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这个世界会不会好(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会不会好(这个世界会好吗)还有一个地方是梁先生对中国社会礼俗礼让的评论:“什么叫礼让呢?让就是看重别人,礼就是尊重旁人。中国在儒家一直就是教人礼让,这个礼让也就是刚才我说的,到了未来,资本主义过去了,社会主义来了,恐怕这个礼让的风气会要来了,大家在一块生活,互相尊重是很必要的。所以我就说,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我再说一句话,结束的话,我是乐观的,我觉得那个马克思主义很好,它比那个空想的社会主义高明。”我读这本书,在几个地方用铅笔画了道道,一个是他对毛主席的评价:“毛主席这个人呢,我跟他接触很多,他是雄才大略,那是很了不起,并且他没有什么凭借,他不是原来就有势力的一个人,他都是单身一个人。他的家乡韶山,我去过两次,他进修的地方,我都去看,他读书的地方,他家乡的人,我们都见到。他十五六岁还在乡里种地,这么一个光身,一个人居然创造一个新中国,实在是了不起,实在是了不起。”我第1次知道梁漱溟这个名字,大约是1977年

这题目有点宏大,但其实却是梁漱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的书名。

我得老老实实的承认读这本书,很

费脑细胞的,如儒、佛、戒、定、慧,乃至彻悟,于我力有不逮。但是读完后总得留点儿浅显的阅读体会吧。

我知道这本书大约是前年,央广第2套节目,有一个《财经夜话》栏目,介绍了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把书买回来以后,放置了大约有一年时间也没碰。最近心血来潮,翻开了这本书。

我第1次知道梁漱溟这个名字,大约是1977年。那年我在北京军区军军医学校上学,恰逢毛选5卷出版,所以那个时候除了正常的学专业课以外,多了一个任务,就是读毛著。《毛泽东选集》第5卷就有一篇文章《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这是我第1次知道有这样一位人的存在,当然这是个坏人,理由很简单,毛主席都批判他了。

后来慢慢的自己也有了些阅历,知道对待人和事,不能简单的以好坏来区分。

《这个世界会好吗?》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于1980年8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的访谈记录,时年梁先生87岁。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以及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

我读这本书,在几个地方用铅笔画了道道,一个是他对毛主席的评价:“毛主席这个人呢,我跟他接触很多,他是雄才大略,那是很了不起,并且他没有什么凭借,他不是原来就有势力的一个人,他都是单身一个人。他的家乡韶山,我去过两次,他进修的地方,我都去看,他读书的地方,他家乡的人,我们都见到。他十五六岁还在乡里种地,这么一个光身,一个人居然创造一个新中国,实在是了不起,实在是了不起。”

还有一个地方是梁先生对中国社会礼俗礼让的评论:“什么叫礼让呢?让就是看重别人,礼就是尊重旁人。中国在儒家一直就是教人礼让,这个礼让也就是刚才我说的,到了未来,资本主义过去了,社会主义来了,恐怕这个礼让的风气会要来了,大家在一块生活,互相尊重是很必要的。所以我就说,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我再说一句话,结束的话,我是乐观的,我觉得那个马克思主义很好,它比那个空想的社会主义高明。”

梁漱溟的长子梁培宽在《初版后记》中写道:

至于说到世界的未来,说到人类的前途,他(即梁漱溟)说:“我是比较乐观的。”那为什么如此乐观呢?这自然与他自有其坚信不疑的理念有关,而这一理念又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所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三者先后各称为人生的主要问题,而一旦求得其基本解决之后,人类生活的主要问题并势必由前一个转为下一个了。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自20世纪20年代中叶即提出“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的主张,至今不移不摇,那么他为什么自认为“我好像是个乐天派”就不难理解了。

我想,这或许就是《这个世界会好吗?》书名的由来。

这个世界会不会好(这个世界会好吗)(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