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基本操作步骤(光揉泥就学了3年)
泥塑的基本操作步骤(光揉泥就学了3年)
中国的佛像塑造技艺历史悠久,这项因泥而生的古老技艺凝聚了匠人千年的积淀。在传承过程中,工匠们把古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在浙江诸暨大唐街道青山村的佛像塑造技艺小有名气,其中杨姜明就是佛像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姜明一家祖辈皆以佛像雕塑为生,历代传承,老老少少都是泥塑高手。
杨家塑佛的手艺,是从杨姜明的太叔公号称“江南金刚手”的杨礼岳开始,后来传给了杨姜明的爷爷杨崇钧。由于杨崇钧参悟性强,肯动脑子,不久便在诸暨一带树立了名气。
1955年,国务院重修杭州灵隐寺,杨崇钧应邀成功塑成了灵隐寺前大殿和大雄宝殿的泥塑佛像,名声大振,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79年之后,随着宗教政策的开放,全国许多在“文革”中毁坏的寺院亟待修复,杨崇钧带领三个儿子、徒弟到许多有名的寺院去雕塑佛像。
杨姜明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伯们玩泥巴,对泥塑产生了深厚的兴趣。15岁初中毕业后,他就正式跟着爷爷学泥塑。
佛像雕塑制作起来十分复杂,包括做木质骨架、揉泥、塑型、细雕、阴干、修补、打底架、上色等多道工序。由于泥塑的工艺原因,在雕塑后必须阴干静置,干透后又会有裂纹,需多次修补打磨后,再根据佛像需求上色。
“当时作为学徒,光揉泥就做了3年。”杨姜明说。揉泥还分为多个细致的步骤,杨姜明跟着爷爷上山挖泥、做粗泥、筛选、沉淀、揉泥、醒泥……跟着爷爷辗转多地寺庙,每个庙里至少住几个月,远离尘世,也没有其他娱乐,杨姜明就日复一日地与泥为乐,苦练泥塑技艺,白天练习基本功,晚上模仿大佛像做小的泥塑,中午别人休息自己在一旁琢磨。
17岁时,在东阳的一座寺庙,杨姜明第一次完成了单尊佛像。尽管年轻,但技艺得到了肯定,四方庙宇师傅都来找他。多年来,他塑佛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北至内蒙古,南至广东。
“在佛像的创作过程中,开脸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对佛像的神态刻画至关重要。”杨姜明说。为了提高制作佛像的技艺,杨姜明经常观察身边的人,到各地名寺学习,制作佛像时,反复对照自己的动作,有时候照镜子做表情,想象佛像该有的神态。
杨姜明曾在江西宝峰寺、山西楞严寺、内蒙古宝莲寺和普济寺做过五百罗汉,五百罗汉各不相同,佛像的创作全凭个人发挥。杨姜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罗汉分为多组,在论经的罗汉做出争议的模样,下棋的罗汉则神情凝重、托腮思考。
“越精细的活,越要精益求精;越繁琐的工序,越要有耐心。”三十多年的坚守,让杨姜明对这门手艺有了超乎常人的体会。长年累月听寺庙里的晨钟暮鼓,他的心越发沉静。“泥塑对我而言,就是在修行中坚守,也在坚守中修行。”
随着佛像雕刻技术不断提高,杨姜明也逐渐把泥塑技艺应用到艺术创作的方向。2015年,他的作品《智》、《空》分别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和铜奖,并在此后多届拿下奖牌。
2018年,应诸暨市博物馆邀请,杨姜明创作了乡愁系列泥塑,一组吃年夜饭、杀猪、祭祖等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对应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场景,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将本土特色与艺术高度结合。
青山泥塑作为大唐街道非遗的重要组成,当地文化部门十分重视泥塑技艺的传承推广,目前已在大唐街道文化站、青山村文化礼堂等地设立了3个泥塑工作室。在青山村文化礼堂内展示的《王冕学画》、《济公》等颇具意境的艺术作品,就是他最新的代表作。
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杨姜明也担心这门手艺的传承,毕竟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静下心来并不容易。“但好在文化礼堂的展示、政府部门的重视下,总会有更多年轻人关注并感兴趣,只要肯学,我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