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哲思经典语录(哲思哪怕赖床30秒)

关于哲思经典语录(哲思哪怕赖床30秒)也许“一致性理论”这个心理学概念能做出解答:它是指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力求保持一种“心理与行为”的统一。一致让我们有一种平衡感和安全感,而不一致则会引起心理紧张,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这种紧张感。起床为什么能令人如此痛苦?挣扎着离开温暖的被窝。或许你已经下定决心无数次,明早一定要早起,但早上仍然按了闹铃继续睡,醒来又后悔。或许你已经在去上班的拥挤路段上,心急火燎地看表,心想如果早出来三分钟也不会迟到了,但是第二天仍然拽上衣服飞奔出门。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每个清晨都是一场“战争”,

与最爱的“床”之间的战争,

挣扎着离开温暖的被窝。

或许你已经下定决心无数次,明早一定要早起,但早上仍然按了闹铃继续睡,醒来又后悔。

或许你已经在去上班的拥挤路段上,心急火燎地看表,心想如果早出来三分钟也不会迟到了,但是第二天仍然拽上衣服飞奔出门。

关于哲思经典语录(哲思哪怕赖床30秒)(1)

起床为什么能令人如此痛苦?

也许“一致性理论”这个心理学概念能做出解答:它是指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力求保持一种“心理与行为”的统一。一致让我们有一种平衡感和安全感,而不一致则会引起心理紧张,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这种紧张感。

说白了,心里想的和身体做的事情一致,人自然就会舒服。

心理、行为不一致会发生什么,比如起床的时候,自我不一致理论(Self Discrepancy)提出,自我有三种不同的特征:

实际自我(真实的行为方式,What you do)

理想自我(想要的行为方式,What you want)

应该自我(应该的行为方式,What you need)

在起床的那个瞬间,我们的内心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当“理想的自我”还在闷头睡,“现实的自我”犹豫要不要离开温暖的被窝,与此同时,“应该的自我”悄悄提醒自己:还是起来去赚钱吧。

关于哲思经典语录(哲思哪怕赖床30秒)(2)

虽然此时我们可以再赖床几分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获得心理上的一致,但是这样的反抗终究还是要以失败告终,还是要离开温暖的被窝,哆哆嗦嗦迎接这一整天。

不过朋友们也别怕,只要能调节上述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起床痛苦是可以减轻的,以下是给大家的4点建议。

狠狠揍枕头几拳吧

关于哲思经典语录(哲思哪怕赖床30秒)(3)

可以利用一种叫做“退行”的自我防御机制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退行是指当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童年时期)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降低自己的焦虑。

起床时,允许自己满床打滚儿,允许自己把布偶丢出去,远比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要有帮助得多。

巧设闹铃和晨间仪式

关于哲思经典语录(哲思哪怕赖床30秒)(4)

很多人都尝试过不带手机进卧室,但是第二天早上,要么睡得太死听不见手机闹铃,要么跑出去关上闹铃接着睡,都以失败告终。

可以尝试设置两个闹铃,一个是在床边响起的轻柔版的,这个闹铃可以让你渐渐清醒。另一个闹铃放在离床很远的地方,比如另外一个房间,这个闹铃会在3分钟之后响起,而且音乐震撼。

而当用此法刚刚苏醒之际,为了关上闹铃之后再去睡回笼觉,你还需要一些晨间仪式。比如烧上热水之后就去洗漱,这之后你就清醒一大半了,然后再去喝杯温开水,如果再配上一些香薰,人就很清醒了。

和朋友建一个“早起发泄”群

关于哲思经典语录(哲思哪怕赖床30秒)(5)

如果简单地从神经学角度解释,当你在这个群和大家一起发泄情绪,会同时激活两个脑区。

第一个脑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判断其他人是否与我相似”的区域,当我们确定了这一点,就可以获得你常常听说的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

当我们在这个群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情绪、想法,第二个脑区被激活,分泌“催产素”这种神经递质,它让我们感到与他人的紧密联系,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单单一个人。

给自己一点刺激

关于哲思经典语录(哲思哪怕赖床30秒)(6)

试着给自己的早起行为一些奖励,比如把家里的零食囤到公司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R.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种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刺激和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才能产生情绪。

简单地说,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刺激——评估——情绪。

反过来利用这种情绪的产生机制,也许起床会轻松许多。对于起床工作这个“刺激”,你的评估肯定是负面的,但是你可以在天平的另一端增加筹码,给起床、工作这些事件加上一些奖励自己的刺激,就能让正面情绪一定程度上抵消原有的负面情绪。

当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晚上少玩一会儿手机,早点入睡。

资料 | 简单心理、壹心理、搜狐网、图片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