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精神之光回望奋斗征程(追寻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追寻精神之光回望奋斗征程(追寻足迹汲取奋进力量)“那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前往何厝村了。”张宏樑回忆,何厝村支书向汇报,村里听了他的建议,通过养殖石斑鱼来解决温饱问题。这一趟调研时,石斑鱼已经养成出箱,卖到香港,一斤能卖300多港元。分享会上,张宏樑告诉大学生们,正如书中所写,因为不能自行出海打鱼,靠海的何厝村,一度吃不了海。当时何厝村民的生活贫苦,与特区经济发展反差很大。“当年同志多次带我逛厦门中山路上的新华书店,每次他都要买上呢!”再次来到新华书店,张宏樑倍感亲切,话匣子就此打开。198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因转交一封信件,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从此,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中,张宏樑多次得到的指导。“当时,书记就教导我,不仅要认真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更要注重实践。”1986年初夏的一个周末,张宏樑跟随,来到了厦门海边的贫困村——地处海防最前线的何厝村。
骄阳似火,暑气蒸腾。盛夏,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联合组织的“追寻的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出发了。
沿着走过的为民务实之路,大学生们一路走一路看,参观研学、访谈拍摄、专家座谈,青年学子们学思想、悟原理,长见识。
由厦门大学牵头的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南线)站走进了厦门市新华书店。《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建足迹》一书中,记录了彼时正在厦门大学经济系求学的河北学子张宏樑与同志交往的故事。在当天的读书分享活动上,面对着一张张青春面庞,远道而来的张宏樑拨动记忆的齿轮,分享同志的务实作风和赤诚为民情怀。
一条石斑鱼带活一个村
“当年同志多次带我逛厦门中山路上的新华书店,每次他都要买上呢!”再次来到新华书店,张宏樑倍感亲切,话匣子就此打开。
198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因转交一封信件,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从此,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中,张宏樑多次得到的指导。
“当时,书记就教导我,不仅要认真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更要注重实践。”1986年初夏的一个周末,张宏樑跟随,来到了厦门海边的贫困村——地处海防最前线的何厝村。
分享会上,张宏樑告诉大学生们,正如书中所写,因为不能自行出海打鱼,靠海的何厝村,一度吃不了海。当时何厝村民的生活贫苦,与特区经济发展反差很大。
“那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前往何厝村了。”张宏樑回忆,何厝村支书向汇报,村里听了他的建议,通过养殖石斑鱼来解决温饱问题。这一趟调研时,石斑鱼已经养成出箱,卖到香港,一斤能卖300多港元。
“村民因为养殖石斑鱼,收入增加了不少,听了非常高兴,但他想得更长远。”张宏樑记得,那次又提出,解决温饱问题只是起步,要富起来,还得靠产业,他提出村里要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乡土农家住宿和渔家餐饮,比如全鱼宴,还可以开展对金门岛的观光旅游。
会展片区
“摆脱贫困要长期抓下去,才能见到效果,不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是无法向老百姓交代的。”的话,深深刻在了张宏樑心头。
调研结束时,村支书一定要请两人吃石斑鱼。“村书记就用柴火灶蒸了一条,我是第一次吃石斑鱼,感觉特别鲜美,特别好吃,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围坐在一旁的大学生们听着这些生动的讲述,纷纷笑了。张宏樑说,吃完鱼,还开玩笑说自己可没有港币,坚持用自己的工资付了鱼钱。
抚今追昔振奋前行
和的数次交往,让张宏樑有机会近距离深刻体会他的务实作风和真挚为民情怀。
“同志对我说,你工作后一定要下基层,不能总待在上级机关,不要把基层当当大车店,至少要踏踏实实干上两三年,才有可能出成果。”张宏樑将同志当年给自己的毕业赠言分享给了大学生们。
观音山国际商务区
聆听足迹故事,感悟奋进力量,分享会引起了参与者的强烈共鸣。“我的研究领域正是乡村振兴,我们要向学习,注重一线调研实践,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贡献青春力量。”来自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的硕士研究生张文欣有感而发。
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期间,同志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围绕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开启了一系列生动实践,为厦门经济特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注入了磅礴动力。
2002年6月,同志深入厦门调研,直指厦门发展空间不足的困境,对厦门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创业时期的重要领导者、开拓者、建设者,同志对厦门一直充满深情、寄予厚望,每逢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都亲自为厦门擘画蓝图。
厦门软件园二期
沿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厦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后,张宏樑再访何厝村,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已迎来了新生。
沿着吕岭路一路向东,这条横贯厦门岛东部区域的动脉线之一串起了厦门软件园二期、观音山国际商务区、会展片区等重要区域。高端大气的现代化楼群鳞次栉比,现代产业园区和总部经济中心比邻而居,每逢重要展会,更可见车水马龙……曾经的何厝村演变成为如今思明区莲前街道何厝、岭兜、塔埔三个社区,成了厦门最具活力的总部商务区和产业园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塔埔社区党委书记黄超告诉记者,他的祖父黄金成正是当年的何厝村村支书,“爷爷在世时,经常和我的父亲、和村民们说起这段往事,当年帮助我们脱贫致富的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们,成为我们前进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不少原何厝村村民从城中村迁入了安置房,年轻人纷纷走进附近的现代园区就业,集体经济项目每年还持续带来可观分红。
“相信看到昔日贫困村的蜕变,一定也会感到欣慰。”何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建和告诉记者,当前,何厝片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再过几年,这里将建设成为更高水准、高颜值的现代化社区。社区还计划打造对台特色的两岸文化园,把妈祖文化、‘小八路’红色文化、闽南宋江阵非遗文化等融入其中,留住文化的根与魂。
“牢记当年下基层的务实作风和对我们的关心,作为社区干部,我们更要接续奋斗,担当作为,造福一方。” 何建和说。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