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原著中的红楼梦细节解密(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

原著中的红楼梦细节解密(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梦稿本”是1959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发现的,系杨继振咸丰五年(1855年)的藏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书原本十回装订成一册,第四十一回至五十回一册缺失,据说,当年又为杨继振依据《红楼梦》“程乙本”抄录补齐。在《红楼梦》的众多古抄本中,有一部叫做《红楼梦稿》的本子,特别惹眼。此书就是人们常说的“梦稿本”,1963年影印出版时,名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共一百二十回。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惊夫!原来这真是高鹗的《红楼梦》手稿各位,读《红楼梦》,如果不读《红楼梦》的古抄本,就等于没读《红楼梦》。而读古抄本,又没读过高鹗的手稿,那你就读不懂《红楼梦》。这是我近半个世纪读《红楼梦》的一点心得。说到这里,咱们还是拿作家张爱玲当例子。张爱玲不是有“三恨之说”吗?叫我看,还应该再给她加上“一恨”,即:她肯定没读过高鹗的《红楼梦》手稿。不然,她就不会把“红楼”当“梦魇”了,嘿嘿!

原著中的红楼梦细节解密(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1)

原著中的红楼梦细节解密(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2)

扉页

原著中的红楼梦细节解密(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3)

首页

原著中的红楼梦细节解密(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4)

首页局部

原著中的红楼梦细节解密(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5)

手稿

王铎评《红楼梦》之四三:惊夫!原来这真是高鹗的《红楼梦》手稿

各位,读《红楼梦》,如果不读《红楼梦》的古抄本,就等于没读《红楼梦》。而读古抄本,又没读过高鹗的手稿,那你就读不懂《红楼梦》。这是我近半个世纪读《红楼梦》的一点心得。

说到这里,咱们还是拿作家张爱玲当例子。张爱玲不是有“三恨之说”吗?叫我看,还应该再给她加上“一恨”,即:她肯定没读过高鹗的《红楼梦》手稿。不然,她就不会把“红楼”当“梦魇”了,嘿嘿!

在《红楼梦》的众多古抄本中,有一部叫做《红楼梦稿》的本子,特别惹眼。此书就是人们常说的“梦稿本”,1963年影印出版时,名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共一百二十回。

“梦稿本”是1959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发现的,系杨继振咸丰五年(1855年)的藏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书原本十回装订成一册,第四十一回至五十回一册缺失,据说,当年又为杨继振依据《红楼梦》“程乙本”抄录补齐。

“梦稿本”令人吃惊的地方,是在第七十八回末尾,有高鹗亲笔留下的“兰墅阅过”四字,抄录时间应该在1791年至1792年之间,卷首还有杨继振的“题记”:“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百廿卷,内缺四十一至五十卷,据‘摆字本’抄足。继振记。”

看官,自“梦稿本”发现的1959年至今,六十年来,有关这种版本的论述文章,非常多,说什么的都有。在这里,我只想梳理一下目前大致流行的几种观点:

一、“梦稿本”自被发现之日起,向被认定是杨继振一手伪造的“伪书”,批判者很多。

二、有人认为它是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过录稿”。

三、还有人认为,“梦稿本”的原始本,在清代就已被“刊刻过”,只是现在早已失传。

四、还有专家说,此稿本不是高鹗的手稿。尽管上面写有“兰墅阅过”这四个字,但不像是高鹗在自己的文稿上批注的口吻。

五、由于“梦稿本”的抄录格式不同于其他抄本,所以此稿本的真实性难以确认。

六、“梦稿本”虽然不是“程甲本”和“程乙本”的直接稿本,但它可能曾经是高鹗手中的稿本。

看官,我的理解和观点是:

由于“梦稿本”确实诞生于1791年至1792年之间,又与“程乙本”多有大同,后面几十回又有好多处“大修大改”,大拆大合,又有高鹗先生的题字“兰墅阅过”,故这就是高鹗“真本手稿”。

在清代后期,因为杨继振是一个书画古董收藏家,是个“文物贩子”,所以许多年来,人们都往往猜测他收藏《红楼梦稿》的动机不纯。或者,有人干脆就断定,这完全是杨继振为了谋取大价钱,而故意伪造的“高鹗《红楼梦》手稿”。

看官,我的判断,恰恰相反。因为这部《红楼梦》的手稿会自己说话,我们从其规模、语言和写作技巧来看,确实能够看到该书初始状态的影子。能够看到原书作为“一百回”的影子,还有如何从“一百回”最后“拆装”成了“一百二十回”的影子。所以说,它确实是高鹗的手稿,不可能造假,也造成不了假。为什么?

因为你给一百万字的《红楼梦》手稿造假,或者说是给“高鹗版”造假,还不如给吴玉峰、孔梅溪和曹雪芹造假。高鹗在当时有何名气?“高鹗版”就值钱?谁信?

另外,要想造一部一百万字长篇小说手稿的假,首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写作技巧,不然就会漏洞百出。说句实话,从高鹗给《红楼梦》的诸多修改来看,他的水平并不高,他也写不了“后四十回”,而只能在某些方面,修修补补。惟其不高,我们今天才能够看到吴玉峰创作《红楼梦》的“原笔”。

还有一样,是造假者没有必要达到的“功效”,即这部《红楼梦稿》的抄本,已经使读者无法阅读了。你想,一部没法阅读的《红楼梦》“手稿”,你卖给谁去?谁又会花大价钱来买呢?是吧?是这么个理儿吧?所以,这部高鹗的《红楼梦》手稿,近二百年来,一直没有在社会上“露面”,直至1959年。

最后,我还要外加一句,即《红楼梦稿》是以每页14行、每行约37字,或每页12行、每行约43字的文本格式抄写的。也就是说,这种密集的抄录方式,作者(或如高鹗一样的编辑者)自己看可以,如果拿出去给人家“阅读”,是匪夷所思的。

好了,不多说了。下面,让我给诸位举几个《红楼梦稿》的具体例子,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在第一回,首页的第二行,即有这样的修改: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念及当年所有之女子……

此处的“当年”,显然是抄者写错了,应为“当日”,故此处将“年”修改为“日”。

看官,这是个很小的例子。你想,如果是程伟元,或高鹗,当年请了抄手来抄录《红楼梦》,抄到了第一页的第二行,就抄出了这种本不该有的错误,谁给付钱?即使高鹗不发火,抄录者也早已换纸另抄了。但事实是:没有。这说明什么?只有一个答案,这是高鹗自己抄录的,他自己故意要留下真实修改的“印记”,因此这是高鹗的手稿。

接下来,在第二十六回中,还有这样的例子:

出了怡红院,贾芸见四顾无人,便把脚慢慢的停着些走,口里一长一短和坠儿说话,先问他“几岁了?名字叫什么?你父母在那一行?在宝叔房内几年了?一个月多少钱?共总宝叔房内有几个女孩子?”那坠儿见问,便一桩桩都告诉他了。

贾芸又道:“刚才那个与你说话的,他可是叫小红?”坠儿笑道:“他倒叫小红。你问他作什么?”贾芸道:“方才他问你什么手帕子,我倒拣了一块。”坠儿听了笑道:“他问了我好几遍,可有看见他的帕子?我有那们大工夫管这些事!今儿他又问我,他说我替他找着了,他还谢我呢。才在蘅芜院门口说的,二爷也听见了,不是我撒谎。好二爷,你既拣了,给我罢。我看他拿什么谢我。”

上面,我抄的是“甲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一段。你看高鹗是如何修改的:

第一句,“出了怡红院”,他在前面多加了一个人名,即“贾芸”二字。这是把后面的“贾芸”,提到了前面,并且把后面的名字划去了。还把抄漏的“停着些”三个字,又补上。

在“先问”的“先”字处,没抄,省略掉了。

又在“你父母在那一行”处,改成了“你父母在那一行挡上”,多加了两个字“挡上”。还把“宝叔”,抄成了“宝二爷”,抄完之后,又把“二爷”划掉,改成了个“叔”。在接下来的“宝叔”处,他仍写做“宝二爷”,也将“二爷”划掉,改为“叔”了。而在“房内”处,抄成了“房里”,又将“房”字划掉,改为“屋”,变成了“屋内”。在“一桩桩”后,又多抄了一个“多”字,然后在“多”字前,又添加了一个“的”。

你看,高鹗在这一百字之内,抄的改的多乱。如果换成造假者,有必要这样做吗?这样造假能挣钱吗?呵呵。接下来,还有,你看——

在“他可是叫小红”一句,高鹗把“可是”二字给抄漏了。于是,他又补上。但他还在“小红”后面,多抄了一个“么”,加了疑问助词。在“坠儿笑道”处,又少抄了一个“笑”字,后又补上。

下一句是“他倒叫小红。你问他作什么?”高鹗便将坠儿的回答“他倒叫小红”五个字,漏抄了。直接从“你问他作什么”开始。不过,他的“你”,是后改的,原先抄的是“二爷”。同样丢掉了“你”的,还有接下来的一处,即“方才他问你什么手帕子”。高鹗还对于“手帕子”一词,进行了改造,改为“绢帕子”。在原抄处的“手”字处,改为“绢”。

在“好几遍”后面,高鹗误抄了“我又没”三个字,并改为“可有”。在这一处“帕子”处,他抄做“手帕子”,后又将“手帕”划去,改为“绢”,在“绢子”后,又加上助词“的”。这样一来,此词就由“手帕子”变成“手绢”了。我在想,高鹗为什么要这样改,也许就是因为中国南北方口音和习惯称呼上的差异吧?因为原作者吴玉峰是南京人,而高鹗是辽宁人。因此,吴玉峰的有些南方话,他高鹗就念着不适应、不顺口,所以动手给改了。

看官,你别烦,要说明一个问题,还就得像解剖麻雀一样,一点一点地来,请别着急。

接下来,高鹗又把“我有那们大工夫管这些事”一句给抄漏了。外插上了一句“我哪里那么大工夫管这些事”。你看,他把人家的原话,又加了“哪里”、“么”,而去掉了“有”和“们”,改动不可谓不大,但终究没有伤到了原著的筋骨。

在“今儿他又问我”处,他写道“他今日又问我”。把“今儿”变成了“今日”。还在“不是我撒谎”处,抄丢了一个“我”字,后添加上了。

好了,看官,我上面只分析了《红楼梦》不到三百字的文本,就出现了这么多的改动,你好意思说这不是高鹗的手稿,而是杨继振的什么造假“伪书”么?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说话。

说真心话,我做过几十年的编辑工作,当我读过《红楼梦稿》之后,我一眼就能够看出,这绝对是高鹗的手稿,是他在与程伟元一起出版《红楼梦》“程甲本”和“程乙本”之际,特意留给自己的“自留手稿”。因为这种“手稿”除了高鹗自己能看,谁也看不了。

由于有了这部“自留手稿”,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即“高鹗为什么要给自己留下一部‘自留手稿’呢?为什么?”叫我说,他那时不是才三十岁出头吗?人生还长着呢!或许《红楼梦》以后还可能要继续重新编辑、校订、出版,程伟元可能还要请他继续出山。不然,他留这种“手稿”就仅剩下“纪念意义”了。

所以说,那种污蔑人家杨继振伪造《红楼梦稿》的判断是轻率的、不真实的。说人家是为了什么“炫耀”和“要卖大价钱”的指责,纯属无稽之谈。看官,二百多年了,也该还杨继振先生一个清白了,不要再将其打入“死牢”了,因为事实总归是事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