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孟子出名的三句话(对孟子的非议射雕中那首著名的打油诗)

孟子出名的三句话(对孟子的非议射雕中那首著名的打油诗)淳于銮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如下:关于诗句的解释,知乎上有个答案认为前两句说的是孟子,后两句批评的是孔子,实在是错得有些离谱。孟子即便没读过原著,只看《射雕英雄传》也应该知道,这诗通篇就说的是孟子一人,因为黄蓉吟诗的起因不就是因为酸腐的朱子柳引用了一句《孟子》中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嘛。

“乞丐何曾有二妻? 邻家焉得许多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这是《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念的一首打油诗,反驳“南帝”麾下“渔耕樵读”四大弟子之一的朱子柳对他和郭靖举止亲密的责难。

孟子出名的三句话(对孟子的非议射雕中那首著名的打油诗)(1)

渔耕樵读

书中把这首诗虚构成“东邪”黄药师所作,但历史上真实的来历却是出自明代冯梦龙的作品《古今笑》。

关于诗句的解释,知乎上有个答案认为前两句说的是孟子,后两句批评的是孔子,实在是错得有些离谱。

孟子出名的三句话(对孟子的非议射雕中那首著名的打油诗)(2)

孟子

即便没读过原著,只看《射雕英雄传》也应该知道,这诗通篇就说的是孟子一人,因为黄蓉吟诗的起因不就是因为酸腐的朱子柳引用了一句《孟子》中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嘛。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如下:

淳于銮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讲的是齐国大夫淳于髡询问孟子的礼制问题,孟子认为按照礼制除非在嫂子落水这种极端情况下(朱子柳也提到“孟夫子只说嫂子溺,叔可援之以手”),不然男女之间还是应该谨守“授受不亲”这种规矩的。

黄蓉的反驳手段是从根本上否定孟子的言论,进而说明朱子柳用孟子的话来讥讽自己,毫无意义。

下面按顺序一句一句分析:

“乞丐何曾有二妻?”

孟子出名的三句话(对孟子的非议射雕中那首著名的打油诗)(3)

齐人有一妻一妾

典故也出自《孟子.离娄下》,原文如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食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讲这样一个寓言,是在讽刺那些为了荣华富贵不择手段的人,打油诗对孟子的本意不置可否,只是从故事表面出发,认为一个不能果腹的乞丐却有一妻一妾,明显不符合常理。

“邻家焉得这么多鸡?”

出自《孟子.滕文公》,原文如下:

戴盈之曰:“什一 去关市之征 今兹未能 请轻之 以待 来年 然后已 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 然后已.’——如知其 非义 斯速已矣 何待来年?”

讲的是宋国大夫戴盈之询问孟子征税政策时的对话。

戴盈之文:“税率十分抽一 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 今年内 还办不到 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 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 怎么样?”
孟子回答道:“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告诫他 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 每月 偷一只 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 就应该赶快停止 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这一句指出的是孟子为了说明道理而杜撰的“偷鸡”的故事中,有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邻居家不可能有那么多只鸡让那个人偷的。

“当时尚有周天子”

孟子的生卒大致是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即便到了他去世前的前289年,洛邑依然有天子周赧王在位。

孟子出名的三句话(对孟子的非议射雕中那首著名的打油诗)(4)

周赧王

“何事纷纷说魏齐?”

按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说法,孟子当年推行他治国理念的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齐宣王,一个是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这时魏国把战略重点放在了东方,把都城迁到了大梁,所以也称梁)。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后两句,联合在一起明显是在责问这位把“君君臣臣”放在嘴边的“亚圣”为何不给天子效力,却要想在这些僭越的诸侯这里寻找机会。

朱子柳认为,“齐人与攘鸡,原是比喻,不足深究,但最后这两句,只怕起孟夫子于地下,亦难自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