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热爱支持是最恒久的动力(支持的力量保持独立)

热爱支持是最恒久的动力(支持的力量保持独立)有一次我们一起在小区散步,小家伙玩着玩着鞋带开了,朋友就很自然的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在看到那一刻我有一瞬间的愣神儿,朋友解释说孩子不会系,弄不好就成死结了,脱鞋脱不掉的时候还是要找她,还不如她给直接系好。 可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不乏看到这样的场景:七八岁的孩子鞋带开了喊妈妈,妈妈就立刻蹲下来给他绑好。这样的例子也出现在我的身边。 朋友的女儿九岁了,营养好、加之她们夫妻个子都不低,所以这孩子九岁个头就窜到了一米六。如果打扮成熟一点,从背影看妥妥的一对姐妹花儿。 一.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最大的给予是支持。 有这样一个场景:年轻的母亲在跟躺在婴儿车的孩子积极互动。孩子“嘎嘎”大笑,妈妈也“哈哈”大笑。孩子用他软糯的声音“哦~”,妈妈也满脸宠爱的及时回应。就这样过了一会儿孩子好像累了、转头朝向另外一边,停止了跟妈妈的互动。妈妈也随即保持安静。过来了一会儿孩子又朝妈妈兴奋的大笑,“咿咿呀呀”的说个不停

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做的最多的是什么?孩子几岁开始独立吃饭的?碰到他不喜欢的食物,你怎么做的?他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穿衣服的?孩子压岁钱你是怎么处理的?碰到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孩子想玩你觉得冒险的游戏你同意吗?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嗨!还能怎么办呀!大家不是都一样么?!”那我可能要给你推荐一本名字叫《有限管教:如何培养独立、自信、上进的孩子》的书。看似跟我问你的这些问题不沾边儿,可是它们都是本书作者三谷宏治在培养三个孩子独立、自信、拥有创造力、又上进的日常点滴。不急不躁、成功地让孩子和自己都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热爱支持是最恒久的动力(支持的力量保持独立)(1)

作者三谷宏治是日本金泽工业大学虎之门研究生学院教授。曾先后就职波士顿咨询公司和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因其商业、经营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相继出版多本商业类图书,而《有限管教:如何培养独立、自信、上进的孩子》这本书是他从商业中经营者视角来养育自己三个孩子的,从此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新的视角不仅可以帮助父母更理性的养育孩子,也能让父母更客观地看待、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价值高于孩子成长规律时的抉择方法。

一.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最大的给予是支持。

有这样一个场景:年轻的母亲在跟躺在婴儿车的孩子积极互动。孩子“嘎嘎”大笑,妈妈也“哈哈”大笑。孩子用他软糯的声音“哦~”,妈妈也满脸宠爱的及时回应。就这样过了一会儿孩子好像累了、转头朝向另外一边,停止了跟妈妈的互动。妈妈也随即保持安静。过来了一会儿孩子又朝妈妈兴奋的大笑,“咿咿呀呀”的说个不停,妈妈也用同样的方式跟他交流,两人玩儿的不亦乐乎。

孩子需要时妈妈就给出及时反馈:宝宝我在!当孩子跟妈妈玩了一会儿就停下来休息,以此消化跟妈妈玩耍的这段时间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并把它逐步内化,等他这个内化过程结束,就开始跟妈妈进行新一轮的互动。而这个过程中,当孩子停下来保持安静的时候,妈妈也随即安静下来,尊重孩子想要暂时的安静,自己也就安静地退出孩子的世界,做一个默默的守护者,当孩子再次发出邀请,她又愉快的享受跟孩子的互动,无疑、有这样一位进退得宜的妈妈,他是幸运的。

热爱支持是最恒久的动力(支持的力量保持独立)(2)

可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不乏看到这样的场景:七八岁的孩子鞋带开了喊妈妈,妈妈就立刻蹲下来给他绑好。这样的例子也出现在我的身边。 朋友的女儿九岁了,营养好、加之她们夫妻个子都不低,所以这孩子九岁个头就窜到了一米六。如果打扮成熟一点,从背影看妥妥的一对姐妹花儿。

有一次我们一起在小区散步,小家伙玩着玩着鞋带开了,朋友就很自然的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在看到那一刻我有一瞬间的愣神儿,朋友解释说孩子不会系,弄不好就成死结了,脱鞋脱不掉的时候还是要找她,还不如她给直接系好。

“那以后她长大了呢,如果一直都不会怎么办?”“长大了就自然就会了呀。现在小嘛!”……

在那一刻我忽然有点难过,如果怕孩子犯错、而阻止孩子尝试,那她以后的生活该如何自处呀?在离开父母身边独自生活的时候,该如何面对扑面而来的挫败感和焦虑感?

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上,作者三谷宏治给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做,养成独立的习惯。从开始两三岁的时候先从学会收碗开始。再大点从孩子自己收拾书包、收拾自己的房间开始。无论孩子开始有多慢、有多错,都让孩子自己做。

父母只需告诉孩子他要做的事情,不教、也不评论,信任其能完成。而这一观点也落实到他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小到让孩子分担家务里浇花任务,大到让孩子选择怎样的大学、生活。他都说“好的,可以”,之后就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努力,自己从不过问。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而父母除了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金钱支持、保护孩子人身安全之外,就只是孩子生活的旁观者而已。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

热爱支持是最恒久的动力(支持的力量保持独立)(3)

我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父母,支持孩子的每一个认真思考的决定。用这位妈妈的话来说:我只负责给钱就好了,其他的我都做不了,能做的就是成为她生活的分享者。

在她女儿高三上半个学期的一天晚上,他们收到女儿打来“妈妈我想出国”的电话,她思考了三秒钟,立马就同意了。然后回去跟女儿做深入了解后,第二天就开始让女儿自己找适当的留学机构,孩子办理留学手续的整个过程他们没有问过一句,反而是女儿在不停的跟他们报告相关事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的理由。

后来,孩子如愿进入国外独立高中、又顺利拿到全球排名前五十位的大学offer,大学毕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现在一家很有前景的公司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日子忙碌又惬意。看,这就是父母支持的意义。

二.给孩子尽可能多地肯定。

年轻代的父母们在育儿方面不断的吸取知识和自我成长教训,开始更多的给予孩子夸奖。“你好棒哦!”“哇!这幅画画的真好看!”“这是你做的贺卡吗,宝宝?我好喜欢!谢谢宝宝!”……孩子也在这一声声夸奖中越来越自信和满足。对于自己被表扬的部分有更强烈继续努力的愿望。

但是也有些家长只会片面的表达“好棒!好厉害!太好了!”这样泛泛的词汇。这对于高需求的孩子来说,它显得太过于空洞,不够具体,而他们需要父母更具体的称赞。比如“你这次穿衣服的速度比上次快哟!宝宝进步真快!”“你这次吃饭把碗里的米饭吃的比上次干净,宝宝做的好棒呀!”“哇!你把玩过的玩具整理归位了!你真的太厉害了,我们一起做过你就记住了,你真的太会整理了!太棒了!”……

当然,除了这样直接的赞同,还有一些也是赞同孩子、激发孩子行动力、认可孩子行为的方式。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兴冲冲地拿给你看,虽然你看到不懂,但是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呀!这上面画了什么…”询问,也是一种赏识孩子的行为,并且它可以引发孩子的分享欲,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

“你是怎么做到的?教教我…”“原来是这样的,下次知道别的也要告诉我哟!”这些都是间接表扬孩子,让孩子感觉自己被赏识、自己做这些事情很值得,而通过询问也无形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赏识他的行为也更加激发他的表达欲、语言运用精准度、自我内在梳理和整理。这也是无形中就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热爱支持是最恒久的动力(支持的力量保持独立)(4)

三岁的跳跳拿着一张充满线条的A4纸,兴冲冲地向我跑来。仰着小脸满脸期待:“老师、老师,你看我画的画,好不好看”,看着那一张纸上只有乱七八糟的线圈,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是你画的吗?那你能跟老师分享一下你画的是什么吗?”,然后就她吧啦吧啦说个不停。

原来是她今天上学来的路上看到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怀里抱了一束鲜花,她觉得太好看了,所以就把它画了下来。看,这就是孩子的创作力,如果你在看到这幅画开口就说“这乱七八糟的画的是什么呀,来、我教你怎么画”,那在从这一刻起跳跳对画画这件事情就产生了畏惧,她开始怀疑自己、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这幅画和她高高期待变成一落千丈的否定,甚至她会否定自己不值得表扬、从而自我抹杀期待。

三.让孩子养成自己决定的习惯,并为之承担责任。

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孩子,除了他生理年龄未满十八岁、没有金钱创造力、年龄更小的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生存规则认知为零,需要不断的学习、适应这个世界的生存规则,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成年之后独立生活,生存下来。

可是很多未成年监护人(多指父母)为了保护、保证孩子健康长大,一点点的杜绝了沾上“危险”潜在风险的所有事情。

孩子一岁左右开始能吃一下质地柔软、小小块儿状的食物,以锻炼其咀嚼能力、肠道吸收能力。特别是刚开始吃小块儿的馒头、面条、米饭、苹果、香蕉之类的食物肯定会出现不适的卡、呛、食物嚼不碎,肠道在最开始也不适应这些食物的,所以基本是吃进去什么排除什么的。

但是有些家长就稳不住了,“哎呀妈呀,刚才宝宝呛到了,吓死我了”、“不行!孩子嚼不碎,这样吃进去根本都吸收不了,这样岂不是要饿坏了……”,基于各种各种各样的担忧、又让孩子回到吃液体、或糊状食物的状态。生活中不乏有孩子两三岁还以奶粉为主。

奶粉营养全面呀,没错!但是孩子在一岁多就逐步锻炼的咀嚼、吞咽、口腔肌肉、肠道吸收适应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那他在口欲敏感期、需要通过吃外在的食物来获取对食物的形状、大小、味道、颜色、触觉、味觉、嗅觉就会比同时期得到锻炼的孩子少了一大层由外在体验而形成的内在感知系统,那这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就有点像发动机少一个小小的零件、或许它只是一个螺丝帽下面防滑垫,可是机器需要、而你没给。后续会怎样,谁也不知道,可是它缺了就是缺了,谁也无法否认。

是孩子没要吗?不是,是你怕孩子噎着、怕他吸收不了营养,你给断掉了。孩子要了他的选择,你给、给多少、是什么样的食物是你的责任,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本能地发出信号,要让信号得到回应,继而持续发射,它需要连接点。

就像一个孩子长时间大哭得不到安慰抚触后,他慢慢会懂得自己是得不到回应的,为了生存下去他会开启自己的防御,让自己不发出需求,这样就不会失望。 也有很赞的父母,在孩子发出信号之后,他们立马就能给予相应的回应,同时保持自己和孩子的各自独立。支持而不干涉。

热爱支持是最恒久的动力(支持的力量保持独立)(5)

曾见在某平台上看见的这样一篇文章,夫妻俩都是心理咨询师,在孩子出生以后,他们就特别注意区分自己的、和孩子的。孩子想要吃手指、他们就把孩子手指洗干净,孩子到了爬坐敏感期到处爬,以探索外在世界的方式来扩展、整合自己的内在世界,他们就把家孩子爬起来触摸到的所有危险的东西都收起来让孩子自由行动。

等孩子两三岁以后,开始自己选衣服、鞋子,有时候夏天穿着冬天的棉鞋、有时候冬天穿着夏天的凉拖、春天穿着夏天的短裤,夏天穿着秋天的长衫,他们都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即使有一次孩子又在大夏天穿着冬天厚厚棉靴出门被同在哄孙子的阿姨说“这孩子不会是个傻子吧”时当妈的也硬是憋着心的不舒服和对儿子的心疼,不说一句。 她说“那是他的人生、是他知道天气热依然选择棉靴出门的决定,他就应该承受相应的结果。我不知道他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构成他怎样的内在世界,但我知道、不打扰就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孩子三四岁就特别喜欢从高处往下跳,夏天特别爱在他们小区大大的游泳池里玩,怎么喊都不回家。他们也只会在孩子从高处往下跳的时候注意他是否能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孩子喜欢在小区游泳池玩时在自己腰上拴一条绳子,另一头绑着穿救生衣的儿子,除此之外没有一句教育的话。

就这样孩子一玩儿就是一天,而他们的儿子五岁就可以在游泳池深水区浅水区自由穿梭,像一匹欢脱的小马,快活极了。 现在孩子六岁了,他们依旧是让孩子自由玩耍,从不主动给孩子报什么特长班,孩子不迷手机类电子产品,不看电视,每天都是活力满满的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

说实话、我好像穿越到20年后,看看他妈妈账号里的他在过怎样的生活。我不能说这样的孩子以后的人生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知道这样养育的孩子,未来是不可限量、精彩异常的。而用成功来定义他,太片面、太单调。

热爱支持是最恒久的动力(支持的力量保持独立)(6)

孩子虽然是在未成年以前依附父母生存,可是他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他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找寻他人生的方向、解答他生命的意义。作为父母我们能给的就是保证其安全、然后放手让他去做。

就像《有限管教:如何培养独立、自信、上进的孩子》里,作者三谷宏治所说的“大不了就是搞砸了,哪又怎样?”。

是呀,大不了就是孩子自己选择后事情搞砸了,那这搞砸的事情也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选择而出现的结果,他也会从这件事件中明白以后的选择要更加用心、以及如何选择、需要怎样的准备……

而我们只需要做的就是支持、支持孩子的选择,然后信任他为自己每个选择所做的努力,不评判、不催促、不期待。用陌生人的视角看待一切的发生,用守护者的视角信任他所做的一切,就像是看一朵花生长的过程,不期待、只是静静等待花开的到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