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总目标(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
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总目标(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化隆县委统战部部长拉洛说,今年以来,化隆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标准谋划全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通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各级各部门在全力以赴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同时,与日常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认真安排部署,及时调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正副组长,6名县级领导和18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协监督、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县、乡、村三级创建工作体系。为进一步在新的起点、更高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1年,化隆县全面开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自此,化隆县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任务来
张勇送爱心餐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金秋十月,高原飞歌。从黄河沿岸到“化隆地学”旅游地质开发,从一碗拉面到从业人数达11万人的拉面产业,从贫困无奈的“化隆造”到吃苦耐劳闯出共同富裕路的“化隆灶”……在274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每时每刻,都听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化隆好声音”。
黄河北岸,青沙山南麓,有一片广袤的山地河谷,这里就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一个以回族为主,汉、藏、土、撒拉等21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在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8%,民族团结成为这里永恒的主旋律,各民族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着大山内外;一排排特色的新房,安住着万千群众……如今的化隆,到处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画卷,记录着全县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高位聚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压舱石”
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
“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2021年6月7日至9日,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让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为进一步在新的起点、更高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1年,化隆县全面开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自此,化隆县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任务来抓,高起点谋划、全方位推进,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群众基础、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化隆县委统战部部长拉洛说,今年以来,化隆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标准谋划全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通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各级各部门在全力以赴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同时,与日常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认真安排部署,及时调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正副组长,6名县级领导和18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协监督、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县、乡、村三级创建工作体系。
同时,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讨论制定切合实际的《化隆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的主要目标、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努力做到各环节的具体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避免图形式、走过场,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拉面人抗洪
产业引领构筑美好幸福家园“共同体”
10月5日,随着“山西加油”的话题冲向微博热搜,全国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被强降雨侵袭的山西。一时间,暴雨成灾,洪水肆虐之际,没有一个人不担惊受怕。但在暴雨之下,山西各地也上演了一幕幕让人落泪的场景:主角有消防员、有民警,更有在异地打拼的化隆拉面人,张勇便是其中一位。
今年33岁的张勇来自化隆县昂思多镇具乎扎村,2007年,他怀揣梦想来到山西省孝义市开拉面店。十几年来,张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落地扎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孩子也顺利上了学,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早已成了“半个山西人”。10月12日,张勇通过新闻了解到山西孝义的洪灾具体情况后,当下便决定驰援灾区。
“我们从家乡来到这里开拉面店,山西怎么也算得上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现在人家遇到困难了,我们也该做点啥。”说干就干,张勇随即联系到当地的拉面亲友组成一支爱心团队,前往孝义市受灾严重的李家庄村,现场支起锅灶,免费给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拉起了拉面。
“天气冷,你们救援辛苦了,快喝口热汤暖暖身!”“我们用的都是一次性环保餐具,你们放心吃。”“吃完还有,我们准备的多着呢,别担心不够……”一声声朴实的招呼温暖着现场所有人的心。张勇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晨四点钟就开始起来准备,和面、醒面,然后带上炊具赶往离市区15公里的李家庄村,每天送出拉面1500碗左右。截至10月14日,共送出拉面4500余份。
除了送“爱心餐”,张勇还号召在山西的化隆拉面人一起给受灾地捐钱捐物,大家纷纷响应,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践行大爱之心。
张勇这样发扬善心、回馈社会的拉面店老板,正是近年来遍布全国的化隆拉面人的生动缩影。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走出大山、进入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大化隆拉面人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在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踊跃投身社会公益,涌现出了“广州好人”“全国劳动模范”韩木海买、“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马文德、“在鄂务工经商先进个人”韩索力么乃等一大批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模范典型,赢得了百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走过30年,拉面产业早已成为化隆县的优势产业。小小的一碗拉面,拉动化隆人民脱离了贫穷,也拉近了邻里心、民族情。近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与来自天津、湖北、上海、广东等省市县的33批拉面经济考察团相互交流经验、介绍情况,双方签订了共赢协议。化隆县先后派民宗、就业等部门到天津、东莞等地开展化隆籍务工人员法律、政策、业务和技术等知识培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截至目前,全县231个村11万人在全国280余个大中城市开拉面店1.8万家,年营业额在100亿元以上,与42个县区建立了共建共管机制,积极探索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越来越多的化隆拉面人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不仅主动适应当地管理,自觉提升遵纪守法、维护团结的意识,也积极融入大中城市的生活,献身公益事业,为输出地和输入地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化隆拉面人形象,彰显了浓浓的民族情、团结情、爱国情。
与此同时,每年8月份,化隆“学子圆梦”活动将遍布在全国各地的拉面人聚集到一起,为全县优秀大学生、品学兼优的高考学生提供资助。15年来,一年一届的“学子圆梦”资助活动使各族优秀学生实现了“大学梦”。企业家们累计捐助1721.82万元,资助回、汉、藏、撒拉、土等民族学生3988名,使化隆县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优先打造共建共享“新引擎”
青山掩映,绿水悠悠。深秋时节,行走在化隆县甘都镇东五村,道路两旁绿草成片,偶尔还有小鸟飞过。凉风吹来,人在景中,感觉分外惬意。
“2019年开始,我们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针对垃圾乱堆乱倒的问题,逐户进行劝说、动员,并免费为每户村民配备两个120升的垃圾桶,垃圾存放满后,村委联系垃圾清运单位进行清理,形成了由村委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的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甘都镇东五村村委会主任韩永林告诉记者,虽然东五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但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村内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用双手共同打造了山清水秀的新东五。
自2019年10月以来,东五村广泛动员各族群众参与植树绿化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植树6000余株,村里的荒山土坡变了样,沙尘减少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村容村貌的转变也让村民们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乡道上零食袋、烟头等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绿化带,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8年,东五村被评为“化隆县文明村镇”,2020年被评为“海东市文明村”。
从之前的“后进村”到现如今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样板村”,东五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化隆县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的一个缩影。
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化隆县把生态建设作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地域民族优势,创新开展“民族团结 ”工作,持续动员、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儿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化隆县持续开展万人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活动,动员8万余名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义务植树50万株以上,完成造林10万亩,动员50余名宗教界人士参与栽植树苗260余株;在二塘乡投资300万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林”,种植青海云杉、松柏、油松等各类苗木5万株,既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也同广大干部群众栽下了民族团结的“同心树”。
为深入贯彻“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重大要求,除了每年定期的植树绿化以外,化隆县还在全心全意维护好“母亲河”的水质方面下功夫。先后投入3194万元实施了昂思多沟、黑城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水利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00公顷,水平梯田266.77公顷,水保林1614.42公顷,封育治理4207.81公顷,栽植旱柳等各类苗木125万株……黄河岸边绿了,黄河水清了,化隆各族群众也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好处。
“前几年生态环境不好,黄河实话是‘黄河’,但通过这两年的治理,黄河变清了,环境变好了,旅游的人也多了,青年返乡创业的也多了,周边的产业也‘旺’起来了,我们在家门口也能吃上‘旅游饭’了。”返乡创业青年马金山说。
记者了解到,为有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化隆县将于近期开展秋季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计划完成义务植树50余万株,同时,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通过编制《化隆县群科新区及沿黄北岸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黄河沿岸完成造林3.3万亩。
黄河石上绘的56个民族
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
走在化隆县甘都镇东五村,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一簇簇绿植红花摇曳在房前屋后,一条条平坦整洁的硬化路环绕着田野和村庄。汉族、回族、撒拉族等几个民族的群众都会说一口流利藏语,大家团结和睦,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村有汉、藏、回、撒拉四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没有出现过隔阂和矛盾,大家相互体谅、相互理解。谁家有婚丧嫁娶,谁家在盖房,只要招呼一声,大家不分民族都会过去帮忙,村里形成了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好氛围。”东五村村主任韩永林这样告诉记者,多年来,东五村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工作,在村民中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今年国庆假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秀美风光、民俗风情和欣欣向荣的旅游景象。
10月14日,记者走进阿河滩村,处处都是风景,处处尽显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内涵。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的人文遗迹资源、根深叶茂的800岁空心古榆、始建于1323年的集藏汉和伊斯兰教风格于一体的清真寺、精致的撒拉族刺绣、醇香的化隆拉面、精巧丰富的撒拉宴……处处凝聚了阿河滩村的千年文明和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博大智慧,成为阿河滩村发展文旅产业的绝佳条件,是民族技艺融合的产物,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我们通过重点推进化隆的‘地质遗迹调查及地学旅游开发’工作,努力在青海、在黄河沿岸、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地质文化村,建成具有地学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示范性项目,让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精髓,精心呵护和共同培育民族团结之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赵志丹说。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今年以来,化隆县积极挖掘化隆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及“哇燕则柔”“热梦科巴”“回族宴席曲”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加强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同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物古籍、口传文化、音乐舞蹈、体育、技艺、建筑、服饰、餐饮和医药等文化遗产,建设了一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展示点和民族特色村。大力支持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产品创作、设计和研发,深化文化与旅游、体育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建设了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基地。
在新的历史时期,化隆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弘扬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各民族群众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进一步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
思源学校思政课
培育精神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
走进化隆县思源实验学校的舞蹈室,记者看到学生们正在认真排练节目。“我们排练的舞蹈是《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主题主要表现维吾尔族、苗族、回族和藏族的民族特色舞蹈。”五年级(一)班的学生马悦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舞蹈,她不仅认识到了各民族文化的不同,也通过老师的讲解更加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
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化隆县思源实验学校持续将民族团结工作推在“前列”,实现了创建和宣传教育工作方面“质”的转变。
“我们始终坚持在学校教育中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工作,在今年8月底,学校党支部组织教师、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手绘黄河石活动,通过捡黄河石绘画的方式为同学们直观展示56个民族服饰文化的不同。”思源学校副校长马小燕说。
走进主题展览室,记者看到大小不一的黄河石整齐摆放在展览架上,一幅幅“民族服饰黄河石画”,画出了学生对于民族团结工作的认识,也画出了思源学校对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创新。
从捡石头、选材料、画轮廓、上色、涂色到最终完成,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老师和同学们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硕果。“通过参与‘民族团结一家亲’石画的涂色制作,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各民族服饰的文化特色,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意义。”五年级(四)班的学生范瑾萱说。
今年以来,化隆县思源学校不仅把民族团结创建融入到学校的文体活动中,也融进了党史学习教育和学校思政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英雄故事我来讲”等主题活动,以安排党员教师、少先队员在全校学生范围内宣讲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小故事、红色经典故事等方式,注重提升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思想认识。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发掘“黄河石文化”和“麦香文化”,打造“地方特色”社团课,在一次次聆听、一次次制作、一次次演绎中切实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生同唱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