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最近(陪伴了你们这些岁月)
韩少功最近(陪伴了你们这些岁月)对韩少功来说,《人生忽然》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一本书,记录了近年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他说:“《人生忽然》中的‘忽’字有3层含义,这里的‘忽’,一是‘快’,二是‘恍惚’,三才是‘忽然’”。他进一步解释,自己马上就70岁了,“现在回头一想,日子过得很快,忽然的这种感觉迎面扑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你再回头看很多事情,会有一种不确定、不清晰,恍恍惚惚的感觉。“忽然”还有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写作的创新和内省之意,“忽然”不是“忽悠”,要每一篇作品都有感而发,不忽悠读者,不重复自己,真诚和读者交流;“忽然”也是“必然”,没有对文学的执着理想和孜孜以求,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功夫,就不会有忽然而至的创作成绩,写作不能投机取巧,必须厚积薄发,才能达到“忽然即必然,必然即突然”的终极状态。原长岭村人李侃细细读着《长岭记》,感觉甚为亲切和感动,“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地名,都是从小耳熟能详的,韩少功用写实且细
□雅 南
“是的,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所有牵挂的世间生命,我曾在20世纪和21世纪到此人世间一游,陪伴了你们这些岁月,幸福已经足够。一次性的生命其实都至尊无价,都是不可重复的奇缘所在。且让我们相互记住,哪怕记不了太久,哪怕一切往事都在鸿飞雪化,尽在忽然瞬间。”
前不久,著名作家韩少功新作《人生忽然》问世,这是他写在书中的一段话。这本全新散文集从1972年的日记开始,时间跨度有50年,收录了他几十年生命历程的记录和人生智慧的总结。
奋笔耕耘四十余年,韩少功创作了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长篇散文《山南水北》等经典文学作品,这些重要作品大部分在汨罗创作完成,绝大部分作品人物原型也都源自汨罗,汨罗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创作的“文学原乡”。这里的人与事常常出现在他的笔端,印刻在他的心里,融化在他的思想里,以及人生的智慧里。
“忽然”也是“必然”
出生于长沙的韩少功,与汨罗有着不解的情缘。1968年,仅15岁的韩少功刚刚初中毕业,作为一名知青,下乡来到汨罗县天井公社长岭大队(今汨罗市罗江镇群英村),继而在汨罗工作生活上十年。
《人生忽然》中有一篇《长岭记》是韩少功的日记汇编,时间跨度为1972年至1974年。为什么是这三年?韩少功说,少年时他被一位老师要求写日记,写的几篇又被她拿去宣读和夸奖,于是写得更来劲,以至1968年下放农村,作为全国一千六百万知青之一,也习惯性地往下写。前期两本,不慎遗失在汨罗县鹿湖围垦土地,可能最终被农友拿去卷烟或蹲坑了,所剩只有1972年后的部分。
原长岭村人李侃细细读着《长岭记》,感觉甚为亲切和感动,“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地名,都是从小耳熟能详的,韩少功用写实且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近半个世纪前的家乡风土人情,满含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对韩少功来说,《人生忽然》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一本书,记录了近年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他说:“《人生忽然》中的‘忽’字有3层含义,这里的‘忽’,一是‘快’,二是‘恍惚’,三才是‘忽然’”。他进一步解释,自己马上就70岁了,“现在回头一想,日子过得很快,忽然的这种感觉迎面扑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你再回头看很多事情,会有一种不确定、不清晰,恍恍惚惚的感觉。“忽然”还有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写作的创新和内省之意,“忽然”不是“忽悠”,要每一篇作品都有感而发,不忽悠读者,不重复自己,真诚和读者交流;“忽然”也是“必然”,没有对文学的执着理想和孜孜以求,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功夫,就不会有忽然而至的创作成绩,写作不能投机取巧,必须厚积薄发,才能达到“忽然即必然,必然即突然”的终极状态。
“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韩少功作品的有感而发,与他长期关注农村、生活在农村密切相关。
2000年,韩少功携夫人再次回到汨罗,迁入八景乡(现已划归三江镇)筑庐而居,开启了半年在城里、半年在农村的半隐居生活。20年来,他在汨罗创作了《山南水北》《日夜书》《革命后记》《修改过程》等许多重量级作品。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这是《山南水北》中的第一行文字。韩少功把他选择居住的那片山水比作画框里的风景。《山南水北》中的99篇文章和大量图片,这些散发着青草味、基肥味、炊烟味的“原生态”文字,记录了韩少功在八溪峒(八景洞)七年间的生活、劳作和思想的点点滴滴。
在八景乡生活了20多年,韩少功常说自己就是八景人。20余年间,韩少功与八景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爱八景人,八景的老幼也相当尊敬韩少功,也被他生活朴实、真诚待人的处事作风所感动。
“那时村里买车子的人很少,出行不便,韩少功一旦要往长沙、岳阳市区、汨罗、长乐等地办事,他都不忘每一次在头天当附近的村民说说,有没有出去办事的人一同坐他的车子出去。”“在一次走访中来到了大同村芋头垅五保老人李密秋家,看到东茅盖的屋顶上四处是洞,他立即与大同村上的领导联系,掏出2000元买些瓦把老人的屋面盖好。”“道仕冲组修路,看到村民们的干劲冲天,汗流浃背,站在梯子上凿石方,太辛苦了,拿出5000元叫他们买些炸药。”“八景洞小学旁边的一座土桥,下大雨孩子们上学不安全,韩少功看到心里着急,掏出3000元让家长把桥修牢,让孩子们安安全全上学。”……村民们无不感激韩少功的好。
乡村的工作开展及安定团结也耗费了韩少功一部分精力。他不时被邀到乡政府为乡、村干部讲座,指导他们工作,为村上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他也非常爱护年轻干部,经常与他们谈心嘱咐他们不丢专业,不忘学习,不忘百姓,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社会有些青年心理有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为他们解惑。
这样的故事,在八景村还有很多,八景人都记在心里,韩少功很少去宣传,更多的是将这种浓浓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化为创作灵感,在作品中形成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
大山深处的精神家园
因韩少功与汨罗的山水人民缘深而情挚,今年7月起,汨罗市三江镇将毗邻韩少功居所的一栋闲置旧校舍进行改造,耗时3个多月建成“韩少功文学馆”。
管理员兰龙辉是一名退休教师,与韩少功有着20多年的交情,“开始,政府说新建一所房子办文学馆,韩主席觉得这样太破费,拒绝了。后来,听到改建旧校舍这个方案,才爽快答应。”
文学馆占地1200平方米,分为文学馆、文学讲堂、知青宿舍、知青食堂、乡村庭院5个部分,整体风格朴拙大气,富有浓厚的时代感。文学馆大门两旁的石柱上,张贴着由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赠送韩少功的诗句:“楚人肚量大,湖南好汉多。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
“我们选定韩少功生活了几十年的特色场景,在大山深处成立韩少功文学馆,主要是对其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齐拢’‘收兜’。”原汨罗市政协主席彭千红说。文学馆以韩少功文学创作历程和与汨罗人民的深情厚谊为内容,以知青年代为主风格,其中丰富的资料、照片、实物和大量书籍,蕴含了韩少功的文学时光,充分展示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生活,体现了韩少功“寻根文学”的特色。
“自开馆后,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一波接着一波,平均每天有100多人前来参观,忙得下不了台。”兰龙辉满脸笑容,他负责文学馆的接待,还负责韩少功住所“梓园”的管理,“很多人看到韩爹住得朴素,得知他还干农活,很受触动和启发。”
韩少功文学馆彰显着其文风文品,可产生植入骨髓的精神传递,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眺望和反思。三江镇党委书记周田说,这座文学馆是围绕韩少功个人文学世界打造的纯文学馆,是三江乃至整个岳阳、湖南地区的特色。有此文学馆,既方便了文坛名家与师生、同行、百姓的交流,也能吸引更多广大文学爱好者来此“寻根”。
掀起一股研究热潮
自屈原以来,汨罗江流域文脉源源不断,孕育、催生了众多不朽的作家作品。现代以来涌现出向凯然、彭加煌等一批有影响的名家,2000年韩少功阶段性定居汨罗后,带动了舒文治、潘绍东、蒋人瑞、逆舟等青年汨罗作家的创作,作品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上频频亮相,获得了《北京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湘江文艺》首届双年奖等在全国全省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奖项,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和深度关注。
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作为本土高校,更是掀起了研究韩少功的热潮。
2017年,湖南理工学院成立了韩少功研究所,通过对韩少功作品的研究,释放师生对中国文学与社会的思想能量,发现、应对、回答中国以及世界文学的有关话题;
2018年,“韩少功创作四十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理工学院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60余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韩少功文学思想与创作历程,交流韩少功作品的研究成果;
2021年,“韩少功与新世纪以来汨罗江作家群”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理工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科研单位与高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岳阳,对“韩少功及新世纪以来汨罗江作家群”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11月21日,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创意写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韩少功文学馆举行。
……
地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韩少功研究所所长杨厚均说:“韩少功与新世纪以来汨罗江作家群研究是带动中文及整个人文社科更广泛、更深入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重要抓手,中国语言文学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将进一步依托于地方文化和文学资源,形成特色,明确优势,更好地服务地域经济文化,打造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