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青春之美(看青春最美的模样)
诠释青春之美(看青春最美的模样)征集青春故事 绽放青春风采发起 @新青年 互动活动青春,在拼搏中永恒8月1日起内蒙古日报社猫爪工作室
@ 新 青 年
看青春最美的模样!
青春,在奉献中闪耀
青春,在担当中磨砺
青春,在拼搏中永恒
8月1日起
内蒙古日报社猫爪工作室
发起 @新青年 互动活动
征集青春故事 绽放青春风采
激扬青春
创新担当
岗位建功
笃实好学
响亮的青春宣言
动人的奋斗故事
用赤诚的热情告白祖国
激扬奋斗情怀 唱响青春赞歌
他,敬业向上
用坚强与热血铸就青春梦想
点击下方海报,一起欣赏青春奋斗故事
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经常能见到一个高大帅气的身影穿梭于病房、专家门诊与手术室之间,他就是吴日乐博士。
吴日乐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治病救人”的梦想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生根发芽。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学博士后,有上海的大医院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内蒙古,他说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要带着他学到的先进技术回家乡,勇挑重担,填补空白。
2009年吴日乐作为高级技术专业人才被引进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地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首例颅内动脉瘤微弹簧介入栓塞术,到目前,他主刀挽救上千个颅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
在同行眼中,他是勇攀医学高峰的勇者;在患者眼中,他是生命的希望。2016年4月的一个夜晚,来自蒙古国的一位学生突发脑动脉瘤破裂,急诊收治入院。在接到会诊任务时,吴日乐只说了句“请组织放心,我会尽全力。”便匆匆赶往急诊科。经过仔细评估、诊断、讨论,由他带领血管组团队为该患者在全麻下行了中动脉巨大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非常成功。他用自己的努力搭建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桥梁。
2018年5月初,吴日乐收治了一名14岁的特殊小患者,孩子胖墩墩的很可爱,患得却是先天性脑干畸胎瘤,他甚至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
“我得治好他,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怀着这样的信念,经过缜密研究,在众多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看着活蹦乱跳前来复诊的小患者,吴日乐感慨地说道:“看到孩子脸上明亮的笑容,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是什么事情都无法代替的。”
“遇到困难时坚持,尽最大努力,不放弃!”吴日乐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悬壶济世”的医者之心。他想方设法为贫困患者减免治疗费用,争取用最低的费用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您一定记得按时来复诊。”身负责任使命,心怀大爱温情,吴日乐用自己点滴的星火去温暖患者,践行医者初心。
她,励志向上
用爱心与奉献播撒青春希望
点击下方海报,一起欣赏青春奋斗故事
寒星并不像她的名字那样凄冷,她温暖可亲,光芒四射,被誉为草原“小保尔”。
1974年,寒星出生在呼和浩特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伴随着她降生而来的还有一张病危通知书。她从5岁起就再也没有一个夜晚可以安稳地睡觉,病情日益加重。
先天性骨骼异化症,随时可能引发突发性骨折和死亡,这是医生给出的答案。
在寒星的记忆里,她的童年生活就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因为病情,她只能坐在轮椅上。然而,她并不服输,顽强地学会了做饭、织毛衣、洗衣服、收拾屋子……完全像个正常的女孩儿。她虽然没上过学,但靠自学,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
1996年,她将自己小卖部的公用电话改为公益电话,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心灵之旅,并开设了“心灵之旅”信箱,为迷茫、失落、痛苦的人们送去温暖和慰藉,送去信心和希望,帮助他们走出情绪低谷。
第一个热线电话是一个女大学生打来的,失恋、学业持续下降,她渐渐地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电话里,听着她的倾诉,寒星入情入理的开导她,教她理智地认识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心,这个女孩子转变了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如今,这个女孩儿已考上公务员,结婚成家,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后来寒星在热线电话里又遇到一个因吸毒而做过很多错事,搞得众叛亲离,家里人谁都不理他的人。1997年,在戒毒的那段时间里,他通过热线电话求助寒星。当时许多人都劝寒星不能跟这样的人接触,认为有危险。寒星却有自己的主意。整整三年里,她瞒着老爸老妈,苦口婆心的劝导他,在电话里陪伴他,帮助他摆脱了吸毒的阴影。
今天,寒星的“心灵之旅”电话依旧响声不断,她的声音依旧饱含深情和挚爱,她的信箱依旧装满天南海北求助的信件。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请把‘心灵之旅’当作又一个家吧。”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寒星努力学习,成为全国资深心理咨询师。她滚动着车轮四处奔波,把爱和温暖送到城镇乡村、大江南北,送到许多被人忽略的角落。
星星虽小,光芒照亮人心。2011年,寒星成立了“内蒙古助残文化协会”,致力帮扶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目前会员已经发展到约200人,帮助了400多名残障人士及其家庭。
“爱会产生力量,爱能点亮心灵”。寒星用自己的爱心铺就了一条社会公益事业路,这条路上,她就像一簇火苗,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她,积极向上
用责任和付出亮出青春底色
点击下方海报,一起欣赏青春奋斗故事
王静是个热心肠,身边人每遇到事情,说的最多的就是“有事儿找王静”,同事有事也是第一个想到她,哪里忙哪里就有她奔波的身影。
爱说爱笑,喜欢和社区老人们聊家常的王静,经常主动去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第一次跨入辖区五保户马大爷租住的平房时,看着老人满脸的胡须、破旧的穿着,透着风的玻璃窗,基本没有任何家当的房子,很是辛酸。她给老人更换上了新的棉大衣、棉鞋,老人乐了;看着满袋子的鸡蛋,还有生活用品,老人又乐了。9年来,她经常会挂念着老人的衣服是不是该换季了,老人家的米和油还够用吗,老人过冬的煤炭有没有着落呢。每当想起这些的时候,她都会找上几件换季的衣服,拿上大米和豆油,拎上水果和鸡蛋,去看望老人。又会与同伴们凑钱给老人买过冬的煤炭,忙手忙脚的给老人修好门窗,给窗户钉上塑料,希望老人能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2018年的“年三十”,王静与爱人带着饺子馅、面团、各类食材来到马大爷家,给老人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陪老人过了一个新年。王静和爱人约定,以后每年只要有机会都要去陪老人过除夕。2020年的除夕夜,夫妻二人又如约来到马大爷家。
王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者,每月工资不高,她还曾患有乳腺癌,家里尚有一上学的孩子,生活并不富裕。但她乐观、积极向上,在她身上看到一名普通党员不平凡的一面。疫情面前,她主动担当起党员先锋带头责任,义无反顾深入疫情防控最前线,对辖区内居民小区进行地毯式入户登记,一户一户走访、一户一户询问。中午人流量多的时候,在小区防疫点帮助物业值守人员完成出入扫码登记、办理出入卡等工作,一待就是6个小时,中午饭都顾不上吃,这是她每天的工作常态,小区居民基本上都认识王静。
作为一名党员,王静一次次带领志愿者参加公益演出;一次次与同伴们走上街头清捡白色垃圾、清理积雪;一次次参与到绿色环保、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去;一次次为患病儿童、失学儿童进行募捐,号召大家献出爱心,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王静创建的红城志愿者联盟组织公益活动累计200次,自筹活动经费、活动物资累计60余万元,为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公益服务,受益人达到上万人。从爱心演出到倡导低碳,从绿色环保到扶贫帮困,从残疾儿童到孤寡老人,从农民工子女到灾区群众,从义务献血到募捐义卖,她把真情送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把爱洒向兴安大地。
他,蓬勃向上
用努力和无畏释放青春激情
点击下方海报,一起欣赏青春奋斗故事
在呼和浩特活跃着一群年轻的公益志愿者,他们的团队名为“蓝哈达爱心公益协会”,他们中80%的成员是90后,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做公益,践行着不一样的青春誓言。
他们中有一个大男孩,高个子,短头发,经常背着一架相机,阳光帅气。他就是徐小钢,呼和浩特蓝哈达爱心公益协会会长。
当兵的经历让1992年出生的徐小钢身上有股“刚”劲儿,而公益让他的“刚”多了几分温暖。2011年,他听到广播说乌海市人民医院有一位B型血的产妇情况危急,需要献血,立即前往献了200毫升的血。没过多长时间,他又为一位孕妇献了血小板。只要身体允许,哪里有人需要献血,他总会前往献血。
2015年接送高考考生是徐小钢第一次有规模地组织集体公益行动。高考前一天,徐小钢突然想到高考当天会有不少考生出行不便,于是决定组织车队来接送考生。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说了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得到60多个朋友的回复。高考当天,有20多名私家车主参与了活动,一部分车主负责接送已经对接好的考生,一部分车主在路上寻找需要接送的考生,徐小钢和他的伙伴们在右反光镜上绑上了蓝哈达。那一年高考,他们为200余位考生护航,从此,“蓝哈达爱心公益协会”出现了。
接送高考考生成为“蓝哈达”的固定活动。“蓝哈达”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加入协会的人越来越多。组织志愿者去看望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是“蓝哈达”每个月的固定活动。每次走近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徐小钢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总会被击中。
他们一次家访贫困学生时,家里不善言语表达的老人,用颤颤巍巍的双手端出了自家种的葡萄表达感谢。当了2年兵,即使受伤,他都没有流过一滴泪,面对老人的这碗葡萄,徐小钢泪流满面。
寻找走丢的老人、孩子,护送路边醉酒的市民,帮扶贫困学生,救治流浪狗,奔赴河南为受灾村庄消杀,背着几十斤重的弥雾机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徐小钢组织的公益活动遍及清水河、和林、武川等多个旗县和全国多个城市,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了如今1000多人。
徐小钢说,他和“蓝哈达”所奉献的爱心都是尽己所能,并不是什么壮举。但这样的善举却像小火苗一样,传承光亮和温情。
他,逆行而上
用汗水与坚毅展现青春担当
点击下方海报,一起欣赏青春奋斗故事
“我只是在履行职责,没啥可多说的。”2020年4月3日,刘春言简意赅说出自己在湖北抗疫一线的体会。当天中午,作为内蒙古日报社唯一派出的“战地记者”——“春儿”,平安返回呼和浩特。有同事开玩笑说:“春儿,你终于回来了,今晚继续盯稿子。”
2020年,武汉发生疫情后,全国派出400多名记者赶赴一线,他们战斗在疫情防控报道第一线,向外界及时传递疫情相关信息。作为“逆行者”之一,刘春于2020年2月15日与内蒙古第四批援鄂医疗队一道南下湖北。
刘春是70后,是18岁儿子的爸爸。他决定出征荆门的时候,儿子来到书房哭着问他:“能不去吗?”他说:“我必须去,我是记者。”儿子回到房间放声痛哭,却没有再劝父亲留在家里。当晚,他的儿子在朋友圈写道:一方面,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支持你为了国家奔赴前线。另一方面,我作为你的儿子,我不想你去,因为你去了,我就有可能失去你。
除了安静,空城、紧张、恐惧是刘春抵达驻地后的第一印象。他说:“很多次采访完,嗓子会非常难受,自己也会很紧张。”也想过被传染,被治疗,甚至是死亡,但既然选择了出发,就只能风雨兼程。
记者不能进入医院,一是防护服太珍贵,二是记者没有防护经验,如果被感染,整个团队都要隔离,会导致救援无法继续。所以刘春一面按要求做好防护,一面积极用手机联络一线医护人员。在一线采访的一个多月里,刘春加了100多位医护人员的微信,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但每天刘春都会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感人的战“疫”故事,记录那些难忘的场景:内蒙古医疗队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医者情怀;英雄的中华儿女主动请缨、奔赴“战场”洒泪告别的壮烈场面;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沉稳冷静、治病救人的真实特写;年轻医务工作者热情乐观、用真情护佑患者的泪目情节;家人牵挂、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心灵相通;英雄凯旋、湖北人民洒泪倾城相送的真挚情感……
荆门市、京山市、钟祥市.....遍布着刘春的采访对象。“医疗队的力工”“前线指挥部的成员”是他的兼职。患难与共的医疗队员都愿意称他为“战地记者”。在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奋战的40多天里,刘春采写了4.5万字,发布40余件新闻作品。字里行间都是众志成城的战斗精神和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数字背后浸透着责任与坚守,当他拿起笔,端起相机,记录就是他唯一的“信仰”。他说:“履行好职责,问心无愧就好”。之后,他又将作品集纳加工成长篇报告文学——《天使出征——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此书于2021年12月1日首发。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画面、一份份感人至深的情怀,是对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大事件的忠实记录。
他在采访手记中写道,“逆行是需要勇气的,我其实没那么大的勇气。一个人活着,就会有各种被需要,我还是选择了随队出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勇气。”
他,奋发向上
用顽强与拼搏贡献青春智慧
点击下方海报,一起欣赏青春奋斗故事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如今,这里出现沙漠绿洲,开出了富贵之花。
这片沙漠的垦荒人之一,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赵智强,留学归来后一心想要改善沙区恶劣的环境。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在浩瀚大漠不断发展沙产业、打造产业链,实现了“沙漠增绿、沙柳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不仅为平茬后的沙柳找到了出路、绿化了沙漠,也为12万沙区百姓持久增收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有效治理2000多平方公里沙漠。
风水梁,是库布其沙漠中一个荒无人烟、黄沙肆虐、环境恶劣的不毛之地。赵智强带领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出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并配套建设了氮气保鲜库、肉食品加工厂、饲料厂、有机牧场、光伏发电厂、獭兔研究院以及种鹅、蛋鸡、肉羊、獭兔、奶牛、鹌鹑等多个现代化养殖基地,将那里建成了产业林立、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建成核心面积53平方公里,能容纳12万人口,集生态种养殖、商服物流、高新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为一体。
“其实只要你把沙漠当财富,沙漠就可以变废为宝。同时,还要为当地人的生计找一条出路,治沙与治穷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出生于库布其沙漠的赵智强,专心研究在沙漠里补天荒、织锦绣、拓空间、兴产业,“治沙又治穷、生绿又生财、荒漠变黄金”,他带领10多万农牧民推开致富门,让荒漠变良田,走出一条“绿富同兴”的金光大道。
赵智强也是全国青联委员,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自治区第二届公益之星最具爱心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用理想主义情怀点燃了沙区百姓的致富梦,用凤凰涅槃的精神与勇毅改善生态环境,用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助力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
青春是我们共同的符号
奋斗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青春接力不停歇
奋斗故事精彩不断
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我们信心满怀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