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未来的靖安新区:我们搬到靖安新区真的挺好

未来的靖安新区:我们搬到靖安新区真的挺好家住滨江社区的王明发是一个彝族汉子,现年50岁了。老家在上高桥乡新民村山背后村民小组,属于高寒地区。他介绍,家里四口人,他夫妻俩、大儿子和儿媳。儿子当过兵,现在领着儿媳在外打工。家里长期就他一人在家。自己在靖安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地点就在惠民社区,走路过去也就10多分钟的路程,工作主要是进行车辆登记、安全提醒。每天上班12个小时,每月工资2000元。长期与他一起当班的是一名年龄与他相仿的回族,大家关系还处得不错。他还说,共产党的政策好,共产党的干部也好,为了让我们搬迁到靖安过上好日子,他们确实是很辛苦的。社区的同志工作也很周到,像缺饮用水这些,还专门安排送来纯净水。他指着放在阳台的装水桶说到。走访回族群众马才兴家时,其本人有事回老家上高桥乡打堡村鹦歌嘴去了。新家里只有老人的小儿子马达一家四口,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这对年满30的夫妻前些年在江苏打工,家里五个哥弟分家时安排与父亲一起生活,分到

在靖安新区,昭通大关县共搬迁安置群众5289户22557人,占整个靖安易迁安置群众的一半还多。这些安置户中,有苗族293户1276人、彝族99户377人、回族158户701人。少数民族群众占了搬迁安置群众十分之一的比例。

未来的靖安新区:我们搬到靖安新区真的挺好(1)

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少数民族搬迁安置群众究竟生活现状如何?5月8日一大早,笔者随大关县民宗局领导和工作人员一道前往靖安新区随机走访,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产生活情况。

当天,天气晴好。在靖安新区安置点管理中心的广场上,许多搬迁来的群众正在带着子女报名,当天办理的是三年级同学的入学手续。在报名现场,身材瘦瘦的火地村的总支书记李远德找到了来自敲梆坪的苗族群众李友文、王绍英夫妇。这对年轻的夫妻看上去就比较精明能干。王绍英穿着一套简洁的夏装,脚穿一双中跟白色皮鞋,显得漂亮时尚。满脸堆笑的说到,要不是党的政策好,凭自身的能力一辈子都买不起这么一套价值几十万的房子。搬到靖安新区挺好的,气候好,心情好。不像以前在老家,长期雾气笼罩,出门满地稀泥,有个漂亮的衣服也不能穿。如果当时不搬出来的话,现在肯定后悔死咯!现在就是等着疫情赶快结束,尽早出门打工挣钱。

未来的靖安新区:我们搬到靖安新区真的挺好(2)

交流间,李远德支书说,当时动员搬迁时死活不签字的张毅文也带着女儿张绍美在报名。在人群中找见了正在排队的张毅文,皮肤黝黑的他带着黑颜色的口罩,头发稍卷,一看就是一个倔脾气。问他搬到靖安新区怎么样?他说,好的嘛!又问,当时让你签字搬迁你不签,还是村上瞒着你帮你签的,你现在是恨他们还是感谢他们呢?他不好意思的笑着说,肯定是感谢噻!真的谢谢他们!他还说,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给姑娘报名完了还要继续回老家打笋子,这样每天能有150多元的收入。

别过报名的家长,正好巧遇刚完成管理中心保洁工作的苗族群众朱言光,他也来自敲梆坪。现年45岁的朱言光还算健谈,他讲,之前在老家自己是一名村民小组长,县上的领导和干部去过他们那里很多次了,每次去宣传动员他自己都是同意的,但是必须要实施整体搬迁,很多同胞都不愿意搬,思想工作都不好做通。后来又继续通过宣传,慢慢地等到一家、两家同意了,大家才都相互同意搬走。他本人是2019年3月15号就到靖安的,先干了半年的保安,后来领导关心又让他调到保洁岗位。他们家儿子去成都打工去了,还在读书的两个女儿都已经在当地上学。自己和媳妇王荣敏都在负责保洁工作,每人每月3000元工资。讲到以前在老家种包谷、洋芋、荞子,常年靠天吃饭的日子,他满心感慨: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没有党的好干部,自己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搬来靖安新区真的挺好的!

玉碗镇火地村是基本实现整体搬迁的村。因工作需要,村支书李远德的工作重点也就放在了靖安新区。他说,虽然建了一个搬迁微信群,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在群里通知,但是他还是经常到户走动。比如说这段时间,有的群众返回老家采笋子后家里只剩下一个或两个老年人的,他都要隔一两天去看一下,看看他们身体状况好不好,再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帮帮忙,并及时在群里反馈给老人已外出找钱的子女们,好让他们在外放心。李支书还说,自己也是村里的随迁户,当时群众说的,支书不搬迁我们就不搬迁,所以自己就报了名整一套125个平方的,需要自己补齐的25万,都是姑娘帮忙垫付的。他眯着眼笑道,我报名的楼房也快要交付了。

走进滨江社区,本来是要走访一户回族群众的,结果走错楼层敲开了一户苗族群众的家。户主陶文亮来自大关高桥镇联盟村天麻坪村民小组。他们一家正在吃早饭,锅里煮的鱼。家里除了他们夫妻和背上的婴儿外,还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年人。一问才得知陶文亮父母离世后眼前这位奶奶就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今年90多岁了。问起搬迁到靖安新区的生活后,陶文亮的爱人王明花笑着说,靖安天气好,晴天多,当天洗的衣服当天能晒干,不像老家雾气大,晒个把星期都不干。随后,他们说起了大女儿陶金艳的就学情况:今年快13岁的陶金艳读六年级。在读五年级的时候就与其他村同年级的学生一起被安排到离家20公里外的高桥镇中心校就读,一直到读完六年上学期。那时候,每星期五下午乘微型车离校回家,星期天下午又乘车离家回到中心校,去回一趟就得花销50元路费,并且山高路陡、道路崎岖,安全问题也是父母揪心的一个问题。现在转学到靖安后,姑娘每天上学走路只需要走20多分钟,而且可以天天回家。搬到靖安新区,姑娘上学方便多了,省了过去每星期不必要的车费,免掉了对孩子乘车的提心吊胆,多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陶金艳告诉笔者,她们已经开学几天了。她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之前到学校,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她还要配合老师负责班上同学的晨检。她说自己现在是班上的副班长,这里的老师对同学们都很好。

未来的靖安新区:我们搬到靖安新区真的挺好(3)

走访回族群众马才兴家时,其本人有事回老家上高桥乡打堡村鹦歌嘴去了。新家里只有老人的小儿子马达一家四口,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这对年满30的夫妻前些年在江苏打工,家里五个哥弟分家时安排与父亲一起生活,分到一间不到20个平方的土墙房子。作为建档立卡户,县乡村的干部来动员易地搬迁时他们就签下了搬迁协议,能分配到120多平米的新房子是他们家梦寐以求的事情。交谈中,当问及为什么社区要各家各户都张贴的画像时,马达脸上漾着充满感激的笑意,他说,就是让大家都记住共产党的恩情,记住“幸福不忘”。说实在的,单是这套房子,市值都不会低于40万嘛,靠我自身打工的钱,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这辈子肯定挣不来哟!真的,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分钱不出就拥有这样宽敞明亮的好房子!

未来的靖安新区:我们搬到靖安新区真的挺好(4)

家住滨江社区的王明发是一个彝族汉子,现年50岁了。老家在上高桥乡新民村山背后村民小组,属于高寒地区。他介绍,家里四口人,他夫妻俩、大儿子和儿媳。儿子当过兵,现在领着儿媳在外打工。家里长期就他一人在家。自己在靖安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地点就在惠民社区,走路过去也就10多分钟的路程,工作主要是进行车辆登记、安全提醒。每天上班12个小时,每月工资2000元。长期与他一起当班的是一名年龄与他相仿的回族,大家关系还处得不错。他还说,共产党的政策好,共产党的干部也好,为了让我们搬迁到靖安过上好日子,他们确实是很辛苦的。社区的同志工作也很周到,像缺饮用水这些,还专门安排送来纯净水。他指着放在阳台的装水桶说到。

随后又接着走访了一些少数民族搬迁户,大家对生活环境的改善非常满意,感觉邻里关系和谐,各民族团结友善,美中不足的就是受疫情影响就业难、挣钱难,期待早日战胜疫情,期待有更多能够就近务工的岗位,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就业促增收。他们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有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微大关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丽青

审核:冯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