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懂得是一种无言的美(无言之美美感的培养)

懂得是一种无言的美(无言之美美感的培养)在现实中,当下常常会经验种种事件。比方说在海上,你乘着一艘船,航行的时候海雾浓重,看不清前方道路,你因此而紧张焦虑、惊慌失措。非得海雾散去或者航行到了视野清晰的地带你才将一颗心放下。试问遇见海雾惊慌之时你能想到“这海雾朦胧、景致不错”?怕是十分艰难。但若是事后你再回忆,说不定会赏玩一番,发出“这海雾竟有几分趣味”的感想。或者不用事后,就在当时,只是你不在船上,在天上看着,底下的船在雾里隐隐约约看不真切,好似还在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你看不到船上的乘客的着急,心想他们也许也在欣赏眼前的风景。所以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只要是和自己的心比较有距离的,都容易去玩味,去欣赏其中美丑、意趣。但一旦关切到自己的利害,动了情绪,便完全丢了“旁观者”的心态,只能在波浪里沉浮了。当然,身处其中,总难免有七情六欲,但若是完全身陷其中,一直深陷其中,那就必须得想方法上岸了。3.脱离实际,方有审美2.超越实际,美于创造

大二大三时初读此书,从标题到内容都很喜欢。抄了不少笔记,写的也认真。后来我又翻过一遍,好似比之前读起来更通晓明畅,自以为是理解能力、知识储备都有所上升,所以读起来才十分畅快。可今天上午再翻阅之前的笔记,怎么又有很多看不懂?悲哉!

1.主要内容

闲话少叙。来讲讲这本书的内容吧。这本书分为四编,“星光”、“化境”、“妙悟”和“生趣”。选取了先生围绕相关话题所写的短文。可以看出来大师的素养深厚,在思想、审美的世界里遨游,如入自家后花园,举起例子是信手拈来。短文的风格也如闲谈一般,或行云流水,或隽秀雅致,如诗如画,只是跟着这语言读起来也颇为享受。美文,美文!

接下来聊聊其中一些论点。也“遐想”一下。

懂得是一种无言的美(无言之美美感的培养)(1)

2.超越实际,美于创造

如果你走进一个小城市,在路边看到臭水沟,你会觉得它是美是丑?平常人只能看出丑来,但一个艺术家却可以创造出美来。但艺术家又是如何创造出美来的呢?作者说要想从物质上超越此时的丑是很难的,比方说你很难把这街道整改,拆了重建成新的、漂亮的。所以要想超越,更好的是从意志上着手。你要是个画家,就把心中的美好的想象给画出来,这样就超越了现实的丑。

现实的丑有的时候本身也可以转化成美,悲剧之美。比如疮痍的战场,我们不用把它转化成美。它丑的本身可以被夸张、突出,从而形成深刻的震撼。所谓审丑也是一种审美。所以美术作品也并不一定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而到理想界求安慰的吧。

懂得是一种无言的美(无言之美美感的培养)(2)

3.脱离实际,方有审美

在现实中,当下常常会经验种种事件。比方说在海上,你乘着一艘船,航行的时候海雾浓重,看不清前方道路,你因此而紧张焦虑、惊慌失措。非得海雾散去或者航行到了视野清晰的地带你才将一颗心放下。试问遇见海雾惊慌之时你能想到“这海雾朦胧、景致不错”?怕是十分艰难。但若是事后你再回忆,说不定会赏玩一番,发出“这海雾竟有几分趣味”的感想。或者不用事后,就在当时,只是你不在船上,在天上看着,底下的船在雾里隐隐约约看不真切,好似还在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你看不到船上的乘客的着急,心想他们也许也在欣赏眼前的风景。所以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只要是和自己的心比较有距离的,都容易去玩味,去欣赏其中美丑、意趣。但一旦关切到自己的利害,动了情绪,便完全丢了“旁观者”的心态,只能在波浪里沉浮了。当然,身处其中,总难免有七情六欲,但若是完全身陷其中,一直深陷其中,那就必须得想方法上岸了。

说到这个,总觉得心理上常说的觉察会很有用。你总要能认识到你自己,然后才知道你陷在哪里了,才知道要跳出来,之后才能有能力跳出来。

像苏轼的豁达,像古文中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不是就拥有了从远方看当下的能力?从人的一生看,从许多人的历史来看,一时之困又何惧?反而从中你仍然能看见欢乐。此时的苦中作乐即使难免有几分受困于当下的无奈,但总的说来也是对整个人生的看开。

懂得是一种无言的美(无言之美美感的培养)(3)

4.美感教育,怡情养性

作者说美感教育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复兴民族,必须提倡普及的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且不说,就光拿我们现在常说的兴趣爱好来说。如果一个人早年间兴趣贫乏,只知道学习,后来进了社会除了工作就是日常生活,对什么东西都兴致缺缺。等到他成人了,再以后中年老年了,还有多少可能开始培养一门新的爱好?很少。习惯了看抖音里夸张、博眼球恶搞的视频,还能有多少时间静心来看部好的电影,看一本好书?

如果连一个能专注去做的爱好都没有,平心静气的时间也没有,又如何去谈美感教育呢?作者对于美感教育提出的建议也是要越早越好。不论将来这个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能欣赏音乐、读文学作品,或者从事绘画、雕塑之类的活动。

之前常说孩子的发展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美想必和作者说的美感教育也有相似之处。所以要从小就给孩子们观看、接触好的作品,有欣赏好作品的氛围和习惯。如此,他们即使小时候不懂其中美妙,也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渐渐领会其中意义,从中获得趣味和养分,并培养出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标准。当然见识越广,涉猎越博,当然眼界更宽阔,偏见也越少。

人生在世,苦难重重。总要有能寄托情绪,甚至升华情绪的方式方法,才能在生活中觅得趣味,在现实中得以超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