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鲁迅的祭母文(有多少人还能读懂这篇祭文)

鲁迅的祭母文(有多少人还能读懂这篇祭文)公元1917年,改良与革命之声起于文苑,先生欣然应和。下笔锦绣,《呐喊》《彷徨》;扬手文飞,《热风》《华盖》。龙潜十载,一怒冲天。中国之读者,由此出梦寐而思振作,如脱秋肃而入于春温也。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八表同昏,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停云》:八表同昏,平陆成江。诗中“八表同昏”等诗句,表面看是写天气,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象来形容春季的天色,似乎形容过量,显然,这里是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2.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接续昨日注释,敬请关注。

鲁迅的祭母文(有多少人还能读懂这篇祭文)(1)

鲁迅 自题小像

至先生之归也,故园黯淡,风雨如磐,八表同昏,万家墨面。先生乃自蛰伏,仅以小吏仆仆于故乡及京师道中。然血荐轩辕,蒙耻救民,未曾一日或忘。

1.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八表同昏,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停云》:八表同昏,平陆成江。诗中“八表同昏”等诗句,表面看是写天气,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象来形容春季的天色,似乎形容过量,显然,这里是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2.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公元1917年,改良与革命之声起于文苑,先生欣然应和。下笔锦绣,《呐喊》《彷徨》;扬手文飞,《热风》《华盖》。龙潜十载,一怒冲天。中国之读者,由此出梦寐而思振作,如脱秋肃而入于春温也。

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今日文学之腐败极矣”,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陈独秀在发表于1917年2月第2卷6号《新青年》上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明确提出反封建文学的“三大主义”,这似乎是现代文学专业考生所必背的:“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民国七年(1918年),1月,鲁迅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2.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3.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

4. 1926年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

5. 《热风》指的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鲁迅曾解释说: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编集时,鲁迅对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感到“寒冽”,以“热风”命名集子,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6. 《华盖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 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论辩的魂灵》《夏三虫》《忽然想到》《我观北大》《碎话》等。现已编入《鲁迅全集》第3卷。《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华盖集》语言凝炼精悍,勾画典型形象、讽刺深刻而精辟。

《华盖集续编》收鲁迅1926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其中前二十六篇作于北京,后六篇作于厦门。另有1927年所作《海上通信》一篇。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六版次。《华盖集续编》继续着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的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华盖集续编》语言凝炼,见解精辟,讽刺深刻。

伟哉先生之文,其所起者,岂止八代之衰?壮哉先生之德,其所济者,实为天下之溺。

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译文: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然旧邦新命,变故特多。进化退化,与时俱演。“五四”诸贤,或高升庙堂,一阔脸变。或隐身书斋,各敛其灵光。唯先生破关之后,再无退志;旗纛既张,呼啸向前。厦门寂寞,乃作《奔月》《铸剑》;粤海波高,竟谈魏晋风度。岂“而已而已”,实不得已也。

1.旗纛,qí dào饰以鸟羽的大旗。

2.《奔月》最早发表在1927年1月《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后编入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小说描写了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故事。

3. 《铸剑》是鲁迅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4. 鲁迅先生曾于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在我们厦门大学任教,在厦大期间,开始住在生物学院三楼东南靠海的国学院,不久即迁居集美楼上左边第二间房。1952年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室,后与鲁迅文物陈列室合并,成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鲁迅先生在厦大时间虽短,却留存丰厚:他讲授和编写了《中国文学史》和《汉文学史纲》,创作故事新编《铸剑》、《奔月》,写下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共约17万字,还作了五次演讲。

5.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

6. 《而已集》是192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杂文集。面对反动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鲁迅先生既愤恨,又无能为力,“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及至卜居沪滨,稍得宁静,喘息未定,即谋恢弘文术,创造孔多。故事新编,寻根讨源,并续小说之故辙。木刻笺谱,融通中西,以备图史之旧制。杂文古已有之,然必至先生,方成大国;而国民根性,如禹铸九鼎,无所遁形矣。

1.卜居 bǔjū选择居处。《史记.卷四.周本纪》:「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屈原所作,而现代学者多以为是楚国人在屈原死后为了悼念他而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屈原的愤慨和不满,歌颂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全文以屈原问卜开篇,以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对立设问的语句贯穿,文采斐然,往复盘旋,八对设问,一以贯之,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虽铺陈夸饰,句式整齐,却不板不散,亦无重复之嫌。

2. 1927年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禹铸九鼎是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夏朝建立之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国遵从,百姓有九年的储备,国家有三十年的积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 夏禹四岁,施黯请示道 :“现在九州所贡之金年年积多,作何用处呢?”。于是夏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打算铸九鼎。

时方阽危,国事蜩螗,深渊大泽,龙亡虎逝,鳅鳝狐媚,变怪杂出。先生韬光里巷,坐拥皋比,小楼自有春秋;两间一卒,宗旨抱定,荷戟已非独战。冒强权之矢石,为民请愿;斥友邦之惊诧,辨明皂白。又以明达,见世事无所凝滞,非古之牢骚孤愤者可比也。

1.阽危diàn wēi临近危险。

2.蜩螗tiáo táng比喻喧闹﹑纷扰不宁。《诗经·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国事蜩螗,形容国事动荡不安。

3. 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这首诗最早是写给柳亚子的。《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记有“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并录下本诗和跋语。条幅上的跋语:“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在条幅和日记上,诗中的“破帽”原是“旧帽”,“漏船”原是“破船”;鲁迅编入《集外集》时,作了最后改定。

4.1932年12月,鲁迅作了一首《题<彷徨>》的五言诗。诗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5.友邦惊诧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先后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开始,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什么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来竟下令枪杀学生,打死打伤一百多人,还发出通电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并说什么学生行动引起友好国家(指美、英、法等国)的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家将不像个国家了”,要求各地军政机关对学生严厉镇压。在这样一个险峻的时刻,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从反动电文中拎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写下了这篇时事短评。鲁迅用他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敌卖国罪行,揭穿了极端凶恶的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幸得先生,砥柱中流,荆棘塞途,生路未失。青年赖以有慈父之教,老成亦心折其议论之公允。人谁不爱先生?中国文坛,由是不再寂寞。

1.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砥柱屹立于黄河的三门峡激流之中。语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比喻能够坚强的支撑起危局的人和力量。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三四出》:「砥柱中流,不避延陵剑。」也作「中流砥柱」。

2. 荆棘塞途 jīng jí sè tú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

先生以1936年10月19日病殁。达人洒落,存亡岂足萦怀。厄于中寿,临终并无遗恨。其情思志趣悉见于著作文章,历万世而同祀,共三光而永光。真爱先生者,自得矜式;缪托知己者,难饰其伪。

1.达人,乐观豁达的人 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显达的人。通达事理、明德辨义的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达人大观,物亡不可。」

2. 中寿 zhōngshòu中等的岁数。古时将人的寿命分为上、中、下三段。中寿,或谓一百岁,或谓九十岁,或谓八十岁,或谓七十岁,或谓六十岁。

3.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王国维纪念碑,碑式由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设计)中的最后一句。原文见《金明馆丛稿二编》页246,三联书店2001年第壹版原载清华大学消夏周刊1929年第壹期。

呜呼!沪人何幸,先生最后十载,流寓歇浦,文章有赫,峙于中天,为我国家民族所共仰。既逝乃葬虹口,俾四方同好辐辏麇集,永怀敬悼。

今来公祭,敢不深自思维,追想往圣,激励后昆,勠力当下,眷念方来!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鲁迅墓墓址在鲁迅公园(四川北路2288号,原虹口公园)中部。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2日,鲁迅丧仪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后遗体葬于公墓东侧F区,编号为406~413穴位,面积50多平方米,规模亦简。

鲁迅的祭母文(有多少人还能读懂这篇祭文)(2)

2018年10月2日作于日本大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