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谷国讲通鉴(谷园讲通鉴第89回)

谷国讲通鉴(谷园讲通鉴第89回)是出世。前面咱说过,道家分两支,一支是黄老,一支是老庄。后来,黄老失传了,只剩下老庄。老庄最讲究的是什么呢?注意啊,《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据说胡适有个说法,叫: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淮南子》怎么集道家的大成呢?

《谷园讲通鉴》第89回讲了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讲述的手法跟之前的节目不大一样,以分析为主,效果并不太好。不过,让节目有一点多样性,还是挺好的。

淮南王刘安究竟是不是冤案,没有定论。你以为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内容节选:

注意啊,《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据说胡适有个说法,叫: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淮南子》怎么集道家的大成呢?

前面咱说过,道家分两支,一支是黄老,一支是老庄。后来,黄老失传了,只剩下老庄。老庄最讲究的是什么呢?

是出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道家讲究的就是超然物外,保身修道。

用《淮南子》里的话讲,就是:

知大己而小天下,则几于道矣。--《淮南子*原道》

意思就是,在一个有道之士的眼里,天下并不那么重要,一切身外之物,都不那么重要。命没了,一切也就都没了。

淮南王刘安如果对此没有深刻的认知,他不可能编出这样的书来。对吧。

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谋反,争天下呢?对吧。

可是,现在他最心腹的伍被背叛了他,向来到淮南国查办太子刘迁案件的朝廷官吏揭发他谋反。

而且,伍被非常详尽地讲述了,淮南王刘安跟他三番五次商议谋反时的对话情况。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里详细地记载了这几次对话。

这很可能是司马迁从当时的审案记录里抄下来的,基本上就是伍被的口供。都有很明显的倾向性,都是在讲,淮南王怎么迫不及待要造反,而伍被怎么给拦着,怎么给分析朝廷政治稳定、皇上圣明、将军能干什么的,咱就不细说了。

很明显的,伍被的是些口供,是既把淮南王给糟践了,又尽量把他自己给择出来,而且还要向汉武帝秀才能,表忠心。他肯定是希望,借此抱上汉武帝的粗腿。

弄得,汉武帝还真就有心赦免他,用他。可是,张汤一句话,就要了他的命:皇上啊,就按他这个口供,他再怎么劝阻淮南王,他也是跟着一起谋划造反啊,怎么能不杀了。

最终,伍被还是被杀掉了。

而,淮南王刘安百口莫辩,也自杀了。

淮南王的死,不论是被冤枉的,还是罪有应得,结果都是一样的,它都是个大悲剧,是彻底的失败。

前面咱讲司马迁的悲剧时,提到过《庄子》里的一个典故,叫“挟策亡羊”,说有个人去放羊,一边放羊,一边读书。结果,只顾着读书,羊都跑了。

读好了书本是为了把羊放得更好,把人生过得更好。

司马迁的书是读好了,人生完了。

淮南王刘安大致也是如此。

他编著《淮南子》,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把天人之道,福祸之道,都看得透透的了,没有比他更明白的了。甚至比司马迁还明白。

他说过:

有道者,应卒而不乏,遭难而能免,故天下贵之。--《淮南子*人间》

人为什么要学道啊?人们为什么都尊重羡慕有道之人啊?就是因为,有道者,对于什么困难都能应付,不论遭遇了什么灾难,都能逃得过,都能毫发无伤。这才是有道,这才不白读书,才不白做学问、白研究道。

他还说:

圣人者,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思尽虑于成事之内,是故患祸弗能伤也。--《淮南子*人间》

意思就是,真正的聪明人,能够在灾难祸患还没有来临之前,就把它化解于无形,根本用不着灾难来了再费劲去解决。

就像《黄帝内经》那句名言:

上医治未病。--《黄帝内经》

什么病的预防,我都做好了,就根本不会病。

可是呢,他道理比谁都明白,话说得比谁都好听,最终,现实里,他做的比谁都差劲,败得比谁都惨。

他根本不了解汉武帝,也没能讨得汉武帝的欢心,反而被汉武帝忌惮。

他最亲近的家人,儿子、孙子,他都没管好。

他最信任的人背叛了他。

他简直比赵括还赵括啊。

所幸的是,他比赵括强的是,赵括纸上谈兵,那个谈兵的纸没传下来,而他的这张纸传下来了。这部《淮南子》为他身后,赢得了不朽之名。

《淮南子》里面有太多的,到今天仍然脍炙人口的道理啊、典故啊,甚至科学的东西。比如:

......

谷国讲通鉴(谷园讲通鉴第89回)(1)

如果您还没看,或者没发个评论,请点下面的“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爱奇艺视频播放的页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