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在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都有哪些(生态文明是什么)

在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都有哪些(生态文明是什么)作者: 卢风 等 新时期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其实,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前,已有少数学者在研究文明的可持续性和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我是这少数学者之一。在十七大之前,我们的声音很微弱,我们的研究不受重视,甚至受到不同程度的冷遇和排挤。但我们不气馁,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十七大之后,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部分肯定,我们为此而感到高兴。“生态文明”是个概括性极强的概念,人们永远也不可能就此达成完全的共识。学者的思想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亦将永远存在着张力。学者的天职是“修辞立其诚”,秉持“独立之精神”,表达“自由之思想”。我将倾余生之力研究生态文明和生态哲学,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一个学者应做的贡献。本文选自《生态文明:文明的超越》

疫情当前,在“好吃懒做”就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特殊时期,我们将会每天推荐一本图书,帮助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都有哪些(生态文明是什么)(1)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识到人类文明已深陷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但同时也一直不乏强烈否定存在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声音。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后,立即就有了反驳该报告的著作《没有极限的增长》。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生态主义者夸大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只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暂时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力量的增长,这些暂时困难很容易得以克服。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国发展态势和全局实况而做出的客观判断,表明党中央有对发展之可持续性的忧患意识,而完全没有科技万能论者的那种盲目乐观。只有切实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才会有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

2004—2005年,我国学术界和舆论界曾有一次关于“征服自然” 与“敬畏自然”的激烈争论。科技万能论者认为,提倡敬畏自然是文明的倒退,古代人因为科技不发达而对自然无知,从而敬畏自然。现代化就是要凭借科技力量不断地征服自然,以创造越来越贴合人意的人工世界,现代文明所到之处,恰是自然被征服之所。力主敬畏自然的学者则着力论证:自然不同于自然物,自然是化生万物、包孕万有的“存在之大全”或“终极实在”。人类可凭科技力量暂时征服特定的自然物,如建起三峡大坝,暂时地驯服了长江,但人类永远无法征服自然。另外,每一自然物都与自然中的其他自然物处于复杂的相互联系之中,所以生态学告诉我们,你在自然中永远都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情,即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必然会引起其他事物的改变。所以,我们在用科技之剑征服特定自然物时,必须小心谨慎,一不小心就会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便意味着我们必须彻底弃绝“征服自然”的狂妄信念。

在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都有哪些(生态文明是什么)(2)

我们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空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明显标志。如何理解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大难题。自“生态文明”成为热议话题以来,一直存在两种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解,或说存在两种生态文明论。一种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的文明观念、文明行为、文明措施(包括制度措施和技术措施),生态文明应该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维度,一个新的维度。诞生于18 世纪的欧洲、如今正在全球扩张的现代工业文明一直缺少这个维度,故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补上生态文明这一维度,工业文明就安然无恙了。另一种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在生产消费方面依赖于矿物资源,它生产和消费的多数物品都是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它的技术是不断扩张征服力的征服自然的技术,即反生态的技术;它的制度是受制于“资本的逻辑”的、激励人的物质贪欲的制度;它的观念是物理主义世界观、科学主义知识论和物质主义价值观,是支持和激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观念体系,也是激励大众之物质贪欲的观念体系。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持续。它必将为一种崭新的文明所取代。即将取代工业文明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文明。在生态文明中,人们生产和消费的物品应该是亲环境、亲自然的绿色物品;人们所使用的技术应是亲自然的生态技术或绿色技术;生态文明的制度应该是生态学指导下的激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非商业性交往的制度;生态文明的主流观念应是以生态学知识为基本信念的观念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第二种生态文明观。因为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显然已包含了历史学意义上的“文明”的全部内容,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一种全新的文明。报告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部分的结尾一句话是:“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见,生态文明是即将到来的一个新时代,我们亦可认为她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崭新的文明。

在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都有哪些(生态文明是什么)(3)

新时期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实,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前,已有少数学者在研究文明的可持续性和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我是这少数学者之一。在十七大之前,我们的声音很微弱,我们的研究不受重视,甚至受到不同程度的冷遇和排挤。但我们不气馁,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十七大之后,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部分肯定,我们为此而感到高兴。“生态文明”是个概括性极强的概念,人们永远也不可能就此达成完全的共识。学者的思想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亦将永远存在着张力。学者的天职是“修辞立其诚”,秉持“独立之精神”,表达“自由之思想”。我将倾余生之力研究生态文明和生态哲学,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一个学者应做的贡献。

本文选自《生态文明:文明的超越》

在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都有哪些(生态文明是什么)(4)

作者: 卢风 等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3月

作者简介

卢风

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学术期刊《环境伦理学》(英文)编委、国内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伦理学研究》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生态哲学、应用伦理学和科技哲学。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曾兼任湖南省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已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10部。

董玲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惠娜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彦程

哲学博士,供职于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内容简介

该书概述“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辨析“生态文明”的涵义,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人类之所以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因为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走出深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即实现文明诸维度的联动变革:改变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取代矿物能源),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经济走向循环经济,谋求非物质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变自然观、科学观(知识论)、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