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那《说文》所说的古代用于「搓去污垢」的「㼽」到底是所指为何呢?「磋」的同音近义字「厝」,本义为「砥砺」,也即「磨刀石」,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如闽南语也表示「房子、地名」等等。「瑳」俗作「磋」。今依宋本作「瑳」。亦叚借字耳。其字當用「厝」。「厝」:厲石也。詩曰:「它山之石,可以爲厝」。用「瓦石去垢」曰「㼽」。「㼽」是一种「磨搓去污垢的」陶器或者石器。同时,名词做动词用,「用瓦石去污垢」可以叫做「㼽」。「瑳垢、磋垢」也就是语言学中所谓的异形词,也就等同「搓垢:搓去污垢」。

一、文献记载:「㼽」,搓垢之瓦石

汉字中有一个极为冷僻的「㼽」字: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

「㼽」从「爽」从「瓦」,左形右声,今天普通话读有两读:

  • chuang3
  • shuang3

「㼽」字始见于篆文,最早的字典东汉《说文》对其的解释「瑳垢瓦石」: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2)

清人段玉裁的注解:

「瑳」俗作「磋」。今依宋本作「瑳」。亦叚借字耳。其字當用「厝」。「厝」:厲石也。

詩曰:「它山之石,可以爲厝」。用「瓦石去垢」曰「㼽」。

「㼽」是一种「磨搓去污垢的」陶器或者石器。同时,名词做动词用,「用瓦石去污垢」可以叫做「㼽」。「瑳垢、磋垢」也就是语言学中所谓的异形词,也就等同「搓垢:搓去污垢」。

「磋」的同音近义字「厝」,本义为「砥砺」,也即「磨刀石」,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如闽南语也表示「房子、地名」等等。


二、考古发现:㼽,糙面之陶石

那《说文》所说的古代用于「搓去污垢」的「㼽」到底是所指为何呢?

应该说是梁思永先生最先在殷墟考古中发现「㼽」的实物,然后他的高徒: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1924~2005),进行系统性的论述,为我们解开这个小谜团。之后,考古中的持续发现又加以验证。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3)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4)

安志敏先生发现从史前仰韶文化遗址到先秦、秦汉的墓葬中一直出土一种「糙面陶具」:手掌大小,表面有凸起小点、致密纹饰的陶器和石器。

1957年他在《考古学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古代的糙面陶具》论文【见注1】,对整个考古发现「糙面陶具」做了一个综述,从【类型学】上分为了三种: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5)

第一种类型:扁条状——表面粗糙 韧密花纹, 陶质坚硬。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6)

有些「糙面陶具」还做得非常精致,这件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糙面陶具」当时被定名为「陶擦子」: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7)

山西定襄出土的汉代粗绳纹「糙面陶具」: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8)

第二种类型:有纽类——椭圆形 、圆形、 三角形,刺纹、绳纹、花纹, 环状纽和柱肤纽的 。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9)

比如这件河南永城造律台出土的龙山文化「糙面陶具」背部有一个纽: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0)

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意见有非常致密的纹饰: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1)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2)

河南洛阳小屯出土的东周洗质灰陶 「糙面陶具」上面凸起纹饰呈瓜子状(纽饰残缺):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3)

第三种类型:中空类——纹饰精美,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漂浮在水上,能发出声音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4)

这种陶器内部是空的,所以能漂浮在水上,安先生指出这种工艺非常特殊。外行弱弱的问一句:这种陶器是如何做出来,内部是空的,而且是密闭的,烧的时候空气发热不会爆炸?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5)

以上三种「扁条、有纽、中空」的糙面陶具,共同的特点就是尺寸都跟今天一块肥皂差不多大小,一只手能握下。

先秦、秦汉出土的糙面陶具很多都是跟盥洗用具放在一起。比如:殷墟出土「糙面陶具」和【寝小室盂】洗漱用品一起出土,被梁思永先生定位盥洗用具「肌肤擦子」(见注2、3)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6)

在论文的结论部分指出,安志敏先生指出这些「糙面陶器」,也就《说文》所记载的「㼽」。

同时,安志敏先生指出在河南陕县(三门峡)后川西汉墓中就发现「浮石」,就是 《山海经》称为「洗石」,郭璞注解称为「磢」:

《山海经·西山经》:钱来之山 ,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 郭璞 注:“澡洗可以磢体去垢圿。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二:“ 永康 王旷 井上有洗石,时见赤气,后有二胡人寄宿,忽求买之。

《山海经》中所谓的「磢:洗石」,也就是能浮在水面的火山石。

《本草纲目》就指出火山石用来「磨皮垢甚佳」,其次火山石具有碱性,可以当肥皂用。世界上很多文明都用这种石头来洗澡,罗马人也使用用来磨去死皮,桑拿浴中就是加热火山石产生蒸汽。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7)

「陶㼽」这种东西在之后考古发掘中一直都有发现,如徐州狮子山汉墓、满城中山王汉墓有些学者也叫「陶搓」,或者有些学者把「中空」的叫做「陶响器」【注4、5】:

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最具有代表性,一整套「㼽」具,有陶制和石制两种,形状圆形、球形、扁状,而且银鋗(盆子)上字非常明确的指出是沐浴器:

宦者尚浴沐鋗容一石一斗 八升重廿一斤十两十朱第一御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8)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19)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20)

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过两件,有一件是鱼形: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21)

一些秦汉墓葬中出土的「㼽」: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22)


结论

通过以上的考证和文献回顾,我们可以下结论:「㼽」相当于古人的「澡巾」,表面的密集的凸起的纹饰,跟澡巾的功能一样,磨搓去污垢。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23)

考古发现古人的「搓澡巾」,绝大部分是「陶制」,也有少量的「石制」,那么,从文字学角度来说,「磢」和「㼽」互为异体字:

  • 从「瓦」的「㼽」指陶器——陶㼽
  • 从「石」的「磢」表示「石器」——石㼽。

商周时代的古人制作的中空能浮在水面的「陶㼽」,也就是在模仿能浮在水中的火山石,也即《山海经》中的「洗石」,「洗石」特在先秦秦汉的墓葬中出土过。

今天,在河南的殷墟博物馆中将这种「糙面陶具」称为「陶㼽」对外展览,指出是殷人的沐浴器具:

国之用器小古文(咬文嚼字㼽)(24)

殷墟一共发现有五件「陶㼽」,是梁思永先生最先发现,并指出是用于清洁「肌肤擦子」,他的学生安志敏先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就是古文献记载的「㼽」。

今天,这个「㼽」字不在常用字表内,甚至不在9000多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大概不认识。

我前天看到这个「㼽」字,我想知道到底指什么?为了追求线索,也看了几天的文献。我发现,曾经也有人为这个字代表的事物煞费苦心的研究,目前也总算知道了一些暂时看比较靠谱的结论。

其实,「陶㼽」只是古人沐浴的一种工具和一个环节,这个问题还可以引申开来谈论,中国古人盥洗用哪些器具,名称如何,贵族如何进行沐浴,要知道「沐、浴、洗、濯」几个字本义是清洁人体不同的地方。

从文后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我都是从不同的专题研究寻找到知识线索的。

在头条总有人问:考古有什么用呢?你学孔乙己研究「茴」字几种写法有什么用?

我不知道这个「有用」是指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我就是好奇,想知道答案,不需要任何目的性就不行吗?

胡适先生曾说过:

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 与发现一颗恒星 都是一大功绩。

-------------------------------------------

参考文献
  1. 安志敏. (1957). 古代的糙面陶具. 考古学报(4) 69-77.
  2. 杨升南 & 马季凡. (2010). 《商代史·商代经济与科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510
  3. 陳昭容(Chao-Jung Chen)(2000),從古文字材料談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銅水器自名說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P857 - 932
  4. 张建锋. (2015). 秦汉时期沐浴方式考. 考古与文物(6).
  5. 林冠男. (2018).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陶响器试析. 东南文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