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人旅游攻略(益阳民俗之生活民俗)
益阳人旅游攻略(益阳民俗之生活民俗)二、专技游艺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棋类多为裤档棋、成三棋、五子棋、算盘棋等;其它棋类较少。民间玩骨牌的较多,麻将牌仅是少数富商豪门玩要消遣之物。新中国成立后,象棋、军棋相当普遍,跳子棋尤 为少年儿童和中老年所喜爱。围棋爱好者逐渐增多,扑克牌比较盛行。至60年代,麻将和骨牌基本绝迹,80年代起,玩麻将的日渐增多,大有成风之势。少年儿童不少的喜欢玩积木或摆弄机械、电子玩具。城镇青少年打桌球、玩电子游戏、溜冰、跳舞的较为普遍。 智力游戏 以猜谜语、讲故事(俗称讲白话)最为普遍。田头工场,工余饭后,只要三五成群,随时可见。谜语范围广泛,字谜、物谜、人名和地名谜,无所不包,语句流畅、生动。多用三四句话构成谜面,常用隐喻、暗示勾勒谜底特征。故事内容从“盘古开天”到地方风物,故事人物从民间百姓到帝王将相,无所不包。青少年和儿童,时常相聚念绕口令,把声、韵、调极易相混的字,反复、重叠组成拗口的句子,一口气
第六节 游艺习俗
区境的游艺活动历来丰富多彩。无论是平时游戏,还是节日游艺,都具有世代相传和自我娱乐的特点。活动形式则因时因地而异,不断创新。
一、民间游戏
区境民间游戏有智力游戏、活动游戏和助兴游戏3大类。
智力游戏 以猜谜语、讲故事(俗称讲白话)最为普遍。田头工场,工余饭后,只要三五成群,随时可见。谜语范围广泛,字谜、物谜、人名和地名谜,无所不包,语句流畅、生动。多用三四句话构成谜面,常用隐喻、暗示勾勒谜底特征。故事内容从“盘古开天”到地方风物,故事人物从民间百姓到帝王将相,无所不包。青少年和儿童,时常相聚念绕口令,把声、韵、调极易相混的字,反复、重叠组成拗口的句子,一口气急速念出,逗人捧腹叫绝。民间还用铁丝制成边环圈,环环相套,可分可合,常有九环,俗称“九连环”, 须得心灵手巧方能解开,以此养神消遣,极为有趣。儿童习用纸折成各种器具或动物形状,如船、衣、裤、帽、飞禽等。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女性爱好者为多。花卉、鸟兽、虫鱼、窗花、人物,无不剪得栩栩如生。其中新婚窗花、礼品蛋花。更能增强喜庆气氛。折纸剪纸等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活动游戏 区境儿童玩要,常开展捉谜藏、滚铁环、打马(4根小篾棍或树枝丢成各种形状)、“老鹰捉鸡”、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抽陀螺、弹石子、射箭、踩高跷等活动,也有随季节变化,春天放风筝,冬天堆雪人、挤油渣滓(众人挤在墙角一隅,把最里头的人挤出来,自己挤进去)等活动开展较多。年轻力壮者聚集一起,喜开展举重、抵毛力、摔跤、投掷、堵棍、爬竿、扳拳、占江山、赛棋、玩牌等活动,每逢节日或聚会,各地多开展舞拳、舞蚌、舞狮、舞龙、舞虾等活动。遇端午节,江河龙舟竞渡,更引人入胜,这些习俗在区境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在白色的木积木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棋类多为裤档棋、成三棋、五子棋、算盘棋等;其它棋类较少。民间玩骨牌的较多,麻将牌仅是少数富商豪门玩要消遣之物。新中国成立后,象棋、军棋相当普遍,跳子棋尤 为少年儿童和中老年所喜爱。围棋爱好者逐渐增多,扑克牌比较盛行。至60年代,麻将和骨牌基本绝迹,80年代起,玩麻将的日渐增多,大有成风之势。少年儿童不少的喜欢玩积木或摆弄机械、电子玩具。城镇青少年打桌球、玩电子游戏、溜冰、跳舞的较为普遍。
二、专技游艺
福州·三坊七巷,偶遇说书先生,讲述坊巷故事。
清末时期,区境说书的较为盛行。到民国时期,各县县城,均设有说书场,诸如茶馆、书棚等皆是。入晚,一部分民间艺人常来此坐棚,时讲时唱,或哭或笑。题材多以长篇历史故事为主。有的整板整腔坐唱益阳弹词或益阳围鼓,有的赞骂褒贬,富喜怒哀乐,情词切切,生动感人。城镇老人大多喜爱坐堂静听,新中国成立后,说书习俗虽存,但是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多数人均崇尚个人阅读,听书者渐少。到70年代,说书场所几乎消失。但收听电台说书节目及其他歌曲戏剧节目的人逐渐增多。进入80年代,电视迅速发展。城乡居民又习惯于看电视节目,年青人还喜听录音磁带,原来唱弹词、围鼓的老艺人,多数弃业改行。
昔时,区境常有一部分专技艺人沿门乞讨,尤以农历正月或有婚丧喜庆时为甚。他们以敲三棒鼓、唱莲花闹、送春牛、赞土地等形式,进门后即因时因人因事赞唱,有的还自带一两挂鞭炮燃放进门,赞唱后由主家打发茶食、烟或红包,甚至安排入座就席。以上艺人,均善于迎合主家心理,有的赞得主家满堂欢喜,于是连放鞭炮,或连赠红包。新中国成立后,三棒鼓、莲花闹等仍作为民间文艺演出形式常加运用,靠上门乞讨的艺人,则从60年代起即基本绝迹;但到80年代后又有复出,常在春节期间行艺半月左右,收入甚多。有的则常年以此为业,到方圆百里的婚丧喜庆人家去赞唱,但主家接待已不如往日热情,往往艺人未开口赞唱,主家即打发小小红包,表示谢绝。
我是李胖胖,立志成为益阳文化传承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