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康熙王朝康熙在南京处罚魏东亭(康熙王朝最后一集)

康熙王朝康熙在南京处罚魏东亭(康熙王朝最后一集)曹寅当过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后来又管着两淮盐课,可以说是天底下最肥的差事。毫无疑问,曹家在为官任上是既敢贪钱,也敢花钱的。历史上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去的曹寅家居住。还有一次是曹寅跑去扬州接驾。在古代,如果皇帝能够亲临府邸,这对于臣子是莫大的光荣。何况四次亲临,可谓恩宠之至!但是光荣的背后,是花钱如流水。但是,三藩之乱最后被朝廷解决,这个就是大事不虚。导演肯定不会拍吴三桂攻入北京赶走满清的情节出来。那是指鹿为马,捏造历史。魏东亭这个人,历史上是查无此人的,完全是二月河虚构的一个人。但是,他有历史原型: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康熙皇帝的小伙伴。曹寅的字号为棟亭,而历史学家一般把三国时期的魏称曹魏。二月河以魏代曹,很明显有意以曹寅为原型虚构出了魏东亭。

康熙王朝康熙在南京处罚魏东亭(康熙王朝最后一集)(1)

魏东亭是吓死的。

历史类的文艺作品其实很难把握,太尊重历史,没意思,观众(读者)看起来不过瘾。何况史书上的记载,很多时候都语焉不详,很多宫廷秘闻,史官们更是为尊者避讳。如果历史类影视剧或者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还不如去看纪录片。但是如果完全不顾历史,则会被各种吐槽,招来骂声一片。

所以,作者或者导演,一般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实”的原则,内容半真半假,甚至“三分真、七分假”。

比如《康熙王朝》里平三藩的单元,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吴三桂暗地里勾结朱三太子的事情?也许有也许没有,不清楚。但是导演有意设置了这个线索,就让剧情更加饱满,也更加错综复杂。这是小事不实。

但是,三藩之乱最后被朝廷解决,这个就是大事不虚。导演肯定不会拍吴三桂攻入北京赶走满清的情节出来。那是指鹿为马,捏造历史。

魏东亭这个人,历史上是查无此人的,完全是二月河虚构的一个人。但是,他有历史原型: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康熙皇帝的小伙伴。

曹寅的字号为棟亭,而历史学家一般把三国时期的魏称曹魏。二月河以魏代曹,很明显有意以曹寅为原型虚构出了魏东亭。

历史上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去的曹寅家居住。还有一次是曹寅跑去扬州接驾。在古代,如果皇帝能够亲临府邸,这对于臣子是莫大的光荣。何况四次亲临,可谓恩宠之至!但是光荣的背后,是花钱如流水。

曹寅当过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后来又管着两淮盐课,可以说是天底下最肥的差事。毫无疑问,曹家在为官任上是既敢贪钱,也敢花钱的。

不过,日常排场大,花钱似流水,这些都是建立在康熙宠信的前提上的。况且康熙自己也是个好大喜功的主,生活也是非常奢侈。所以对于曹家的种种奢靡之举,自然睁只眼闭只眼。

但是雍正就不同了。

第一、他跟曹家没什么感情。历史上的曹寅去世后,康熙就对曹家有点疏远了,但多少念及旧情,还是有些照顾的。但到了雍正这一代,曹家就没那么幸运了。

第二、他非常恨贪官,出手也狠毒。

雍正登基之后,接手了他爹留给他的一个很大的烂摊子:贪官污吏。

康熙是很牛逼,61年皇帝任内,解决了很多大问题,但是解决大问题是需要花大把银子的,加上到了晚年,越来越老糊涂,底下的吏治是烂了一片。讲真,要不是雍正那十三年呕心沥血地治贪,估计大清不会比大元国祚长多少。

所以雍正在登基之后,就马上找曹家催债。曹家在江南经营多年,为皇家、为自家都花费了巨款,这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公款。现在新主刚登基就催债,曹家是急的团团转,拆东墙补西墙,越发引起雍正的厌恶,最终在雍正五年被罢官严查,第二年又被抄家,举家迁去皇城,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对于曹家而言,继位的皇四子胤禛,简直就是索命阎王。

这段历史,反映到电视剧里,则表现为魏东亭看到诏书后,没几分钟就断气了。

当然,整部剧的时间线都跟真实历史有很多错开的地方,比如:孝庄太后早在康熙26年就去世了,但是电视剧里却在康熙48年去世的。曹寅是康熙51年去世的,但是魏东亭却是在康熙61年去世的,而在前作《雍正王朝》里,魏东亭甚至还被皇四子催债自杀(但是两本小说里魏东亭都是病死的)。历史中的皇四子胤禛,是登基之后才开始肃贪的,而《雍正王朝》里的胤禛早在康熙46年就奉旨肃贪了。

这可以看出,《康熙王朝》的陈家林导演,似乎有意把曹寅和曹頫两父子糅合为魏东亭一人。

那么,最后一集里魏东亭看完诏书之后,突然就被吓死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