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啥意思,请举例(包容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包容啥意思,请举例(包容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肯定地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容人之量,这个社会会和谐很多、美好很多。但是很多人在包容的形而下之“用”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包容的主体弄颠倒了,总是希望别人来包容自己(甚至包容自己的极大不足),而忽视了自身问题。这里,“恕”字是关键,该怎么来理解呢?一些人解释为“宽恕”,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多数人引申为“包容”,这基本准确。按理说,最准确的解释应该就是孔子回答子贡时的下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既然绝大数人都认为这里是“包容”的出处,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毕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社会的美好运用。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有,那就应该是“恕”吧!)
“包容”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高频词汇,在古时,不叫包容,它有一个同义词,叫“雅量”。
孔子最喜欢的四个学生之一子贡(其余三位是颜回、曾子、子路)一次问老师: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老师,天下有没有值得终身奉行的一个原则呢?)
孔子回答: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有,那就应该是“恕”吧!)
这里,“恕”字是关键,该怎么来理解呢?一些人解释为“宽恕”,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多数人引申为“包容”,这基本准确。按理说,最准确的解释应该就是孔子回答子贡时的下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既然绝大数人都认为这里是“包容”的出处,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毕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社会的美好运用。
肯定地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容人之量,这个社会会和谐很多、美好很多。但是很多人在包容的形而下之“用”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包容的主体弄颠倒了,总是希望别人来包容自己(甚至包容自己的极大不足),而忽视了自身问题。
比如,一大桌人聚餐,你们三个先到了,就自顾自地点菜置酒,甩开腮帮子整起了。后到的人说“恐怕你们这样不好吧,还是等等大家,这是基本的礼仪和对他人的尊重呀”,三人却说“如果他们觉得我们不对,这不是我们失礼,是他们不够包容”。
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是笔者最近的亲身经历。像这样来理解包容,将包容的主体换做对方,实在是对包容的误解,更是对这个美好词汇的亵渎。
关于餐桌礼仪,英国上流社会礼仪一直引领世界
哲学层面,包容地正确“用”是“时刻提醒自己多包容他人,而非期冀他人包容自己”。
2015年,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理念,伴随而来的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笔者看来,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伴随传统文化的复兴。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对文化价值的自信。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礼”,这个“礼”不是礼貌、不是礼仪,而是一切制度、风俗、习俗、规范、习惯的统称(当然也涵盖了礼貌、礼仪)。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香港)将这个“礼”字解释为“纲纪”,笔者认为非常贴切。从周公著关于“礼”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周礼》开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整个社会伦理系统均靠这一“礼”字作为统摄来维系,近三千年后,孙中山先生在起草《建国大纲》时甚至还参考了《周礼》。
“等客人到齐之后再动筷子”之类的基本礼仪不是陋习,而是延续几千年的基本礼仪、基本涵养,是一种文明,在当今社会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传统文化价值的一种体现。如果尚不知道是自己的粗俗和无知,反而责怪他人不够包容,那确实就是颠倒是非,连三岁孩提都不如了。
现代社会还有一句话,“包容成了纵容”,这个现象不仅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在古时也一样普遍。《了凡四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了凡先生的同乡、大学士吕文懿辞去宰相荣归故里,当时天下人都非常敬仰他,视为泰山北斗,家乡人更不用说了。一次,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上门辱骂他,先生不为所动,并对他的仆人说“不要和醉酒的人计较,把院子门关好就是”,展现了足够的包容。
一年后,那人因犯罪而被捕入狱,被判死罪。吕先生懊悔地说道:
“假使当时稍微与他计较一下,送到官府略加惩治,便可以通过小小的惩罚让他有所戒惧。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这其实就是《易经》“小惩而大戒”的道理。
一个人容量大小,往往与格局、经历、学识、修养息息相关,但是发心很好的包容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自己所希望确实又需要智慧。包容反成纵容,己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