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海康最新消息(海康和华为谁能在)
华为和海康最新消息(海康和华为谁能在)屡屡安全相关大单都聚在安防这块,不由令人侧目,也不乏之前从事传统网安者“跨界”进入次领域。而对安防产业稍有关注的,海康威视、大华等名号则屡屡跃入眼帘。笔者近些年各方奔走采访了诸多网安创业者,大家也普遍有所感慨,在传统网络安全似乎还是一碗“温吞水”的时候,之前不显山露水的“泛安全”——安防产业倒是如火如荼高速发展。当我们单纯地以为张学友是“歌神”的时候,没想到他竟然撕下面具,露出了“罪犯克星”的真身。其实,之所以能够在张学友演唱会的现场抓获如此之多的犯罪人员,除了“歌神”本人十足的魅力,让罪犯宁愿涉险也要一睹偶像真容以外,更离不开公安部“智慧警务”的战略。据了解,公安部提出“智慧警务”战略一年多来,大数据、精准抓捕逃犯、智慧安防等技术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我们总是提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但是随着安全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涵盖范围的扩大,传统的安全概念也开始逐渐向“泛安全”和“大安全”升级,如何守护
海康和华为,谁能在“大安防”时代主沉浮?
2019/05/09
最近,安在君看到了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数据统计——从去年4月到12月底,至少有上百名逃犯,在张学友内地14个城市举办的演唱会上被抓获。
其中,在去年11月3日和4日两天的海口演唱会上,共有31名犯罪人员被抓获,创下张学友2018巡回演唱会抓逃数目之最;紧随其后是在苏州12月28—30日的演唱会期间,共抓获在逃犯罪人员22名。
当我们单纯地以为张学友是“歌神”的时候,没想到他竟然撕下面具,露出了“罪犯克星”的真身。
其实,之所以能够在张学友演唱会的现场抓获如此之多的犯罪人员,除了“歌神”本人十足的魅力,让罪犯宁愿涉险也要一睹偶像真容以外,更离不开公安部“智慧警务”的战略。
据了解,公安部提出“智慧警务”战略一年多来,大数据、精准抓捕逃犯、智慧安防等技术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我们总是提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但是随着安全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涵盖范围的扩大,传统的安全概念也开始逐渐向“泛安全”和“大安全”升级,如何守护安防产业的安全,尤其是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以后,“智能摄像机”这类“安防”设备的技术与安全,更是与网络安全变得息息相关。
笔者近些年各方奔走采访了诸多网安创业者,大家也普遍有所感慨,在传统网络安全似乎还是一碗“温吞水”的时候,之前不显山露水的“泛安全”——安防产业倒是如火如荼高速发展。
屡屡安全相关大单都聚在安防这块,不由令人侧目,也不乏之前从事传统网安者“跨界”进入次领域。而对安防产业稍有关注的,海康威视、大华等名号则屡屡跃入眼帘。
4月20日,海康威视发布了2018年年报全文,公司2018全年12个月实现营业收入498.37 亿元,同比增长18.93%;净利润113.53亿元,同比增长20.64%。对于国内安防排名第二的大华,浙江大华在2018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36.66亿元,同比增长25.58%;净利润25.32亿元,同比增长6.42%。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没想到过去我们一直不太关注的安防领域,竟然有这么巨大的市场。但在安在君暗自惭愧自己见识短浅的同时,也注意到年报当中一些特殊的地方。
“2019年第一季度报告”中显示,海康威视虽然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6亿元,但这去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41%。
据了解,这是海康威视第一季度净利润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且,即便2018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93%,却也创了10年来的新低,首次跌破了20%大关,就连净利增长率也同比下滑了10.6个百分点。
这是怎么一回事?
无法掌控的大环境
“2019年,公司费用率相较于2018年仍会有上升,由于收入增速快速下行,海康威视一季度净利润负增长,没有别的特殊原因,就是收入增速不够,同时人员费用以及其他费用都在开支。”在业绩发布会上,海康威视负责人如是说道。
原来,海康威视第一季度负增长的原因,是收入增速比较低,费用有刚性。
而且,从行业大环境来看,实体经济整体下行,投资信心不足,政府与企业的投资行为都有所放缓。
再加上受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影响,海康威视在美国市场的业务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也相应地调整了市场策略,放缓了开拓的节奏。
所以,分析认为,从3月份开始安防行业景气度会有所回暖,政府订单和大企业订单先行复苏,预计海康威视在2019年第一季度是全年业绩低点,第二季度有望回归20%左右的营收增长。
当然,这些宏观层面的不稳定因素影响范围远不止于海康,更是涉及到整个行业的。但是作为行业内体量最大,且久居霸主宝座的海康威视,在当前形势下所受的影响和波及也一定是最深最广的。
只不过,除了解释利润负增长的同时,海康威视负责人还回答了关于华为的相关问题,他说:“业绩的下滑与华为的入局并无关系,华为海思也是海康威视的重要供应商,华为最终会退出安防战场。”
等等,这和华为有什么关系?
根据调查后笔者才知道,原来华为已经入局安防,不过发声时间尚短,并且体量相对较小。
但为何海康不谈和其他厂商的竞争,却偏偏对华为这个“小老弟”格外关照?实在让人摸不透这个中缘由。
华为安防何许人也
原来,华为早在2012年就入局安防领域,其并不是安防新兵。但2017年,华为加大投入力度,正式成立安平系统部,旨在做深做透公共安全行业,可以说在组织和战略上全面发力。
而海康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强调过“华为会放弃安防行业的,华为是做大生意的公司,碎片化的市场不适合华为,捡豆子、捡芝麻的生意不适合华为。”两者之间的“口水仗”也早已打得旷日持久。
所以,无论外界怎么发问,海康始终没有把华为当做真正的对手,也认为业务的下滑一定与华为无关,安防市场早晚看不见华为的身影。
只不过,随着华为近一年多来在安防上的不断发声,并提出“智能安防”、“阻碍安防发展的三座大山”以及“智能安防的三点倡议”等概念后,人们难免认为华为是在手机战场取得胜利以后,又把重心转向了安防。
而事实上,华为也确实不断研发出高算力芯片,优化算法以及陆续推出多款依托高算力的智能摄像头,频频触及海康威视所在的前端硬件领域。
虽然海康表示,华为竞争更聚焦在系统架构层面,海康的业务重心更多在边缘感知端,双方冲突点并不大。但殊途同归,最终一定会有正面的碰撞。
基于此,才有了越来越多关于海康和华为的比较,双方每每接受媒体采访,也开始更多地被问到对彼此的看法。海康认为“市面上有很多错误的声音在误导客户”,华为认为“海康不懂云”。
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似乎一时难辨。
华为做安防只是嘴上说说?
华为的企业文化我们知道,华为的行事风格我们也有所了解,华为做安防真的只是嘴上说说?
至少从现阶段来看,绝对不是。
要知道,华为的“小目标”可是在智慧视频领域,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做到全球第三。既然如此,蛋糕就这么大,市场如果没有飞速增长,华为吃的就是排名第一的海康那块。
华为在安防领域的“野心”其实是有目共睹的。先是从去年第十四届安博会到今天,华为接连突破了4T和16T算力的瓶颈,摄像机保守抓拍数量从过去的20张达到了300张,提升了十倍有余。
其次是基于底层的算力,华为连续推出智能摄像机,并且提出“智能一拖N”的概念,表示可以通过智能摄像机将普通摄像机平滑升级,在不废弃城市现有摄像机规划的前提下,将整座城市的摄像机通过少量的智能摄像机实现全面的升级,让整座“智能城市”拥有“智能安防”。
而到了今年,华为更是高举“将智能推向全境”大旗,在前不久的“2019中国智能安防行业峰会”现场,既列举了阻碍“智能安防”发展的三座大山,又提出了“三点倡议”。
有些观点直指当前传统安防行业的现状,也委婉质疑了海康的战略思想,看这架势,华为绝对是要在安防领域干到底了。
华为认为,过去安防行业之所以长久以来总是“一潭死水”,主要是因为没有突破算力的桎梏,只能停留在一次抓拍几十张人脸的可怜算法状态。
华为定义只有算力超过4T,一次性能够抓拍上百张人脸且可以软件定义的的摄像机才是“智能摄像机”;在几分钟之内完成算法迭代,数据之间没有孤岛,才是“智能安防”。
而目前海康的库存里还积压着大量0.66T算力的芯片和使用0.66T算力的“非智能”的普通摄像机,已经不符合公安部提出的“新建摄像头智能化普及率要大于80%。”的要求,更是难以出手,不利于海康资金的回笼和发展。
不仅如此,据悉,海康部分型号的安防摄像机采用的是从美国进口的AI芯片,当前贸易背景下,如果不能保证核心AI芯片的可持续供应以及供应链安全,海康威视可能或多或少又受到一定的制约。
对于这几点质疑,海康威视负责人在业绩报告会上表示:早在2017年,海康就已经以云边融合的AI Cloud计算架构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明确提出:物联网是不可能放在云中心来解决的——其一,上云的成本非常大;其二,很多信息并没有必要上云。
但是在这一点上,华为反驳,认为物联网一定是要放在云中心解决的,并提出了云、边、端融合的概念。认为在智能安防场景里,云只是一个技术,只要能满足数据的共享和整体的架构,保证互通,那就是“云”,摄像机是云,边缘、平台、中心都是云化的,这些云、边、端最终能构成了一套智能协同的云架构,实现算力的共享和算法、任务的协同。
一轮战罢,对于华为此前强调的“公安一朵云”,海康威视又认为,每一层每一级都有分工、授权的概念,应该在授权的范围内做好该做的事情。如果管理权限无限的集中,意味着现有的一、二、三、四层级机构都将闲置。“一朵云”这种革命性的概念,解决不了分层、分级的问题。
但华为又立马做出回应,称所谓的“一朵云”只是把云理解成一个“集中式”架构,实际上是多个层级,逻辑统一但物理分散的“一片云”。完成下方资源的接入,向上服务的提供,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华为倡导的从来都不是“一朵云”,而是“一片云海”,业界也早已是“一片云海”的局面。
过去,安防行业始终是“烟囱林立”的状态,厂商与厂商之间数据不共享,地区与地区之间数据不互通,肇事司机从北京的高速公路逃逸到了天津,而北京交警无法调看天津的监控;逃犯从海康的眼皮子底下流窜到了大华的管辖范围,彼此还得先互相打个招呼,效率确实有些低下。
在这件事情上,海康建议改良——“烟囱”可以继续存在,但相互之间需要先形成数据交换。让大家都能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先往前走,然后不断的摸索业务的转型,通过技术进步来改良我们现在的业务形态,也许到未来某一天,这些“烟囱”的功能逐渐被数据平台所取代,到那个时候再来说部门与部门的完全融合。
而华为坚持要“革命”——“烟囱”不能存在,安防智能化及大数据趋势下,打破信息孤岛、打破壁垒、协同资源,给未来一个开放的环境,支撑安防应用的百花齐放。
从这点来看,海康似乎一时无法斩断过去,而华为却已经提前宣告智能安防新时代的到来。
在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下,如若社会真的对“智能安防”提出了“变革式”的要求,那海康这种“改良式”思维,就务必要谨记十年前某手机大厂的兴衰史带给这个世界的思考。
结尾
海康威视2018年年报称:“和只做产业链中某一个节点的公司不一样,海康威视不仅做算法,做产品,包括硬件产品,如摄像机、通道闸、结构化服务器等,也做应用系统,海康威视是从技术、到产品,再到系统全链条打通的公司。”
华为目前的安防产品则包括“人像卡口摄像机”、“车辆微卡口摄像机”等,“依托多年来在视频编解码算法、网络传输、云存储及大数据智能分析方面的技术积累,推出全系列视频监控产品,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不过,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华为所提出的概念都能实现,那么在这样一个庞大格局和框架体系下,智慧公安、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与安防紧密相关的大事业该有多大迈进?将来岂止是张学友变成“罪犯克星”,任何正义之士也许都会“如虎添翼”,安防助力太平盛世自不待言。
就像传统安全从过去的“小安全”进化到今天的“大安全”一样,安防行业也许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从各司其职、偏安一隅的“小安全”,升级成“一片云海”、没有壁垒,造福全社会的“智能大安防”。
如果安防都做大了,以华为的体量、视野、格局和一贯的风格,定然不会甘愿做“小”。
虽然眼下海康的主要竞争者还是大华和宇视,但大家都清楚,最终能和他也是要和他一较高下的,应该还是华为。
所以,如果“与华为无关”只是海康稳定军心的说辞,那我们尚且不必担心,并可以期待未来两者碰撞的精彩;但若是海康真将这句话信以为真了,笔者恐怕不得不善意提醒一句:
狼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