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金川(岁月沧桑八八六)
1980年金川(岁月沧桑八八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金川公司俱乐部,许多人都有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金川工人读者本溪大仙 —— 我父亲1965年支援三线到了甘肃。1970年我们举家迁到金川(本人除外,因为当时本人在北京解放军总后某部)。80年代父亲因公回本溪办事,当时的本溪市委书记王玉波得知消息亲自到招待所看望我父亲,曾问父亲有何打算?我父亲一句:“哪里的黄土都埋人”算是做了回答。如今父亲已经长眠在了金昌戈壁上了。怀念父亲。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不回本溪?他也说了上面的话,并且说:跟着我一起来的还有许多人,把他们留在金川自己一个人回去良心上过不去。在这里,希望有认识父亲的请转告同他一起来金川的同志以及他们的子女们,父亲(曾是八冶机修厂书记)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当年矿山工地一角读者71 —— 以前露天矿那边山上自盖的土房很多,高高低低像迷宫一样,矿山一带是最热闹的地方,住在山上的人每天都要上市场去,金川路、兰州路上人流不断。1
金川初建之时建设者在龙首山下搭建的帐篷
冬天没有饮水,金川建设者们砸冰化水
读者60 —— 六十年代的金昌是没有楼房的,只有干打垒的小平房。刚开始来的时候住的是帐篷,喝的是涝池水,冬天就砸冰化雪。小平房有老十八栋,就在四号区浴室那里,还有老商店,地质队那片都是小平房。后来盖了几栋楼房叫“大世界”,还有大市场边上的那栋“狼牙山”等。买生活用品要到西坡“地主大院”商店去买。那时,金川公司叫“八八六”厂,动力厂叫三八电站,机械厂叫中央机修厂、上选矿等等。矿山是八冶井巷公司开采,那时候还没有正式生产,只是筹建,主管叫筹建委员会。
上世纪六十年代,镍都建设者开赴金川
读者本溪大仙 —— 我父亲1965年支援三线到了甘肃。1970年我们举家迁到金川(本人除外,因为当时本人在北京解放军总后某部)。80年代父亲因公回本溪办事,当时的本溪市委书记王玉波得知消息亲自到招待所看望我父亲,曾问父亲有何打算?我父亲一句:“哪里的黄土都埋人”算是做了回答。如今父亲已经长眠在了金昌戈壁上了。怀念父亲。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不回本溪?他也说了上面的话,并且说:跟着我一起来的还有许多人,把他们留在金川自己一个人回去良心上过不去。在这里,希望有认识父亲的请转告同他一起来金川的同志以及他们的子女们,父亲(曾是八冶机修厂书记)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当年矿山工地一角
读者71 —— 以前露天矿那边山上自盖的土房很多,高高低低像迷宫一样,矿山一带是最热闹的地方,住在山上的人每天都要上市场去,金川路、兰州路上人流不断。1987年一场暴雨使山上房屋受损严重,后来人们都下山了。我家当年就住在那里,一直住到了我上三年级左右吧,后来是因为分配了楼房,大家陆续都搬走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金川工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金川公司俱乐部,许多人都有记忆
读者本溪大仙 —— 我还有个深刻印象,70年代有一年春节回金川探亲,在金川公司俱乐部看电影,所有人无一例外全都嗑瓜子。电影散场后,地上的瓜籽皮像下了一场厚厚的雪一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金川公司冶炼厂及驼队。照片中地下的水并不是清水,而是泛着硫磺味的工业废水
读者211 —— 金昌在1982年以前还有宁远堡、双湾的人赶着骆驼、马匹进城,环卫所要求牲口的屁股下必须带粪袋子,否则不许进城。现在市区想看见骆驼都难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金川公司汽修厂
读者本溪大仙 —— 1973年,我从部队第一次回金川(那时候就是叫这个名字),看到什么都稀奇。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由金川去河西堡逛街,在半道看到有一段路,解放牌卡车居然是在厚厚的干黄土中行驶着,干黄土居然可以漫过大半个车轮胎,就像在水里穿行。
然_Onepiece —— 当年金三角商厦建成后有电梯,那是金昌有史以来第一座电梯,好多人没有坐过,后来不堪负重,坏了好几次。那个时候我上小学,每个礼拜天,爸妈去上班,我就带着弟弟妹妹从黑风口走路去金三角,坐一个上午的电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手提一部日本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歌曲,惹得路人驻足围观,当事者那份心里享受感,那个风光,就是今天买了宝马的人也没有体验过的……时光匆匆,新的时代、新的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已经见多不怪了。
八五年以前,一碗牛肉面四角钱,一百元可买250碗,现在一百元只能买二十几碗。不知是工资涨的快?还是物价涨的快?
读者117 —— 90年以前,没有金三角。我们把现在金三角十字口叫“太平房那”,或者说“西坡那”。金三角商厦是九六年开工建设 ,九七年元旦开业的。
读者东东 —— 勾起我很多回忆啊!我家以前住10号区,人民文化广场还是荒地呢,后来我家搬到天水路也就是现在的步行街,步行街那时候都是平房。还记得当时有504牌雪糕,非常好吃。我上学那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牛肉面好像才1.2元。
读者yy —— 1982年,我在金川公司二校,进门左手边是凉水房。一下课,同学们挤得满满的抢自来水喝,水房就一根水管伸出来,所有的小嘴凑上去,抢着喝两口。一到冬天,喝水可费劲了,满地的冰,池子附近冰更厚,就这样也挤着上去喝两口。那时的水质跟现在可大不一样……一直到1984年后上三中了,都还是继续下课抢凉水喝。
读者新城游侠 —— 记得当年我经常在学校门口买五分钱一杯子的沙枣,偶尔再喝上五分钱的带颜色的汽水,也经常能看到一个背着大筐卖牛皮糖的人,一路叮叮当当敲铲子走过。
当年金昌黑风口一带的民房,那时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顺着门前的臭水沟排泄(崔鸿伟摄)
读者61 —— 八十年代那时候黑风口一带多是外地来金做生意的人,一到夏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不过很多生意人在那里开始发家了。
读者西北亲王 —— 老商店,黑风口、胡志明大道、石头房、白泉村、地质队大院、灯光球场、天津包子馆等都是六七十年代金川知名地方,估计年轻的一代不都知道现在的确切位置吧!
读者荒野荆棘 —— 金川最早好像也不叫金川,很多人的家信信封上都写着"白家嘴"。那时候中国地图上有白家嘴,没有金川,想不到吧,小小的白家嘴竟是孕育着金昌市的母亲。
你们可能不知道,1965年以前的宁远堡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靠公路边上有一条小河,每到夏天,岸边垂柳成荫,绿草如毡,景色很美的。学校每年都组织一次春游。现在没了,那条小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
我来的时候,金川已经有楼了,五六栋吧......都是围着现在的大市场建的 而且每栋楼都有自己的名字。最高的是公司机关大楼 左边的红楼叫"大世界" 右边青色的不知为什么叫"狼牙山"。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路大市场
昔日的大市场
1976年毛主席逝世,金川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追悼大会在大市场会场举行
读者zhuzhu —— 我有记忆以来,大市场翻修过两次。最早大市场是一个会场,那里经常开大会,人很多,叫“万人大会”,听老人说,那是开批判会用的,不过我没见过。我只见过开公审大会,有一个主席台,上面被判刑的人被绳子绑着,脖子挂一个大牌子,写着名字。不开会的时候就变成了市场。我小的时候,爬到主席台上,模仿领导拿腔作调地发一通言,过过当领导的瘾。后来,大约在84、85年左右,那个主席台拆了,市场被分成了两部分,一半卖菜,一半卖服装,类似现在的19、20小区市场,在后来就是93年左右,市场拆了盖了楼。
上世纪六十年代金川托儿所手拿“红宝书”的宝宝们
当年金川托儿所的宝宝们,现在这些宝宝们都五六十岁了吧,有认识自己的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川公园刚建成的娱乐设施,这是金昌最早的游乐设施。途中这个叫“登月火箭”,旁边还有一个“游龙戏水”,有印象吗?
读者布鲁 —— 金川公园的儿童乐园有游龙戏水和登月火箭,游龙戏水转动的时候龙爪会探到水里撩起水花,每当这时候就会惊呼连连。公园对门的公司体育馆有个旱冰场,是那种绑带的铁质旱冰鞋,有段波浪形的地方,有冲浪的感觉。
记得金川区一小后面那片楼房叫壁板楼,电影公司的家属院也在那里。14区刚开始建的时候只有1、2、3、4四栋,后来有了5、6和9、10栋。最开始的盘旋路没有喷泉,修喷泉的时候挖了个好大的坑。
八冶安装公司门口有个地道入口,铁板门带铁锁,不过有时候会打开,我们下去过,下面有铁路,所以金昌应该是国内最早通“地铁”的城市之一。
读者61 —— 金川公园以前是一片坟地,沙枣树很多,隔一二百米就有一排长长的沙枣树林子,大家习惯把一排树林叫做“一关”,有七八关,越往后树越茂盛,沙枣也越多,去的人就越少,很神秘,只有胆大的人才敢去。小孩们常常互相标榜,我去过五关!我去过七关!
1993年5月5日沙尘暴,远处的楼是老金昌供电局,周围还很荒凉
读者ox —— 回忆一下那场大沙暴吧,我想应该是1993年发生的吧,我就记得那年,公司一中要建楼,让我们毕业班的学生都去公司培训中心上课去了。5月5日下午2、3点吧,天由红色逐渐变黑了,我还跑到外面去看,就感觉被风吹起来的沙子像流水一般在天上流淌。风停后,回家路上看见好多大树都被吹断了。
读者喵喵 —— 沙尘暴的时间应该是1993年的5月5日吧?具体日子记不清了,年份肯定是对的。那年我上初二,在六中,我们班的窗户正对着沙尘暴来的方向,当时我们正准备上生物课,老师看了冲击波式的沙尘也蒙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让大家呆着不要动,等学校通知。然后大家就开始猜了,是不是酒泉又进行核爆实验了?到放学的时候,沙尘还没有完,学校也不让大家回家,避免了人员伤亡。那天还是总校共青团活动,在公司文化宫有汇报表演,所有人都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读者镍都二代人—— 金昌原来叫金川镇,1978年金川二矿山顶上有了电视塔,那时我上初二,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就跑出去看电视塔的灯亮没,如果亮了就约邻居家的小孩一块去龙首矿、一选冶、八冶机修厂办公楼或者消防大队食堂看电视。
1980年,电视开始进入百姓家庭,那时看的电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西洋底下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聊斋》,还有刘晓庆演的电视剧《婚礼》。我们也经常到井巷公司、老七连(现在的白泉村)、老商店粮站等地方看露天电影,那时演的大多数是《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粮食》、《上甘岭》等。
1979年底,各单位开始包电影,周末就用捡牙膏皮卖的钱去路边“钓鱼”(买别人的退票)。1980年金川上演《少林寺》,我看了14场,基本上可以把电影台词全部背下来。那时候上学每学期要到西坡学校农场学农一周,每学期开学要交马粪才能报道。少年时,家里很穷(大家都一样),但精神是充裕的,学校老师也不留家庭作业,所以学生放学后可以帮家里干一些活,也有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昌的航拍照片,那时的金川真没多大
读者118 —— 原来的“金川”有多大?最远到金川公司二中那里,所谓的建设路以外就直接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戈壁滩。14区初建时,人们都说,有病吧,怎么把房子盖在无人烟的地方。
读者whcld ——我记得金川1962年就有楼房啦,金川公司办公大楼在大市场北面,后来是单身宿舍、独六栋、安装公司(后来是八冶医院)这三栋楼房。1963年银行和邮局的两层小楼也盖起来了,同年包钢建筑公司来建了金百大楼、金川公司俱乐部、2号区的三十三栋家属楼,金川公司医院也从老十八栋搬到大市场对面的二层小楼上。
读者harry —— 早期的金昌有许多黄羊,那时候一些人常出去打猎,人们要改善生活就去打黄羊。
读者大道行思——我在东方红看见一个猎人打了两只黄羊用骆驼驮着回家了,还跟到他家看了好半天。
读者117 —— 金昌以前叫金川,人囗不多,就金川公司和八冶两大公司,住房主要在东方红、北京路、露天矿一带,幸福街、老商店、天水路、建设路一带是八冶的住房,商业中心是金百大楼和老商店一带。当年从二矿区到露天矿的一路山坡上都是土坯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也挺有特点的。1983年,最火的商铺是谷香楼,开业那天人山人海,四、五十警察维持安全,顾客分三十人一拨进入,出来一拨才进下一拨,那个热闹以后再没见过。那几天金川人像过节一样,人人谈论的就是谷香楼,以后就算是镍都商厦开业也没那么风光过……
读者飞燕 —— 六十年代,金百大楼当年开业更是红火,十里八乡的人潮水般往金川聚,警察、民兵都出动维持秩序。当时许多人没上过楼房,金百大楼有两层高,修建了好几年才建成。
六十年代金川建设者在修筑金川公司专线铁路
读者水源鸿儒 —— 还有你们不知道的。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县人民政府隶属武威专员公署;1955年4月改为永昌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隶属张掖专员公署;1961年12月改属武威专员公署领导;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武威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1年2月9日,国务院决定设立金昌市,将永昌县金川镇所属的金川地区和宁远堡、双湾两个人民公社划为金昌市的行政区域,将武威地区管辖的永昌县划归金昌市领导。以前的金昌市叫金川镇。
上世纪七十年金川公司厂区一角
读者117—— 有些事如果我不说,就会被遗忘。七十年代,金川只有一个冰棍厂,在金川公司俱乐部后面,对面还有一个洗澡堂。小时候,夏天,一到星期天,我妈给我五角钱,我拿着一个铝饭盒去买冰棍,五分钱一根,当年我们家住在现在的二矿铁路边,那么远的路,可我们都跟过年一样高兴。那个窗口人挤人,我们太小根本靠不到窗口。从上午九、十点到下午六点,能端回一饭盒冰水加纸的甜汤,家人们都很高兴。那个窗下的砖都被踩凹进去了,比少林寺电影里和尚练功跺下的坑还深。快乐的童年,现代的孩子很幸福,但没有我们当年的乐趣……
看完昔日的金昌,再看看今天的金昌吧
金川创业者们艰辛的付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