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武汉图书馆旧址将来用途(这栋楼里藏着110万册)

武汉图书馆旧址将来用途(这栋楼里藏着110万册)韩进介绍 这些新式设备全从德国进口 目前全国的城建档案馆中 只有北京和武汉两家引进。从国外的应用来看 已经证明缩微胶片可保存100年 而理论寿命则可达500年 且稳定性高 不占空间 并具有法律凭证作用。地标建筑、桥梁、隧道 是重要的“城市记忆” 其档案需要永久留存。为保存这些重要遗产 档案馆用上了最新科技。在2层缩微胶片机室 工程师刘建汉介绍 先将一张档案图纸铺压在缩微拍照机下 人在旁边的显示屏上点几下 就可完成拍照 最后转换为胶片。另一台数字存档机则可将数字档案转换成胶片。刘建汉拿出一轴35毫米的胶卷 上面可存放500张图纸 “将胶片对着光 用放大镜看 图纸上的信息看得一清二楚”。另一种16毫米的胶卷则可存储2500张文件。目前 若要找寻取放档案 需人工手摇密集架把手 使其开合。韩进透露 今年将逐步开展实施智能化库房 届时 管理员坐在电脑前 就可控制库房内的温湿度、消防、空调等全部设施

武汉图书馆旧址将来用途(这栋楼里藏着110万册)(1)

图为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使用档案拍摄仪将纸质档案转为胶片保存。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21日讯(记者韩玮 通讯员陈红梅)21日上午 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了武汉城建档案馆位于金潭路的新馆库大楼 这里藏有110万册武汉主城区房建及市政工程档案 涵盖路、桥、隧、房屋建筑、重要地标 留存着重要的“城市记忆”。

在档案馆管理科负责人韩进的带领下 记者来到金潭路上的馆库大楼 其中3到10层为库房 110万卷档案就存在其中。

韩进介绍 库房顶上布置了高压细水雾 每月对库房进行一次消毒 为了延长纸张寿命 避免长霉 墙上温湿度表的数据也保持恒定 温度保持在17℃至25℃ 湿度则基本在60以下。

目前 若要找寻取放档案 需人工手摇密集架把手 使其开合。韩进透露 今年将逐步开展实施智能化库房 届时 管理员坐在电脑前 就可控制库房内的温湿度、消防、空调等全部设施 密集架也将改造为全自动。市民若要调取纸质档案 需持有调卷单 如果有非持单人员闯入 库房管理人员手机会立即报警。

武汉图书馆旧址将来用途(这栋楼里藏着110万册)(2)

图为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纸质档案室内用于监测温度和湿度的测量计 保存纸质档案有严格的湿度和温度控制标准。记者任勇 摄

武汉图书馆旧址将来用途(这栋楼里藏着110万册)(3)

位于15楼的制作车间内 14人紧张忙碌着 收入库房的档案先进行整理 再打号、将图纸边沿裁剪、通过叠图机折叠、注录(将目录输进系统) 最后扫描变成电子档案。目前110万册档案全部都有了电子“身份证” 可直接调取电子档案。

地标建筑、桥梁、隧道 是重要的“城市记忆” 其档案需要永久留存。为保存这些重要遗产 档案馆用上了最新科技。在2层缩微胶片机室 工程师刘建汉介绍 先将一张档案图纸铺压在缩微拍照机下 人在旁边的显示屏上点几下 就可完成拍照 最后转换为胶片。另一台数字存档机则可将数字档案转换成胶片。刘建汉拿出一轴35毫米的胶卷 上面可存放500张图纸 “将胶片对着光 用放大镜看 图纸上的信息看得一清二楚”。另一种16毫米的胶卷则可存储2500张文件。

韩进介绍 这些新式设备全从德国进口 目前全国的城建档案馆中 只有北京和武汉两家引进。从国外的应用来看 已经证明缩微胶片可保存100年 而理论寿命则可达500年 且稳定性高 不占空间 并具有法律凭证作用。

据悉 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 1990年位于台北路的档案馆正式开馆对外 每年接收大量的武汉工程档案 并接受公众查询利用。随着城市大建设 接收的工程档案越来越多 不到20年时间 库容量已捉襟见肘。2013年 新馆库大楼建成投用 档案全部搬入新家 老馆不再存档 而成为办公大楼 一楼则设市民等公众查档窗口 并接收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提交的工程档案。

目前 老馆一层的1个查询窗口已远远不够用 将来在新馆库大楼将设多个市民查询利用窗口。

【编辑:陈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