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王婆庙对联(曾有一风月无边的宝塔)
分水岭王婆庙对联(曾有一风月无边的宝塔)抗战时期,由于风陵渡是由山西到陕西、河南最便捷的通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而六官村是风陵渡最西边的一个高地,不仅“山下鼓角相闻”,而且可以俯瞰整个永济战局,所以日本兵驻扎在村里。抗战胜利后,日军在投降前,烧毁了六官塔及其周边设施,从此风月无边的古塔毁于敌寇之手,后人再难见其当年模样。 六官塔的东侧曾是一座五亩大小的祠院。祠院坐北朝南,面南是个两坡三间的大门。大门的横匾上是斗大的三个大字“舜帝祠”。正中间五间是正殿,供奉着虞舜大帝;西边两间是娥皇、女英庙,东侧是一座鼓楼亭,西侧是一座钟楼亭,后边是面南的九间庙殿。庙里的建筑据说全是青砖青瓦的汉代风格建筑。据村中老人讲,该祠是村中百姓为供奉舜帝而建,在汉代以前,那里只是一间简陋的祠庙。之后,汉光武帝刘秀到此时扩建了舜帝祠。唐朝的时候,当地的主持僧在祠院的西边制高点上修建了六官塔。传说,唐朝时,有个落榜书生,从长安回故里,路过此地,想在六官塔看下
六官塔因所处风陵渡六官村而得名,那么此村为何叫六官村呢?六官村,原名六观村,因为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以俯视华北、中原、西北三大区。观看到六个国都的城邑景观。一可以观秦都咸阳;二可以观唐都西安;三可以观舜都蒲阪;四可以观魏都芮城;五可以观汉都洛阳;六可以观宋都汴梁。而现在改为六官村,一说是因为语音转变有关,二说清朝时此村姚氏一门出了六位七品以上官员,为了纪念这件光耀门楣的事情,所以改为六官。
曾经的六官塔坐落于六官村的正北方。塔共有七层,在巨大土圪塔的正中央,塔内曾塑有慈眉善目的白衣菩萨像。
而塔的上层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上刻着两个碗口大的字“虫二”,十分醒目。传说千余年来,众人费尽心思都解不开为何塔上要刻此二字。直到近代有学者登临此塔,才发现“虫二”加上边框就是“风月”二字。于是,推断这里原先应该是风月二字,寓意在六官塔上可观四处无边风月。
在六官塔下曾有一造型奇特,意境深远的八卦台。八卦台周围有八个屋檐,下雨时八个屋檐都滴水,故名八檐八滴水。八卦台室内的横梁上书:“胜吾者添木一根,不胜吾者余木无数。”但更有趣味的地方不在此,而在八卦台周围的八个面上。正面画有阴阳八卦太极图,中间画有阴阳鱼,阴阳鱼的周围画有阴阳八卦符号。
传说,唐朝时,有个落榜书生,从长安回故里,路过此地,想在六官塔看下风景,来打消落榜的失意。看见阴阳八卦太极图后,突然心中困顿全无。即挥毫写了个上联:“太极会阴阳,黑中白白中黑,黑白相明暗,阴外阳阳外阴,阴阳互表里。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虚无实,无大无小,无往无来,无始无终,无有无无。混沌混化,混和混成,日月星辰,宇宙万物,天人感应,乾坤一体满圆混元气”。这个上联共八十八个字,可是此秀才写了上联之后,不知怎的,绞尽脑汁,无论如何也对不出下联。由于秀才当时没有撰出下联,当地人就把“八卦通达天地理,六爻算尽神鬼机。”这副楹联刻在阴阳八卦太极图的两旁,把秀才的上联刻书于八卦台的左边,而右边的空白留下,等以后有学问之人来对。
大约过了二三百年,到了宋朝时,有个举子开封应试后,谁料皇榜中了状元,得了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荣归故里时路过这里看到上联一时文思泉涌,不假思索地撰出下联。“一元分正负,人肖天天肖人,人天合二一;昼连夜夜连昼,昼夜剖昏晨。有东有西,有亏有盈,有吉有凶,有假有真,有奸有忠,有恩有怨,有离有合,有无有有。包天包人,包事包物,山河地海,穹苍百灵。艺义精深,世界千秋中外惟一图。”虽说一个唐朝,一个宋朝,一个落榜书生,一个皇榜状元,但对的珠联璧合,天一无缝。真是妙不可言。于是,人们把下联镌刻于八卦台的右边,以供后人观仰品读。
八卦台旁还曾有一棵神奇的松树,树茂盖天,绿茵遮地。相传,此松树极其有灵性,因为以前一位帝王和皇后曾在此休息过,所以沾染了龙气。粗壮的大根不是深深扎在土里的,而是裸露在地面上。松树上枝条极少。连一个绿叶也不长。古松上还生出一个木龙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六官塔的东侧曾是一座五亩大小的祠院。祠院坐北朝南,面南是个两坡三间的大门。大门的横匾上是斗大的三个大字“舜帝祠”。正中间五间是正殿,供奉着虞舜大帝;西边两间是娥皇、女英庙,东侧是一座鼓楼亭,西侧是一座钟楼亭,后边是面南的九间庙殿。庙里的建筑据说全是青砖青瓦的汉代风格建筑。据村中老人讲,该祠是村中百姓为供奉舜帝而建,在汉代以前,那里只是一间简陋的祠庙。之后,汉光武帝刘秀到此时扩建了舜帝祠。唐朝的时候,当地的主持僧在祠院的西边制高点上修建了六官塔。
抗战时期,由于风陵渡是由山西到陕西、河南最便捷的通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而六官村是风陵渡最西边的一个高地,不仅“山下鼓角相闻”,而且可以俯瞰整个永济战局,所以日本兵驻扎在村里。抗战胜利后,日军在投降前,烧毁了六官塔及其周边设施,从此风月无边的古塔毁于敌寇之手,后人再难见其当年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