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彤彤的晚霞散文(副刊美文德福老汉的丰收故事)
红彤彤的晚霞散文(副刊美文德福老汉的丰收故事)这话说得德福、阿妈心里暖暖的。说干就干,“山里人家”的农家乐招牌很快挂了出来。老两口忙种菜,大儿子管种田养鱼,幺儿烧饭做菜,俩媳妇当帮手,哪里需要到哪里。德福这辈子也没想到一家人居然还能从柴火味里,晋升为一起打拼的伙伴。上阵父子兵,做事一家亲,加上庆丰村的好山好水,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一切发生变化是在阿妈生病后,儿子们常回家看看。后辈蹲在灶口烧火,阿妈在灶上炒菜,相互借着灶火的暖意诉说家常。阿昌说:“我们凉丰村稻田养蟹,首届丰收节还上了东方卫视。咱庆丰水好,可以试试稻田养鱼。”阿明说:“我来开农家乐,手艺也没荒着。有时间陪陪爹妈,比什么都强。”看着人来人往热闹的场景,老汉的脑海里浮现出从前的节庆。七山二水一分田,庆丰是典型的山区,粮食金贵,番薯当饭吃是山里人的日常。孩子最惦记每年的丰收节,到稻田里挑选成熟的稻谷,碾米打麻糍,吃顿饱饭。记得有一年丰收节,老汉守秋打到一头偷吃玉米的野猪,全村
秋分一到,龙南山区秋意渐浓。山上的板栗熟了,裂开嘴“笑哈哈”;山下的柑桔变大,由绿变黄;连片的稻田在暖阳的照耀下,金灿如画。
配图来自网络,下同
看着大地上这一派丰收景象,德福老汉不由得喜上眉梢。德福姓钟,畲族,在浙江龙南山区的庆丰村开着农家乐。秋分,是畲族人传统庆丰收的日子。今天的庆丰村比过年还热闹,外面的游客、自家的亲友都要来过节。
德福的房子坐落在半山腰,走进小院,山花娇艳,绿意盎然;门楼、檐廊处,精美的水墨淡彩与青瓦白墙相映成趣;雪白照壁上“钟灵毓秀”“绿杨在望”的题签,显得古色古香。如今,一年一度的丰收节,不仅是畲族人的狂欢,也是游客期待的大餐。
看着人来人往热闹的场景,老汉的脑海里浮现出从前的节庆。七山二水一分田,庆丰是典型的山区,粮食金贵,番薯当饭吃是山里人的日常。孩子最惦记每年的丰收节,到稻田里挑选成熟的稻谷,碾米打麻糍,吃顿饱饭。记得有一年丰收节,老汉守秋打到一头偷吃玉米的野猪,全村人喝酒吃肉,山歌从夜晚唱到天亮,高兴着呢。
从前庆丰路差,山货运不出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清早挑担山货出山,晚上得赶紧把家里四时八节要用的东西挑回来,生活极不轻松。农历九月火盆归房,“手捧苞萝粿,脚踏木炭火,除了皇帝就是我”,唱的就是山里人的生活。可孩子们不想过这样的日子,老大阿昌当兵退伍后,自作主张在山脚下的凉丰村,做了上门女婿,孙子也随了人家的姓。老汉心里窝火,却也无可奈何。小儿阿明在县城读书时,校园民谣正火热,他向阿妈要98元买吉他。可阿妈说:“弹吉他可以弹出稻米来,还是可以弹出媳妇来?”
阿妈不懂幺儿的心。在阿明眼里,吉他是诗和远方,是山里青年平庸生活中一线飞天的光亮。他气呼呼地去城市打拼,好几年不曾回家。接下来的丰收节,德福家大眼对小眼,日子过得孤孤单单。
这一切发生变化是在阿妈生病后,儿子们常回家看看。后辈蹲在灶口烧火,阿妈在灶上炒菜,相互借着灶火的暖意诉说家常。阿昌说:“我们凉丰村稻田养蟹,首届丰收节还上了东方卫视。咱庆丰水好,可以试试稻田养鱼。”阿明说:“我来开农家乐,手艺也没荒着。有时间陪陪爹妈,比什么都强。”
这话说得德福、阿妈心里暖暖的。说干就干,“山里人家”的农家乐招牌很快挂了出来。老两口忙种菜,大儿子管种田养鱼,幺儿烧饭做菜,俩媳妇当帮手,哪里需要到哪里。德福这辈子也没想到一家人居然还能从柴火味里,晋升为一起打拼的伙伴。上阵父子兵,做事一家亲,加上庆丰村的好山好水,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德福邀我去他家过节,说:“今天庆丰收的活动可丰富了,混水摸鱼、稻壳煨番薯、畲族山歌对唱、竹杠舞、运秋粮比赛,都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你可不要错过哟。对了,我家大孙子改回钟姓,党的政策好,畲族考学有加分。想着孙子要上北京读书,让咱畲族人长脸,心里老脱爽。”
追随着德福老人爽朗的笑声,我的心已飞入庆丰的山谷中。秋“丰”里,美了秋天,阅了人间烟火,果真是一年好景君须记。(原文刊登于2022年10月1日粮油市场报A04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