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但是,许多不参加科举或失意者,还可通过干谒这条通道,走上仕途。如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援引他做过短期的幕府。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果。天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后来由河西节度使哥叔翰推荐,掌管幕府书记。安史之乱后,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两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隋唐以来,科举是文人实现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的最佳途径,而偏离这条通道,无疑会带来诸多困难。吕尚、诸葛亮出生的年代,尚未有科举制度,只好靠明主去寻找,去拜访。有了科举,皇帝就省去许多麻烦。一场试考下来,就能罗网许多人才。不参加科举,无疑是自断仕途。李白为什么爱读书,好剑术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虽然个子不足七尺,但有心雄万夫之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1)

文/钟百超

李白是一个腹有诗书,但不是满腹经纶的书生。虽然能吟诗作赋,胸怀大志,但终因缺乏治国安邦的韬略和政治斗争的智慧而功败垂成。

李白的诗是他一生的写照,勾画出其激昂慷慨、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在欣赏其诗作的同时,也能对其人生有个清晰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从少年时代开始,李白就喜欢读书,爱好剑术,并且学有所成。“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岁开始阅读奇书,学习剑术,所做的赋超过司马相如。“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文章已经有所成就。

李白为什么爱读书,好剑术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虽然个子不足七尺,但有心雄万夫之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李白把自己比作大鹏,表明他素来怀有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不仅如此,李白还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2)

李白不仅有志向,而且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能够继承和发扬管仲、晏婴两人的治国理念,谋求辅弼帝王之术,渴望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得天下安定,国家统一,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李白还仰慕姜尚、郦食其、诸葛亮、谢安、鲁仲连等历史人物。“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梁甫吟》)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诸葛亮躬耕陇亩,受三顾之恩,辅助刘备,建立蜀国。“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李白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吕尚、诸葛亮一样得到重用,成为帝王之师,建立不朽功勋。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3)

隋唐以来,科举是文人实现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的最佳途径,而偏离这条通道,无疑会带来诸多困难。吕尚、诸葛亮出生的年代,尚未有科举制度,只好靠明主去寻找,去拜访。有了科举,皇帝就省去许多麻烦。一场试考下来,就能罗网许多人才。不参加科举,无疑是自断仕途。

但是,许多不参加科举或失意者,还可通过干谒这条通道,走上仕途。如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援引他做过短期的幕府。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果。天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后来由河西节度使哥叔翰推荐,掌管幕府书记。安史之乱后,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两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

李白似乎还停留在旧有的思维模式中,希望皇帝发现自己,然后驱车千里来拜自己为师。然而,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终于,为了出仕,他也不得不采取干谒的办法,向韩朝宗等诸人上书,毛遂自荐,可是都没有达到目的。天宝二年,李白四十二岁,才得到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但是,被皇帝下诏征用和皇帝主动求贤是两码事,这毕竟与理想有差距,去还是不去?“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得知消息之后,宰鸡喝酒,一边喝酒,一边起舞,儿女们也欢心喜地。他当时的心情是“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苦不早”既有欢乐心情,又有迟暮之憾。正因为憾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来到皇帝身边。但是,恨归恨,终于还是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了。“仰天大笑出门去”,可惜他笑得太早,太幼稚了,他其实完全是一个政治素人。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4)

唐玄宗只是赏识李白的诗才,把他当做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唐玄宗与杨贵妃游玩的时候,就让李白陪同作诗,如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就是应唐玄宗之命而作的。

李白有过春风得意的时候。“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玉壶吟》)御筵上举杯朝贺,颂扬万乘之主,九重之内,嘲弄王公权贵于赤墀之上。朝见天子曾屡换飞龙之马,手中挥舞着御赐珊瑚玉鞭。

毕竟初涉官场,好景不长。“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三杯老酒下肚,拔剑对舞秋月,慷慨高歌,不禁涕泪滂沱。好好的,为什么哭呢?“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他把自己比作东方朔,比作天上的谪仙下凡,可是就在朝堂之内,却得不到世人的赏识。把自己比作西施一样笑颦皆宜,得到君王恩宠。把群臣比作丑女们却东施效颦,愈学愈丑。尽管君王仍爱蛾眉之好,但无奈宫中妒女谗毁。所以即使是西施这样的美人,也无法在宫中立足了。这首诗表明,李白已经感到自己被冷落和孤立了。

李白供奉翰林院三年,此间发生的一件事足以让李白不寒而栗。天宝六年(747),北海太守李邕与杜有邻案牵连,被李林甫所遣酷吏罗希奭杖杀,裴敦复也受牵被害。对于好友李邕的死,李白感慨万分,隐退之念油然而生:“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在李林甫的屠刀下,李北海当年杰出的作风和豪爽的气度已荡然无存;裴尚书的土坟上已长满了高高的青蒿和荆棘。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5)

既然不再留恋宫中生活,那只好“赐金放还”了。离开了长安,李白的政治生命便宣告结束了。一个志在报国的人,终于又走上了漫游生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这首诗如其说送给友人,不如说最终还是留给自己。想不到屈原的悲惨命运再次降临到自己身上,怎能不惆怅满怀和唏嘘长叹。

在政治舞台上,既要有治国安邦的经纶,还要具备政治角力的智慧。在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政治斗争环境中,首先要学会保存自己,然后才能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保存自己,一要处理好君臣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各个权臣之间的复杂关系。哪方面的关系破裂了,都会导致政治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书怀赠南陵常赞府》)李白把自己与孔子相提并论。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儒家思想,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在办学,培养人才,以及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等方面,收获是丰厚的,建树是伟大的。虽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但他编成了《春秋》一书,修订了《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其一》)李白既没有自己体系明朗的治国理念,也没能像孔子那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也没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种征兆不祥之时决不停笔。可以说,李白只有理想,没有具体行动。

李白有着鲜明个性。“以天为容,以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自以为长得以天为容,以道为貌。所以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生性高傲就无法与世俗谐调。“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甚至连孔丘都不放在眼里,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一个目空一切的文学青年,在那个人才济济的盛唐年代,注定是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6)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秉性耿直,对李林甫等权贵不能阿谀奉承。“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李白自比白玉,难免容易被苍蝇污染,又自称是《阳春》和《白雪》,曲高和寡,自然无法找到知音。加上他本身的个性狂放不羁,疏懒散漫成性,多次遭到狭隘之人的嘲笑。自命清高,自命不凡,自然在朝廷无法立足。

虽然李白抱有坚定的信念和成功的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坚定的跋涉者,当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就采取逃避,归隐的态度,一心想过隐逸的生活。一个经不起挫折,经不起打击,经不起考验的人,说明他对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缺乏坚定的信念。“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自少年时代就有隐居之志,见此情景,怎能再留恋富贵呢?“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面对明媚的云天与幽静的林壑,清风徐来,倚栏长啸,那是何等的惬意和悠闲。“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多么希望自己将来能像严光和谢灵运那样,摆脱世俗的烦恼,寄迹林下,度安闲隐逸的生活。“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可惜李白尚未功成,却已身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既然在这个世上不能活得称心如意,倒不如驾舟江湖,漂泊一生。“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赠蔡山人》)李白说自己本来就没有放弃俗世,但世人却抛弃了他。既然选择了离开,就无法再回头了。

这也许就是李白只能成为大诗人,而不能成为政治家的根本原因了。但是,做不成政治明星,至少做个教育家,培养诗人,总还是可以的,可惜李白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做。所以,我还是喜欢孔子多一点。

古往今来,为什么有些人走上仕途之后,能够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而有些人却仕途坎坷,一事无成?李白的人生经历,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李白最癫狂的诗(且看李白诗说李白的人生)(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