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都有哪些剧开播(今年通宵追剧清单)
今天都有哪些剧开播(今年通宵追剧清单)Mindhunter心灵猎人而上周开播的这部新剧,细腻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坦白讲,这部剧十点君足足等了三年。无论怎么看,它都是今年必刷的年度十佳剧集——
千盼万盼,终于等来「白夜追凶」大结局。
虽然最后几集还颇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整部剧着重细节的用心。
犯罪剧做到这样,难能可贵。
而上周开播的这部新剧,细腻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坦白讲,这部剧十点君足足等了三年。
无论怎么看,它都是今年必刷的年度十佳剧集——
心灵猎人
Mindhunter
这剧导演,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大卫·芬奇。
「龙纹身的女孩」、「社交网络」、「十二宫」……大卫·芬奇的电影总是充满阴郁和哀伤,却部部精彩,部部高分。
距离他上一部作品「消失的爱人」已经过去三年。
更别说他上一次亲自执导美剧,已经是四年前的「纸牌屋」,从此掀起网络自制剧的逆袭狂潮。
这次,大卫·芬奇聚焦犯罪心理侧写。
十点君之前介绍过「追缉炸弹客」,同样是犯罪侧写题材。
(戳:趁它没刷爆朋友圈,还不多追几集)
什么是犯罪侧写?
对罪犯的犯罪行为、言行举止进行分析,窥看他的心理活动,从而推断出他的年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和关系。
甚至,能提前预知罪犯的下一步行动。
在「追缉炸弹客」里,那是个FBI还不太重视心理侧写的年代,办案主要靠线索推理。
而「心灵猎人」,则是回到1977年,这门学问即将诞生的时候。
男主霍尔登(乔纳森·格罗夫饰)是FBI的人质谈判专家,他的职责是保证人质安全,并让罪犯伏法。
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案子,刷新了他的三观——
在不断谈判和利诱下,霍尔登成功安抚了罪犯,但近乎绝望的罪犯却选择突然开枪自杀。
这一幕让霍尔登动摇了,他压根没预料到罪犯的这个行为——而且无法解释。
一个念头,在霍尔登心里萌芽。
如果能足够了解罪犯的内心,是不是就能阻止罪犯?
霍尔登决定对罪犯的心理展开研究。
在这立意之上,「心灵猎人」的两大特点,让它与众不同。
第一点,正是新旧观念的强烈矛盾。
我们现在觉得犯罪侧写很平常,但当时可是破天荒的。
要知道,那是个连“连续杀人犯”这个词都还没有的年代。
FBI认为犯罪的黄金三角是动机、手段、契机。
FBI不想、也没必要去了解犯人在想些什么,他们只需要推导线索、制服罪犯,任务就算完成。
但,FBI渐渐发现,罪犯的动机越来越无法解释。
在以前,一起杀人案的犯人可能是前任或亲人,但现在,极有可能是陌生人的随机作案。
这正是霍尔登的研究初衷。
于是,霍尔登开始和行为科学小组负责人比尔一起,去美国各州的警局,教授FBI的犯罪心理课程。
可没想到,霍尔登和地方警员的观念冲突同样强烈。
在警员眼里,犯人就是犯人,出格行为意味着他们就是不可理喻的变态。
比起了解罪犯心理,他们更愿意直接用武器解决。
但,这些警员也陆续遇到了现场勘探和资料调查,都毫无头绪的奇案。
为什么犯人要特地用扫把捣毁死者下体?灭口目击者的方法很多,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杀死死者的儿子?
另一起案件同样如此,既然能把看门狗割喉致死,为什么只把被害者打成重伤?
传统的动机分析,似乎不再奏效。
而这些,正是霍尔登的研究动力。
因此,教学只是台面上的名义,霍尔登和比尔的真正目的,是探访各地那些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
强暴、虐杀、碎尸、恋童……这些让人后怕的犯罪行径,都成了霍尔登的最佳研究素材。
问题来了,研究的重点在哪里?
罪犯为什么是用这种手段杀人。
深入罪犯的内心,找到他们犯罪的根本原因。
每种犯罪手段的背后,都有必然的心理历程。
在今后,遇到类似的犯罪手法和行为,就能推测犯人的心理状态、他可能的遭遇、学历、社会关系。
预测罪犯的行为,在他下一次犯案前,抓住他。
看明白了吧,霍尔登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让FBI与时俱进,更是在防止同类型案件再次发生。
如果我们不了解疯子的想法
要怎么先于他们一步
这正是犯罪心理侧写的意义。
不仅如此,新旧观念的冲突,更来自罪犯。
这些连续杀人犯,虽然手段残忍变态,但他们自己却有超出霍尔登意料的理智。
举个例子,霍尔登探访的第一个犯人,艾德。
杀了数名未成年少女,一生躲过警察追捕,最后嫌警方无能,主动投案自首。
上图:剧中艾德;下图:真实艾德
当霍尔登想开门见山谈犯罪,以此掌控主导权时,艾德一句“你吃不吃三明治?”就轻松把主导权抢了过来。
艾德相当睿智,他懂得用漫不经心的闲话来掌控局面,甚至一眼就能看穿霍尔登的紧张.
把霍尔登压得死死的。
他像是没有常理可言的变态吗?不。
逻辑清晰,思路严谨,自身有强烈观点。
甚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案。
而这,正是包括FBI在内所有执法部门都忽略,或者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杀人犯身上有太多东西值得他们钻研和学习。
霍尔登的第一次毫无疑问败给了艾德,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霍尔登的探访和话术就越来越老练。
他能在各个罪犯身上学到新的犯罪心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下一次探访中,让自己的犯罪侧写能力越来越高超。
不过,或许霍尔登自己都没发现,在他不断和罪犯交谈的同时,他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尤其是和女友的相处。
也因此,「心灵猎人」虽然是犯罪剧,却没有肾上腺爆棚的动作场面,也没有把重心放在扑朔迷离的连续杀人案身上。
对大卫·芬奇来说,这是场绝妙的心理游戏。
他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霍尔登和罪犯的交谈上。
这正是这部剧的第二大特点,仍颇有争议,慢。
不少人诟病这部剧的对白太多,显得缓慢而温吞。
同时,「心灵猎人」也不是传统的美剧套路。
没有每集都用反转和突发状况收尾,也没有每集都置入一个小高潮来吸引观众眼球。
但,在十点君看来,这可不是慢。
这部剧的节奏更像电影,沉下心来不断铺陈酝酿。
是真相和未知之间的相互撕扯,也是实践和学术上的彼此相冲。
更是社会派视角的揣测。
这样的慢,更能诠释细腻的心理侧写题材,有更大空间细细打磨每一处细节。
就像是在精湛工艺手法之下,慢工精雕而成的完美木作。
举个例子就能明白这种细腻,霍尔登的搭档,比尔。
人物性格,怎么拍?
最直观的,说话、行为。
不,在大卫·芬奇手里,一条领带就够。
霍尔登正直天真,他的领带不是纯色就是格纹。
而比尔,一出场就是花领带,各色花领带,各色花衬衫。
无意识的领带选择,正是透漏性格的巧妙细节。
比尔也正如领带所暗示的,开明、豪迈、不拘一格。
就连坐,都常常只坐桌上。
就是如此细腻的细节,在每一秒中极尽渲染,才能锻造出如此精粹的佳作。
5分钟入戏。
而这部剧能如此扎实,不得不提一个人,约翰·道格拉斯。
人称“现代美国福尔摩斯”。
他是犯罪心理的实践先驱,1977年开始在FBI里试水犯罪侧写,并成为FBI里第一位犯罪侧写师。
「汉尼拔」剧照
退休后所著作的「心理神探」,成了包括「汉尼拔」和「犯罪心理」在内许多著名美剧的蓝本。
而霍尔登的大致原型,就是约翰·道格拉斯。
大卫·芬奇对这部剧确实器重,亲自执导了前两集和最后两集,握准了基调。(大卫·芬奇只执导了「纸牌屋」的前两集)
这位大师擅长险象环生的悬疑命案吗?不。
大卫·芬奇所擅长的,向来是人心。
也因此,「心灵猎人」的故事没有太多曲折离奇,也并不高潮迭起。
却有至深的诱人魅力。
正是源自这种对罪犯心理的敲击,也是对社会观念更迭的拷问。
自问自答,截断对方反驳的可能
一桌、两椅、两人,却是话语间的凶险博弈。彼此之间不断下套、解套、再下套,只为了套出被埋藏的真话。
「心灵猎人」,猎人是谁?猎物又是谁?
在心理的战场上,哪有什么绝对的角色。
社会不断变革,矛盾冲突愈演愈烈。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以为自己是掌握主导权的猎人?
一不小心,我们都只是别人眼中的可口猎物。
想看的,在人人字幕组官网搜索。
老规矩,点完大拇指再走!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D:sdim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