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等级排名文正(士大夫追求的最后荣誉)
谥号等级排名文正(士大夫追求的最后荣誉)"文正"谥号被推崇至最高,源于北宋时司马光在夏竦谥号争论的发言,夏竦是仁宗帝师,本来仁宗准备做个顺水人情,给自己老师一个文正,送他安安心心上路,但没想到夏竦人缘太差,生前搞政治斗争不择手段,这消息刚被透露出来,惹得朝野物议沸腾,争论不休,最后司马光一锤定音,"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让仁宗打消了念头,从此文正就变成了高不可攀的样子。因为各朝所处政治环境的不同,"文正"谥号的评定侧重点也不一样。太傅是帝王师,能够教导统治天下的皇帝,这职位带来的不仅是荣华富贵,更多的是荣誉,是对自己学识的认可;文正是身后名,盖棺定论画上完美结局,事死如事生,毕生的功绩得到国家认可,一生宦游漂泊自是不枉此生。当然,历朝封建统治者也不傻,"文正"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给的,稀有才可贵,才可以一直激励广发知识分子为了封建统治鞠躬尽瘁。自范仲淹后,宋元明
谥号是古人去世之后,朝廷按照他生平履历、功绩品德给出的一个官方定论,用以评论功过,通过褒奖有功之臣、贬斥为恶之人,来巩固封建统治根基。
"文正"是文臣谥号之最,原是"文贞",在宋朝时因避讳宋仁宗赵祯,改为"文正"。
"道德博闻曰文,靖恭其位为正",因北宋名臣范仲淹为"文正"首位拥有者,能够"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最高追求。
北宋范仲淹
太傅是帝王师,能够教导统治天下的皇帝,这职位带来的不仅是荣华富贵,更多的是荣誉,是对自己学识的认可;
文正是身后名,盖棺定论画上完美结局,事死如事生,毕生的功绩得到国家认可,一生宦游漂泊自是不枉此生。
当然,历朝封建统治者也不傻,"文正"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给的,稀有才可贵,才可以一直激励广发知识分子为了封建统治鞠躬尽瘁。自范仲淹后,宋元明清四朝累计也才二十五人得到,还算上了偏安小朝廷追封的好几个。
因为各朝所处政治环境的不同,"文正"谥号的评定侧重点也不一样。
宋朝六位"文正",宰相级别优先"文正"谥号被推崇至最高,源于北宋时司马光在夏竦谥号争论的发言,夏竦是仁宗帝师,本来仁宗准备做个顺水人情,给自己老师一个文正,送他安安心心上路,但没想到夏竦人缘太差,生前搞政治斗争不择手段,这消息刚被透露出来,惹得朝野物议沸腾,争论不休,最后司马光一锤定音,"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让仁宗打消了念头,从此文正就变成了高不可攀的样子。
北宋司马光
宋朝自范仲淹后,还评定了司马光、黄中庸、蔡卞、郑居中、蔡沈等五人为"文正",一共是六人,其中范仲淹、司马光、黄中庸均担任过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宰相一级的高官,因此在宋朝,"文正"还是要综合考量为官政绩,以至于千古文正,也就宋朝的范仲淹和清朝的曾国藩最为出名。
范仲淹都耳熟能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为了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司马光,小时候砸缸,入仕后修书(资治通鉴),执政怼了王安石。黄中庸,读书时差点三元及第,司马光编书助手,后面就跟着司马光一步一动,最后自己也捞到了文正,并且还在地府任了职,当上了十殿阎罗的第八殿阎王。蔡卞,王安石女婿,奸臣蔡京的弟弟,但是他官声不错。郑居中是宋徽宗的宠臣。蔡沈是南宋学者,虽然终身没当过官,但是他是古代当官人的大神,科举大纲《尚书集传》的作者。
北宋黄中庸
元朝六位"文正",理学大师靠前因为是马上得天下,元朝的统治者对以文治理天下不是很感冒,不服一路骑射过去干就是了,因此对文正的评定,比较侧重于谋士,先后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得到这个谥号。
元朝耶律楚材、刘秉忠
吴澄、许衡,号称"北许南吴",是元朝三大理学家之二,另一个是刘因。廉希宪也是理学名家,被人赞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耶律楚材是成吉思汗的社稷之臣,为蒙古帝国的建立鞍前马后,是蒙古开国第一名臣。刘秉忠是忽必烈的头号谋士,出谋划策,曾经还出家当过和尚,是后面明朝姚广孝的偶像兼祖师爷,元朝的国号就是由他提议取定。贾居贞为官清廉,深受忽必烈认可。
明朝五位"文正",忠臣节士凑数等到朱元璋恢复汉家山河后,遵循唐宋典章制度,对文正这一谥号审核更加严格,严格意义上讲,明朝官方正式评定的文正就只有两人,即弘治三名臣中的李东阳、谢迁,也就是"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中的二位,李东阳能得,一是武宗朱厚照是他学生,二是在任的大学士是他的老战友。谢迁能得,是因为嘉靖帝以外藩即位,他七十九岁还出来为嘉靖帮场子,最后才能得到这个最高奖励。
明朝李东阳、谢迁
明朝另外三个文正,方孝孺、倪元璐、刘理顺,都是南明小朝廷为了唤醒广大有投降倾向官员内心勤王忠君的意识才给的。方孝孺被朱老四满门抄斩,灭了九族还不够,十族尽戮,仍然坚持忠于正统。倪元璐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殉国。刘理顺,崇祯七年被钦点为状元,李自成入北京时,酌酒自尽,阖家十八口自缢殉国。
清朝八位"文正",太傅帝师标配清朝的文正,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除了曾国藩以力挽狂澜之功,用"先入金陵者王"的政治许诺,换了个惠而不费的文正外,其他的七位,也就如此。
清朝曾国藩、曹振镛、刘统勋
汤斌是所谓的理学名臣,关键是两任《明史》总裁,其母亲赵氏为大明殉节死难,他却主持修了《明史》,为大明盖棺定论。刘统勋,刘墉刘罗锅的老爹,前后督修河道三十余年,是个干吏。曹振镛是乾隆评定的紫光阁功臣之首。朱珪为乾隆时大臣,能跟和珅掰腕子的政治大佬,嘉庆帝的老师。杜受田是咸丰帝师,咸丰能够上位的关键人物,不然就是鬼子六当皇帝了。李鸿藻是同治帝师。孙家鼐是光绪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