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电影哪穿帮了(银幕上的红高粱已无法再现)
红高粱电影哪穿帮了(银幕上的红高粱已无法再现)30多年前,张艺谋开始创作《红高粱》时,就秉承一个非常纯粹的观念,他并没有想要去复刻某种风格,而是去创作属于中华民族气质的影片。西影厂的公益放映从四月初持续到五月底只可惜,这种精神力量似乎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已经不再被重视,或者说被置换了新的价值。于是,在这次观影的过程中,我改变了曾经观看这部影片的心态,而试着去重新探寻这股精神力量。我们不必去过多谈论它与文学原著间的差异,也不必去讨论为何其能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而是去思考为什么仅仅一部电影能够引起30多年前人们的轰动反映,为什么它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
《红高粱》(Red Sorghum 1988)
从西影TIME楼上的影院走出来,望着零零散散的观众,再看着那些密密麻麻前来拍照的人们,这种强烈的对比感,让人觉得无比沮丧。
曾经辉煌的西安电影制片厂,现如今即便拿出自己压箱底的经典之作也无法吸引观众回归影院,更别说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商业影片。
在此番的公益活动中,《红高粱》是第一部公开放映的影片。这部电影及其背后的原著都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其承载的不仅仅是电影或文字本身,还有一种精神力量。
只可惜,这种精神力量似乎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已经不再被重视,或者说被置换了新的价值。
于是,在这次观影的过程中,我改变了曾经观看这部影片的心态,而试着去重新探寻这股精神力量。
我们不必去过多谈论它与文学原著间的差异,也不必去讨论为何其能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而是去思考为什么仅仅一部电影能够引起30多年前人们的轰动反映,为什么它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
西影厂的公益放映从四月初持续到五月底
30多年前,张艺谋开始创作《红高粱》时,就秉承一个非常纯粹的观念,他并没有想要去复刻某种风格,而是去创作属于中华民族气质的影片。
他和编剧们将莫言的中篇小说进行简化,甚至将空间场所放置在了西北大地的黄土之上,这恰好完美契合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和西部电影的风格,仿佛这片土地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成为放置民族元素的最佳容器。
再搭配上那些随风飘扬的、高过人头顶的、将太阳慢慢遮蔽起来的高粱地,使得这片土地的人民可以肆意地去张扬生命力,展示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机活力。
在电影之中,颠轿、高粱酒、庄稼、缅裆裤、红布的裤腰带等等一切的符号,都成为鲜明的民族要素。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些符号也好,还是说被后人所称赞的美学风格也好,都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化语言。
深挖内核,《红高粱》故事所承载的远多于形式。就像电影一开头的主人公自述,“我爷爷”、“我奶奶”,便道出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故事,一个关于家庭,符合家本位思想的故事。它通过家庭展开,展示了一些伦理道德的争辩,进而带领我们去观望那个世界,观望那个时代。
张艺谋在导演阐述中说“这部电影的风格,大体上算个传说”。而这个传说完全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这个传说包裹的外衣是由男女间的爱情来展示的。
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相亲相爱,摧枯拉朽,活得也是热火朝天的十风五雨的感情。我们能够看到这份情意和热烈将那些浮在之上的伦理和禁忌冲垮了。
当然,《红高粱》之中也平行着一个抗战的背景,这个抗战存在于民族气节之上。作为耕作的劳动人民,平日自在惯了,不愿被人欺负,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便去拼命。他们面对被压迫时候的情感,是一种从骨子里发出的本真思想。
我们看到那样一个强烈的光影之下,被红色所晕染的空间之中,抗战民族的生命力,人民不仅有对于生活的热爱,还愿意为了反抗而斗争,用那股精神力量去言说自己的生活、
但是我在想,为什么这股精神力量放在现在来看,虽然仍能够感动所有人,但却似乎很难再次被宣扬?
当天的观影活动中,有很多的老年观众群体,我不知道他们在观看《红高粱》的某些情节时的心理感受是怎么样,而我似乎在这方面会时常流露出微妙的感受。
比如那些放在现今时代根本无法去展示的情节,比如说裸露戏,比如说人皮,比如说野合,虽然我并没有感觉到任何道德上的不适,但我仍然会下意识的产生心理波动。
借用网上的梗来说,这是可以拍摄的吗?
这让我回想起曾经年幼的自己在观看影片时,父母将双手遮蔽在我双眼之上的那一刻。这一刻,对于后来我去接受电影作品时,虽然没有影响太多,但它似乎经常在我的脑海之中去浮现。
我似乎感受出来一个点,那就是在1987年,在30多年前,那些电影创作者,他们有一股纯粹的力量深藏在内心,他们将电影当成一种梦幻的容器,它可以放置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宣扬,也可以放置我们对于外敌入侵的反抗。
他们可以用最纯粹的语言,用最大胆的风格去展示那样一个故事,即便他们的故事当中拥有性,拥有暴力,拥有伦理道德上的界限,仍然会有少儿不宜的场面,但他们所拍摄出来的影像却是如此的质朴,却是能够矗立在黄土之上,和那片黄土和劳作的人民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生活,看到真实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能很难再拥有《红高粱》这样的一部作品了。
从太阳直射出的红色晕染整个画面,《红高粱》的故事正式结束。当照明灯亮起时,我的眼睛似乎也像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样被光照得刺痛。
许多的评论者认为是颜色赋予了这部电影强大的力量,但这次在银幕前的体验仍然让我坚信是光影,也唯有光影让那股精神达到穿透人心的力量。观众们似乎也在等待着一部拥有这样力量的影片让他们重返影院。