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太行山上的女记者(太行山上巾帼情)

太行山上的女记者(太行山上巾帼情)康大姐住在贫农刘大娘的东屋里,一有空就帮刘大娘推碾子,还给刘大娘的小孙子讲故事。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老百姓,康大姐都主动嘘寒问暖,“今年粮食收成好吗?”“油、盐、柴、米、酱、醋贵不贵?”“家里有几口人,日子过得怎么样?”……久而久之,康大姐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很有威信,尤其是妇女姐妹们非常喜欢她。“康大姐,辛苦了!”此时抗日工作队的老李和农会主席端着米汤,手拿烧饼上前打招呼。周围的人们听了才知道“哦,她就是人们常说起的康大姐,朱德总司令的夫人。”看上去她可是没有一点架子,亲切和气,对乡亲们总是面带微笑。没几天“康大姐”这个名字,就传遍了这百户人家的小山村。抗战岁月,烽火连天。在太行山,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巾帼英雄,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那是82年前的故事。1939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太行山天高气爽,浮云流逝。在湛蓝的苍穹下,四周的群山显得格外静谧。从八路军总部驻地王家峪村通往枣林村的

太行山上的女记者(太行山上巾帼情)(1)

1939年,朱德(右二)、康克清(左三)在晋东南八路军总部。

太行山上的女记者(太行山上巾帼情)(2)

她们是伟大的英雄群体——“太行奶娘”。

千百年来,太行山以豪迈的气势,巍然屹立在华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走在太行山上,就是行走在记忆的时光里,穿梭在岁月的风尘里。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前夕,我同朱德的孙女朱新华、罗荣桓的外孙女陈炎炎一行,回到我的老家长治。我们同上太行山,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是一片光荣的土地。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追寻先辈的足迹,我们每行一寸,都是在寻找历史的痕迹。此时此刻,面对这片先辈曾经战斗过的热土,我们心中倍感荣光。

抗战岁月,烽火连天。在太行山,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巾帼英雄,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那是82年前的故事。1939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太行山天高气爽,浮云流逝。在湛蓝的苍穹下,四周的群山显得格外静谧。从八路军总部驻地王家峪村通往枣林村的山路上,迎面走来一队八路军,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位飒爽英姿的女八路军。她中等身材,圆圆的脸庞,齐耳的短发,格外精神。

在枣林村,乡亲们看到队伍前面走着的那位女八路军,都投来好奇的目光,特别是村里的姑娘、媳妇、婆婆、奶奶们,更是上下打量着这位女八路军。

“康大姐,辛苦了!”此时抗日工作队的老李和农会主席端着米汤,手拿烧饼上前打招呼。周围的人们听了才知道“哦,她就是人们常说起的康大姐,朱德总司令的夫人。”看上去她可是没有一点架子,亲切和气,对乡亲们总是面带微笑。没几天“康大姐”这个名字,就传遍了这百户人家的小山村。

康大姐住在贫农刘大娘的东屋里,一有空就帮刘大娘推碾子,还给刘大娘的小孙子讲故事。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老百姓,康大姐都主动嘘寒问暖,“今年粮食收成好吗?”“油、盐、柴、米、酱、醋贵不贵?”“家里有几口人,日子过得怎么样?”……久而久之,康大姐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很有威信,尤其是妇女姐妹们非常喜欢她。

说起康大姐的威望,朱新华告诉我说,父亲朱琦说过,“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驻扎在晋东南咱们老家长治一带,威望可高了,特别是那些女八路军,个个英姿飒爽、和蔼可亲。”“其中就有一位康克清大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连晓敏告诉我,早在1939年2月,由八路军、牺盟会、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三个组织的妇女发出倡议,选出代表召开妇女大会,成立晋东南妇女抗日救国总会。

倡议发起人为当时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主任、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委员康克清,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委员浦安修,中共晋冀豫区委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刘亚雄,牺盟会成员黎颖、华逸,抗日决死队丁一等人,他们在倡议书上签字,倡议发出后,晋东南各县纷纷响应,很快20多个县选出了妇女代表150余人。

1939年3月8日,春暖花开的时节,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在山西沁县南沟村召开,会场设在村里一处大院子里,院中搭起了棚子,正面屋檐下摆放着的桌子成了主席台。棚内用砖头支起一排排木板,为会议代表的座位。大会召开的第一天,朱德总司令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做了形势报告、妇女工作报告,提出了任务及要求,他热情洋溢地鼓励妇女们投入抗日斗争。康克清、浦安修也分别在大会上讲话。

朱新华告诉我,他哥哥朱和平曾经在《我的奶奶康克清》一书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那次大会召开之后,康克清负责主抓晋东南妇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批遭受剥削压迫的妇女冲出牢笼,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太行山涌现出一批巾帼英雄模范妇女,为抗战取得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太行山,康克清一心想帮助更多的穷苦妇女脱离苦海,重获自由。在康克清的帮助和影响下,武乡县许家垴妇女王九焕成了抗日巾帼的典型代表。她12岁当童养媳,常常遭受虐待,曾想投井上吊,每天都痛苦不堪。

八路军进驻了武乡,给她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她一心想参加八路军,但又担心部队不要女同志,于是在1939年冬天,她女扮男装改名王子清,参加了八路军,而且就在八路军总部警卫连,随军转战太行,英勇作战,光荣入党。

1940年在辽县(今左权县)战役中,她身负重伤被送进医院,当医生准备为昏迷的她做手术时,解开了一圈圈缠在她胸部的带子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她是女的,这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伤愈后,她随军出太行、强渡黄河、转战中原,参加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女英雄。

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常来“扫荡”,烧杀抢掠的暴行,激起广大妇女的抗日决心。康克清、浦安修等八路军女战士就动员村里的妇女投身抗战,妇女们纷纷响应,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她们进步很快,不但懂得许多革命道理,还学会了识字,当地的妇女工作十分活跃,颇有成就。抗战期间,太行妇女承担了拥军优属的主要工作,她们组织起来做军鞋、缝米袋、救护伤员,成为太行山抗日的一支生力军。

石榴仙是抗战时期太行山地区著名“纺织英雄”中的一位。她的英雄事迹曾经激励成千上万的妇女,以生产支援八路军抗日杀敌,至今人们依然将她铭记。

石榴仙十几岁时嫁到马堡村一个穷苦人家,妇救会刚成立她就加入了妇女组织,带领妇女做军鞋、碾军粮,样样工作抢在先。

她昼夜纺棉织布,又快又好,创下了一天纺花十两,织布两丈多的最高纪录,被评为“纺织英雄”。其中有一段歌唱石榴仙的歌词:“马堡村石榴仙46岁整,她是纺织女英雄,武乡头一名,越干越有劲……”后来她出席了在黎城召开的太行首届《群英会》,被授予“纺织英雄”锦旗。

讲解员连晓敏告诉我,“像石榴仙这样的纺织英雄拥军模范,在太行山比比皆是。” 仅武乡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就多达49万双,这样一个数字,让我心生敬畏。

步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我聆听抗战期间武乡县一位“拥军模范”胡春花的故事,她的事迹被编成了秧歌剧,巡回演出,她的名字在太行军民中久久传颂。

那是1939年5月,太行山风和日丽,山花烂漫,在武乡县窑湾村口一棵老槐树下,坐着一群闺女、媳妇,她们专心致志,为八路军做军鞋,一针一线,凝聚着太行山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深情厚谊。

30出头的胡春花是窑湾村妇救会秘书,她对大伙说,“姐妹们,昨天村长通知,今天有部队要路过这里,咱先停下手里的针线活。兰花,去安排住处;春梅,你领着大伙儿去做点饭……”

窑湾村地理位置四通八达,无形中成了交通要道,在抗日战争岁月里,八路军游击队经常路过此地,在这里休整。胡春花带领姐妹们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接待部队的任务,为了让八路军吃上干粮,喝上热水,她们很快建起了接待站。

1940年深秋时节的一天,日军进犯黄崖洞兵工厂,胡春花很快组织了妇女担架队负责运送伤员。她们抬着担架,行走在坑坑洼洼、满地碎石的羊肠小道上,她们都是裹着小脚的妇女,抬着伤员艰难前行,遇到爬陡坡时,前面的人索性跪着走,胡春花的膝盖磨到血肉模糊,她依然坚持着把伤员送到医院。

1944年11月,胡春花光荣出席太行区首届“群英会”,邓小平同志亲自授予她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拥军模范”。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陈列着这样一组照片,照片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英雄群体,抗日战争时期,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无私的母爱,甚至用生命呵护着八路军将士的后代,“桃花来你就红,杏花来你就香,望见太行就想起娘……树高千丈根往下长,天下的娃娃谁不想娘,魂里梦里念的是你呀,我的娘亲在太行。”这首名为《太行娘亲》的民歌,唱的就是太行山上这群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妇女。太行奶娘到底有多少,已成了一个无法考证的数据。

从长治、武乡到黎城,处处都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走在太行,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朱新华深情地说:“抗战期间,八路军进入山西时仅有几万人,出山西时发展为拥有过百万的大军,太行山人民做出了多么大的奉献和牺牲啊。”陈炎炎也感慨地说,“是啊,太行山的巾帼英雄们格外令人崇敬。”

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虽说情牵着的那些往事已然逝去。此刻,我又想起了我的父亲,一位出生在晋东南,从太行山走出来戎马生涯半个多世纪的老军人,他生前曾经多次讲述我的奶奶在抗战期间,为八路军伤员包扎伤口,送水送药,抬担架喂米汤……这些故事我铭记于心。

在百年的时光中,对于太行山,奶奶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而对于奶奶和她那些手足同情,咀嚼艰辛的姐妹们来说,太行山则是她们融于血脉的挚爱与奉献,那是她们生命的起点,也是延续的根脉。

有根脉就会有无尽的思念,无尽的思念会让我深深地铭记,这段中国抗战历史上,永远的太行山上巾帼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