美,就连基辛格也感慨的说到:“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就连全世界最有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也没有来得及记载。”
在欢迎宴会的准备工作中,其中一道菜需要用到新鲜的蚕豆备用,但是,春播蚕豆一般要到7月份左右才能收获,在当时天寒地冻的一月份,又从哪里才能找到新鲜的蚕豆呢?
由于时间紧迫,又正处于放假期间,接到任务的浙江平阳县供应组成员全部都被临时召回,在大家的四处打探之下,最后在平阳县钱仓镇找到了长势非常不错的蚕豆地,这就是“钱仓早”的蚕豆。
由于当时的蚕豆还不成熟,供应组的工作人员请了当地熟悉这种蚕豆的老农,来预测在运输去往北京的当天,这种蚕豆能长到多大的果子?在得知当天的蚕豆的果肉可以入菜之后,供应组的工作人员立马向北京做了汇报。
图|竹荪
就这样,经过多方的努力之后,这一批新鲜的“钱仓早”蚕豆终于在规定的期限之内,成功地送到了北京,准时上了国宴。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奶酪和鱼子等等食物还没有传到中国,但它们已经是外国人必不可少的食物了,这可让张涛犯了难。此时,美国方面又提出要为尼克松的夫人准备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现在听来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一要求却是让张涛等人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弄成。
张涛他们当时只知道上海那边有一种兑着水喝的汽水,但是能直接喝的果汁却是没有听说过,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之后,张涛他们只能采用人工压榨的方法,才为客人准备了一道直接喝的果汁。
在准备食材的过程中,所有的原材料都要进行毒物和细菌的化验。工作人员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开始,就整天在狭小化验室中进行着工作,严格做到“随到货、随取样、随化验”。遇到有紧急情况的时候,他们直接24小时不间断地盯在现场,严格把守安全这一关。
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之后,所有的原材料都已经准备就绪,只静静地等待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毛主席亲自加菜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徐徐降落在北京的东郊机场内。尼克松携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伸出了手。当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周恩来意味深长的说道:“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图|周恩来迎接尼克松
尼克松总统夫妇下榻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这天中午,国宾馆为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准备了第一次午宴。为了欢迎尼克松的到来,毛泽东亲自点了三道菜,来欢迎他们,并且指定由中南海的指定厨师程汝明来做。
其中一道菜的名字叫“烧滑水”,对于不怎么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这道菜其实不是很合适,但是毛泽东却执意要加这一道菜。就这样,烧滑水、鱼翅仔鸡和牛排这三道菜一同端上了尼克松夫妇的餐桌上。
当尼克松夫妇得知,这三道菜是毛泽东特意为他们点的之后,非常的高兴,并且吃得很干净。吃完之后连连道谢,并且表示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事情过去之后,程汝明才慢慢领悟到“烧滑水”这道菜背后的意义。“烧滑水”其实是用青鱼的尾巴来做为主料的一道菜,尾部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就好比是鱼游动时候的推进器一般。毛泽东可能是想借着这一寓意,希望中美两个国家,能够一起推动两国的发展。
伟大的历史时刻到来1972年2月21日晚上,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人,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中举办的盛大国宴正式拉开了帷幕,此时此刻,人民大会堂中的热烈气氛,正通过国际通讯卫星传输向大洋彼岸的千家万户之中。
宴会开始之后,周恩来发表了一段热烈的祝酒词。紧接着,就开始了祝酒这一必不可少的活动,周恩来在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这一重要的宴会当中,用的酒是茅台酒,而且据说已经贮存了有30年往上了。
图|晚宴上,周恩来和尼克松干杯
当服务人员将那水白色的陶瓷酒罐打开的时候,浓郁的酒香立即向四周散发开来,沁人的酒香飘荡在宴会大厅之中。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了”,周恩来举起手中的酒杯,向尼克松介绍着说道。“我听说过您的一个笑话。说是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要吸一支烟,结果点火的时候,烟都还没有点着,结果自己先爆炸了。”说道这里的尼克松不等翻译开口翻译呢,就自己先笑了起来。
听到这话的周恩来,此刻也是开怀大笑,一边笑着,周恩来一边拿出了一盒火柴,划着火柴之后,周恩来认真地将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点燃了起来,并向尼克松说道:“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看着眼前的幽蓝色火苗,闻着醇厚的酒香味,这杯茅台酒深深将这位大洋彼岸的总统迷住了。
图|晚宴上的周恩来和尼克松
多年之后,尼克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表示,自己仍然对于这次国宴上的茅台酒,以及与周恩来的趣事念念不忘。
宴会之上,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起手中的酒杯,频频碰杯的时候,美国的一位记者,记录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精彩瞬间,伴随着这一瞬间而名声大噪的还有我们国家的国酒——茅台!
双方祝酒完之后,作为东道主的周恩来,举起手中的酒杯向美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一一敬酒,只是,有心人其实不难发现,敬爱的周总理,此时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每每说起‘干杯’,就会直接痛快豪爽的喝完杯中酒了。
此时的周恩来只是用嘴唇轻轻地碰一下酒杯,然后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微笑和注视的目光来代替了干杯这一动作。
图|晚宴上的周恩来和尼克松
尼克松一直在关注着周恩来,当周恩来回到座位之后,尼克松将目光一次又一次地向周恩来的酒杯之中望去,并且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听闻此话的周恩来,不禁地笑了笑,带着一丝丝的回忆说道:“过去能喝。红军长征的时候,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比这个杯子要大。”
尼克松听闻这话,吃了一惊,完了之后疑惑地问道:“可是今天您没喝?”周恩来点了点头之后说道:“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尼克松又说道:“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里说了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长征的途中,攻克了生产茅台酒的茅台镇,把镇上的茅台酒全都喝光了。”
周恩来听到这话,眨了眨眼睛,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对于过往的眷恋,不无感慨的说道:“长征路上,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还能治伤风感冒。”尼克松笑着说道:“那就让我们用这个‘万能良药’干杯吧。”
图|晚宴上的周恩来和尼克松
随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美丽的亚美利加》的音乐声中,整个宴会的气氛慢慢地走向了高潮。这首曲子是周恩来事先专门安排的,他说道:“《美丽的亚美利加》是尼克松总统就职的时候选择的曲子,他是个音乐内行,我们现在选这首曲子,就要让他像回到自己家乡一样亲切,我们选择这首曲子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友谊。”
宴会结束之后,尼克松特意在周恩来的陪同之下,来到军乐团的跟前,向军乐团的同志们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对周恩来的安排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晚年尼克松编写回忆录的时候,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当我听到这首我熟悉的美国民歌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因为这首曲子正是我在就职仪式上选择演奏的乐曲。”
对于尼克松访华的安排,中国方面除了宴会流程上的细致、周密的安排之外,为了能够招待好尼克松总统,这次国宴上的排菜更是多达几十道之多,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是非常少有的。宴会上的排菜包括:冷盘9道、热菜6道、点心7道以及甜品、水果、酒水饮料等等。
图|晚宴上的周恩来和尼克松
美国方面对于这次宴会也是做了非常全面的准备,尼克松总统尤其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在宴会中,尼克松轻松自如地使用筷子,夹取美食佳肴来品尝的这一行为,让周恩来大为赞赏了一番。原来在出访之前,为了这次访问的圆满成功,尼克松在家中练习使用筷子的技巧就长达一个月之久。
结语这场宴会结束之后的第七天,中美两国在经过友好协商之后,共同签署了全球瞩目的《中美联合公告》,正式将中美之间长达22年的坚冰破除。
1972年2月27日,在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之上,周恩来又送给了尼克松夫妇一份意外的惊喜,将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国宝大熊猫也正式成为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使节”。
尼克松在之后的祝酒词中说道:“我们在这里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毛主席则笑着回道:“不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图|毛泽东和尼克松
中美的关系也从此迈向崭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