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内容表格图(居然能用一幅画)
王安石变法内容表格图(居然能用一幅画)面对天显异象、蝗灾肆虐,宋神宗整天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眼见难民遍野,宋神宗意欲废除新法中的部分法令。王安石也觉察到了宋神宗对变法的决心似有动摇,便赶紧上奏说,水旱天灾,都是自然现象,就算贤明如尧舜,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请圣上不要动摇变法决心。虽然此话并未让宋神宗的疑虑消失,但此时的宋神宗对王安石还是信任与支持的。王安石变法数年后,民生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从熙宁六年(1073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常常是风起沙飞,人民无以为生。大量饥民扶老携幼,离乡逃走,不绝于道。首都开封更是一时间挤满了饥肠辘辘、面黄肌瘦的难民。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重视后实行了变法,于是他也立即提升郑侠为光州司法参军(也就是主管光州的民、刑案件),对其甚为器重,可以说王安石对郑侠有知遇提携之恩。郑侠也对此非常感激王安石,还把其当作自己的知己,一心尽忠为民,以报知遇之恩。熙宁五年(1072年
导言: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商鞅变法后的又一次规模巨大的变革运动,但就是这样一次宏大的改革,却被一个城门小吏的一幅画终结。
王安石变法是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至元丰八年(1085年)结束,故后世又称其为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旨在强民富国,一改当时积弱积贫状况,挽救大宋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初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但在后期,由于变法落实不当,且存在诸多弊端,给百姓利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奶酪益,所以遭到各方特别是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变法宣告失败。
但变法真正失败的转折点并不是宋神宗的去世,而是一个城门小吏给宋神宗呈上的一幅画。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这幅画的作者说起。
这幅画的作者叫郑侠。郑侠小时候家里特别清贫,所以他从小便立志苦读以博取功名。时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听闻其才华出众,便邀请他到府相见,两人相谈甚欢。离别时王安石鼓励郑侠博取功名,成为大宋的良才国士,为朝廷效力。还特意派遣自己的学生杨骥到清凉寺给郑侠做陪读,可见王安石对其之重视。
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重视后实行了变法,于是他也立即提升郑侠为光州司法参军(也就是主管光州的民、刑案件),对其甚为器重,可以说王安石对郑侠有知遇提携之恩。郑侠也对此非常感激王安石,还把其当作自己的知己,一心尽忠为民,以报知遇之恩。
熙宁五年(1072年),郑侠入京述职。王安石想越级提升郑侠为京官,以辅助自己推行新法。但郑侠在地方为官多年,亲眼目睹新法种种弊端,所以就借口婉拒了王安石的好意,并多次向王安石直陈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新法在地方各州县施行过程中给民众带来的扰害。政见上的不合使得王安石对郑侠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并把郑侠贬为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吏。
王安石此举一是敲打郑侠,二是将其留在京城还是希望郑侠能回心转意。但也正是如此,王安石为自己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一根导火线。
王安石变法数年后,民生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从熙宁六年(1073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常常是风起沙飞,人民无以为生。大量饥民扶老携幼,离乡逃走,不绝于道。首都开封更是一时间挤满了饥肠辘辘、面黄肌瘦的难民。
面对天显异象、蝗灾肆虐,宋神宗整天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眼见难民遍野,宋神宗意欲废除新法中的部分法令。王安石也觉察到了宋神宗对变法的决心似有动摇,便赶紧上奏说,水旱天灾,都是自然现象,就算贤明如尧舜,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请圣上不要动摇变法决心。虽然此话并未让宋神宗的疑虑消失,但此时的宋神宗对王安石还是信任与支持的。
三、郑侠作《流民图》,新法被废此时在管理城门的郑侠,是每天亲眼看见流民衣不蔽体、不绝于道,更是知道王安石再也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了,于是另辟新径,依其丹青所长,将瘦骨嶙峋、饿殍遍野的民间地狱之景作于一幅图上,名为《流民图》,并配有《论新法进流民图疏》,欲将其进献给宋神宗,希望用此种直观视觉配合苦情悲言来直抵宋神宗心灵。但郑侠此时官微言轻,如何让自己的苦心之作直达上听呢?开始时,郑侠是把他们投递到阁门,但被打了回来。思前想后,郑侠只能谎称此乃秘密紧急军情边报,发马递直送银台司,最终呈报到了宋神宗手中。
宋神宗画像
郑侠巧妙设计的这个组合拳,终于见效了。宋神宗对《流民图》反复细看,图中尽是一些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身无完衣、赤地千里如人间地狱的情景,此情此景仿佛历历在目,再加上《论新法进流民图疏》的悲恸煽情:“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宋神宗不禁长吁数四、泪流满面,当天晚上更是夕寝不能寐。于是第二天一上朝,宋神宗便下令开仓济民并废除青苗法等新法,同时下罪己诏——《责躬诏》、求直言真听。
说来也巧,在宋神宗下了罪己诏三天后,天降甘霖、远近沾洽,群臣们纷纷入内向宋神宗祝贺,这时宋神宗才把郑侠的《流民图》和《论新法进流民图疏》展示给他们看,责怪他们蒙蔽圣听。由此,世人这才知道宋神宗突然罢除新法的根由。
王安石不得已,只好奏请免职。而改革派则迁怒了郑侠,以“擅发马递”之罪名,向宋神宗弹劾郑侠,但宋神宗认为郑侠此举是忠于大宋,就不予采纳。王安石被罢相后,又推荐了改革派的吕惠卿担任参知政事,继续推行新法。吕惠卿也没有令王安石失望,居然游说宋神宗恢复了新法。郑侠见新法死灰复燃,于是再次采用上次的手法,并引用唐朝的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卢杞的传记,成画两幅,分别取名为“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图”和“邪曲小人容悦之臣图”,并上疏抨击新法,借此暗讽吕惠卿之流为林甫之流。吕惠卿怒火冲天,直接以“谤讪”之罪,将郑侠流放汀州。这样还觉得不解气,吕惠卿又将郑侠押回京城,重新罗列罪名,想让宋神宗判其死罪。但宋朝有个传统,就是不杀言官,同时宋神宗认为郑侠这样做忠诚可嘉,不予深究,最后吕惠卿只好将郑侠流放到了英州(今海南陵水)。这也说明了,改革派对新法因郑侠中断而对其恨之入骨。
郑侠到达贬所之后,当地人是奔走相告,夹道欢迎,无论贫富贵贱之人,都对郑侠是十分倾慕敬重,不仅为郑侠盖房子,还让他们的子弟跟随郑侠读书。
随后几年,改革派和保守派在朝堂之上是轮番上阵、此消彼长,郑侠也是随着两派势力的得失,沉沉浮浮。最终,郑侠于宣和元年(1119年)病逝,直至南宋才被追封为朝奉郎,赐其谥号为“介”,意为忠直之臣。
郑侠雕像
结束语:一幅《流民图》,使新法大部被废,变法被中断,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郑侠也因为“擅发马递”被改革派弹劾治罪。虽然后来宋神宗又恢复新法,且王安石也被重新启用,但此时的变法已成强弩之末,加之宋神宗对变法也是心灰意冷,慢慢地,变法就流于形式,成为了两派的口舌之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宋神宗对新法的态度转变及变法成败的转折点,正是始于郑侠的《流民图》。
而郑侠当时不过是一介小官,连面呈圣上的资格都没有。其位虽卑,但不畏强权,以一幅漫画,打倒当朝宰相,断送一次变法,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真正的是前无古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位卑不曾忘国忧的爱国情操,那种身在逆境仍然心系民生的品质和那种屡招打压仍敢鸡蛋碰石头的勇气,这也被后世评价极高,《宋史》还专为其列传而被载入史册。
参考文献:《宋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