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与诸葛亮谁比较聪明(同是各自世界的)
吴用与诸葛亮谁比较聪明(同是各自世界的)诸葛亮与吴用,都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作为各自集团内部的顶级军师,他们往往能够战必胜、攻必取,而一旦刘备、宋江离开了他们,往往都要吃败仗。诸葛亮与吴用的相似之处,其次体现在他们的谋略能力上。诸葛亮虽出身琅琊官宦世家,但是他家道衰微,少时只能随叔父流落南阳,在卧龙岗耕读为生。吴用的家世为何,在书中并未体现,但也应该是个小康之家。所以,吴用才有机会读书万卷,还有一些功夫傍身。但是吴用并没有埋头科举,而是做了一名乡村教师,与诸葛亮一样,他青年时代小有名气而怀才不遇。
诸葛亮和吴用,分别代表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最为经典的谋士形象。无论是在外形上、气质上,以及他们的部分人生经历,都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特别是吴用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这更使他与诸葛亮增加了许多联系。
但是,以上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尽管诸葛亮、吴用都是各自世界中的“智慧化身”,但他们在骨子里有着天壤之别。
诸葛亮与吴用的相似之处,首先体现在发迹之前的生活状态上。
诸葛亮虽出身琅琊官宦世家,但是他家道衰微,少时只能随叔父流落南阳,在卧龙岗耕读为生。
吴用的家世为何,在书中并未体现,但也应该是个小康之家。所以,吴用才有机会读书万卷,还有一些功夫傍身。
但是吴用并没有埋头科举,而是做了一名乡村教师,与诸葛亮一样,他青年时代小有名气而怀才不遇。
诸葛亮与吴用的相似之处,其次体现在他们的谋略能力上。
诸葛亮与吴用,都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作为各自集团内部的顶级军师,他们往往能够战必胜、攻必取,而一旦刘备、宋江离开了他们,往往都要吃败仗。
诸葛亮与吴用的相似之处,最后体现在他们的人生结局上。
诸葛亮与吴用都没有逃过“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命运。
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诸葛亮没能完成北伐大业,最后含恨病逝于五丈原;而吴用在目睹了宋江被毒杀、兄弟们七零八落的悲剧以后,选择了自缢了断残生。
诸葛亮与吴用的相似之处,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在此不再赘述。但许多看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读者,心里都会有这样一种观感:诸葛亮和吴用,虽然形似,但骨子里分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那么,除了人生经历迥异以外,他们身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
有人曾经这样调侃扮演过李逵、张飞等莽汉角色的演员康凯:不论你是演樊哙、张飞、李逵还是牛皋,这都是你的本色演出。
康凯演过历史上不同的莽汉角色,却给人以“千人一面”的印象,他错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没有抓住这些历史人物的“内核”:他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又做了什么事?
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他的人生目标,可以用“爱国忧民”这4个字来概括。
诸葛亮在出山前,就自比管仲、乐毅,既希望为国立下旷世奇功、名垂青史,也希望能够顺应民心、爱民救民。
而诸葛亮之所以不选择加入曹魏阵营,而是投身蜀汉,就是他在人生目标上与刘备心有戚戚焉。
第二,我们再来看吴用,他的人生目标,可以用“快活”这2个字来概括。
吴用出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协助晁盖劫取了十万贯“生辰纲”。
虽然他的目的中有惩治贪官梁中书与蔡京的成分,但更大的诱因是发笔横财、图个快活。
在劝说三阮入伙时,吴用说道:“取此一套富贵 不义之财 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而当东窗事发之日,吴用给出的策略是上梁山入伙,理由是“那厮们倒快活。”
再往后,晁盖一伙人到江州劫法场,救下宋江。吴用对宋江说:“兄长当初若依了兄弟之言 只往山上快活 不到江州 不省了多少事。”
直到宋江上山前,在梁山第一“大聪明”吴用嘴里,常常蹦出来的只有“快活”2字。
而宋江主持梁山工作后,在他的开导下,吴用的思想高度终于有了很大起色,“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似乎一度成为吴用的人生信条。
不过,这只是一种虚妄的假象。
很快,当梁山泊成功招安后,吴用又回归了他的本色。
梁山好汉奉命攻打辽国,并节节获胜。辽国人派使者欧阳侍郎前来劝降。吴用听罢欧阳侍郎的一番话,长叹一声,低头不语。
在宋江的追问下,吴用才道出缘由,原来他动了弃宋从辽的心思:“我想欧阳侍郎所说这一席话 端的是有理。”
原来,如果条件允许,吴用是可以叛国投敌的。而他之所以会这么想,正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仍然是“快活”2字至上,国家利益、民族大义都可以抛至九霄云外。
很显然,从人生目标上来看,诸葛亮是把国与民摆在了更高的位置,不求个人功名利禄;而吴用则大为逊色,他总是把“快活”2字挺在前面,凡事都要用“快活不快活”来作一番考量。
这既是吴用一生的一大污点,也使他与诸葛亮拉开了档次:吴用身上有着只图“一世快活”的烟火气,而诸葛亮则是自带光环,受万民敬仰之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